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2-28 09:20:34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后感

     想最后写一篇文章,跟三毛的散文告别。读三毛的文章,我并不是按 三毛写散文的时间顺序读的,因为知道《梦里花落之多少》是三毛在荷西死后写的,认为这本书一定很悲,凄凄惨惨戚戚的那种,所以一直不想去过早的涉猎,排在后期读,但是在读完之后想法完全改观了,如果说《撒哈拉沙漠》是三毛的成名作,那《梦里花落知多少》就是她的巅峰之作,她的情感在荷西死后,更加喷涌而出,她对人情世故的态度更加饱满浓烈了,她的艺术创作达到了高峰,她的文风从原来的清新明快转到了后期大多文章里渗透的对荷西略带伤感的怀念风格。

    以前我读文章一般都是为了新鲜感,很少去重读几遍。但是读这本书的第一篇<背影>,我却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三毛小时候是叛逆的、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所以跟父母的关系也经常剑拔弩张,长大以后她选择了国外留学、跟荷西浪迹天涯,所以跟父母的接触也少了,但是冥冥之中,在她父母第一次去北非探望他们的时候,荷西却在此时意外身亡了,在她人生最低谷悲痛、无以支撑的时期,恰好父母陪在她身旁,她憔悴不堪,开始无法顾及到父母亦是憔悴不堪的,他们还有异国的无依和语言不通。她看见和感受的一次又一次的背影,显明了父母对女儿的深爱,以及激发出自己深深的愧疚之情。父母默默陪在她身旁,纵使自己再苦再累,也想为女儿分担痛苦而不想給她增添一丝一毫的麻烦,这也是无数父母永远心疼孩子、为孩子默默付出的缩影。也是这种父母的陪伴,让她更意识到在这世上她不仅有和荷西刻骨的爱情,也有父母亲人对她无私的爱,让她能够坚强的继续活在世上,跟父母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她最后选择回到台湾,陪在父母的身旁。

     精彩节选1是父母抵着烈日和长路一定要去给荷西上坟的背影:花被母亲紧紧地握在手里,父亲弯着身好似又在掏手帕揩汗,耀眼的阳光下,哀伤,那么明显地压垮了他们的两肩,那么沉重地拖住了他们的步伐。四周不断地有人在我面前经过,可是我的眼睛只看见父母渐渐远去的背影,那份肉体上实实在在的焦渴的感觉又使人晕眩起来。

     精彩节选2是母亲在不懂语言不懂路的情况下双手提着重重的东西从超市出来在风里水雾里踽踽独行的背影:这个憔悴而沉默妇人的身体,不必说一句话,便河也似的奔流出来了她自己的灵魂,在她的里面,多么深的悲伤,委屈,顺命和眼泪像一本摊开的故事书,向人诉说了个明明白白。

     所以,三毛的这篇背影更加深情,从此她要做一只〈不死鸟〉,护住父母的幸福和年岁。

     还有就是与书同名的点睛之作<梦里花落知多少>,这篇文章写了她跟荷西你侬我侬的一些小的生活细节、情深不寿的种种焦虑和预感以及荷西死后对他痛侧心扉的怀念。“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她的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文章以卢冀野的诗结尾:记得当时年纪小 我爱谈天你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树梢鸟儿在叫 我们不知不觉困着了 梦里花儿落多少。

      因为荷西去世五年捡骨后,她对异国他乡就再无所留恋,决心回国陪伴父母,他们才是她永生的苦难和乡愁,要走时心中充满了离乡的疼痛与回乡的幸福,在她结婚生活的大西洋海岸的故乡有好友和邻居的情意深长,他们对三毛的爱犹如洪水,他们真诚的关心与帮助、挽留与不舍,以及瑞士拉赫一家如亲人般的爱护深情,也使三毛和朋友邻里之间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三毛还是一个对金钱淡泊的人,她加纳利群岛的房子一定要出售给一个有缘喜欢相亲相爱的家庭,尽管出售的价格很低。临走时她把她的爱车送给了好友班琪,他们一家的确还需要一台车东奔西跑,但是他们却买不起,所以送给他们;荷西心爱的摩托车送给了憨厚的木匠拉蒙,尼日利亚大木琴和达荷美的羊皮鼓送给了知性又艺术的克里斯多巴夫妇,所有的中文书籍送给了中国妹妹书痴南施……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也分别送给了其他朋友,在异国他乡,是怎样情义无价啊,做三毛的朋友是幸福的。

    还喜欢看三毛的四篇〈闹学记〉,讲的是荷西死后,她去美国度假无意间在一个学校学习的经历,她从痛苦忧伤又回到轻快明朗的日子,那里有充满爱心又幽默的美国女老师艾琳,有不会考试又轻松活泼的课堂,它是各种人种的融合、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碰撞。她还喜欢给同学们修改小说结尾,即使是悲情的文学名著,她也能反转出喜剧结局,她还会把古老的中国文明传播给世界的朋友,在那里她结交了深厚的国际友谊,甚至可爱的阿雅拉要生一个孩子给她抱去养,这是怎样的深情。她是那么的灵动,那么的开朗,因着她的聪明活泼热情使全班同学更团结、更有温度,感情更深厚。这就是三毛,即使内心深处潜藏着无限痛苦,却也是要把阳光散满大地的人。

    “繁华与寂寞,生与死,快乐与悲伤,阳光和雨水,一切都是自然,那么便将自己也交给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