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翁赋散文选》有感15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5-06 07:10:52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与散文的一场苦恋

             ——读《翁赋散文选》有感

    文如其人,读翁赋的散文,便知他是一个满身正能量的人,一个崇尚真善美的人,一个理想在前行动紧跟的人,一个襟怀坦荡的人,但他又是一个心思缜密、避世脱俗的人。他来自竹乡,出山、进城、求学,闯南走北,风尘一路,始终拂不去的是他的一身竹味:正直,淡泊,虚心,有节,清香。读他的文章,你会倍感亲切、可靠,像遇上了知心大哥。

他写我们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事、熟悉的人,写得真诚,写出真情。他笔下的人、事、物,从不生造胡捏、任意好恶,如我读鲁迅、季羡林等大家,能读出真人真事来。立足于“真”,实是带给读者亲切、可靠阅读体验的基础。有了信任,读者便会很自然地随着作者的足迹心迹,在书中畅游,一路急缓,悲乐其中,获得共鸣。

翁赋先生写他的经历,从孩提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并身感其中;他用真情写他的家乡,写山水、树木、风俗、骨肉至亲、家乡人,“忠”“孝”“义”写得让人感动;他在史料中深挖追究,还原一座古城的本真面目。他的“真”让人读得眼圈潮湿,他的“真”又让人笑到捧腹。他在《编辑部随笔》一文中写到编辑生涯,他写双休日回家还带着样张,有时发现一个错别字、一处标点符号有误、署名未居中等小差错,他都会开车去单位改正;而这一趟车程,奔跑在两个城市之间。担任文学责任编辑的十年间,他经历过母亲、岳父母去世,或公差、或患病,但从没有叫人代编过一期。十年如一日,不慢待每一期版面,足见他工作严谨,责任心强。他说:“编辑对自己编排的版面如亲生子女。”读到这些,我才知道了编辑之苦,自然被编辑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敬意油然而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编辑不是导演,导演选演员,看台风——帅哥、靓妹;编辑选稿件,看作品——情节、文笔。我认为,编辑的唯一标准就是不漏掉好作品,并不在于认识作者与否。作品发表得多的作者,我也不一定认得。”其实,我就是当年被翁赋先生编发过很多作品还与他不认识的投稿者之一。

《翁赋散文选》能让人一气读完、爱不释卷的魅力,还在于文中凝结了作者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和个性化的文字风格。这也是翁赋先生总结出的写好散文具备“情(真情)、知(知性)、文(文采)”三字标准中的“知”与“文”。

先说说“文”吧。曾经读过翁赋先生早期的散文作品,他的“文”给人文字老辣简练之感,但连续阅读三五篇后有一点疲倦感,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带有一股淡淡的“八股”味。这一回读《翁赋散文选》,觉得他完全脱开了早年风格上的刻意与雷同。全书六个部分:旅途情怀、家乡山水、故里寻梦、文心写意、世事忆想、生活书卷。无论内容,还是文字风格,他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文章、句式有长有短,娓娓而谈,抑扬顿挫,任凭内容表达需要来作主。语言表达形式丰富:倾向文言之简约,极尽词语之奢华,点缀诗文之自然,直抒心意之明白,蕴含哲理之韵味,见解文史之独特。六个部分的写作风格各有特色,犹如各种风格代表了各种颜色,在一个调色板中,以各色主次分配比例,调出各种各样的色彩,但又各有基调,分出板块。这一次,翁赋先生可谓用心良苦,借用他在《人生感悟录》中说安林兄与小说关系的一句,便是“他与小说结下了生死恋、骨肉亲”,先生说他自己与散文是“苦恋”。我说,这次先生是“花心”了,他的“花心”赢得了读者的芳心。这样的“花心”可是花了大功夫的呀。这从他的文章中遣词造句尽量做到达意而不重复的精细,就可见一斑。

再说说“知”,作品的思想境界决定了作品的品格高低。在阅读与思考中日积月累,“知”便自来。作者熟读历史、古今纵横,文章视野开阔,常常能看到常人未曾看到的盲点与死角。《人生感悟录》三十章,全面总结了作者对人生对事物对社会的思考、总结与思辨。《读书释疑云》一文能让人眼睛发亮,作者亮出的观点,新奇、前所未闻,令人读来大喊过瘾。翁赋先生的散文,闪动着思想的火花,阅读中时不时地不由人会心称快。

翁赋先生是台州人,也算得上“台州通”,写台州是轻车熟路。比如写台州临海,显示出古城的文化历史底蕴。他写的《风雨桃渚城》,写到“抗倭亭”,落笔在嘉靖年间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身上,但同时他还写到“洪武十七年至二十年,大将军汤和、方明谦(方国珍之侄)在此筑城守卫;永乐十五年,宁波指挥卫万文在此首战告捷;正统四年,浙江佥事陶成在此迎头痛击倭寇;正统七年,户部右侍郎焦宏在此重修城墙……”他让笔下的桃渚城越发地厚重起来。又如写《三津渡怀古》,从“临海史志载”开始,写上津、中津、下津古渡,写到郑虔与山水画卷上的御批“郑虔三绝”,“安史之乱”造成的贬官;写鹿城来历;写方国珍在此行酷刑“沉竹笼”;写唐仲友与朱熹的一场“秀才争闲气,名妓严蕊惨遭酷刑之冤”;写小固岭,便引入《赤城志》原文。全书里像这样的引经据典比比皆是,作者厚积的史料与深挖到无人识知的内容,导向更深处的方向,使熟悉台州的人更能读出深味来。全书读完,掩卷思忖,台州的人文脉络凸显,像我这样的“台州盲”,读翁赋先生散文如得良师,获益匪浅。

我要说,读翁赋先生的散文,我惊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