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1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7-23 08:30:50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一直以为历史即过去了的事,读钱穆才知道,过去是成为历史,但是历史并非过去了,过去和过去了,一字之别,的确不同,借钱穆的话来说即为:“生命一定会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到未来。”(P7)那意味着,历史所载,绝非是过去了的事,不过只是过去,其精神必将贯穿古今,是一个连续的,事件是过去的,精神是活的,若是用线做比较,是一直线,而非线段,凝然常在或许即此了,若是线段,就随处止,而无法常在,华夏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依靠这样凝然常在的信念而活着,直到他那时,接连到今天,在那时中国人在沉睡,到今天,虽提文化自信,但终究是因为文化不自信,其实这是何等遗憾的事,泱泱古国,数千年的精神文明,数不胜数,却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力量,彰显他那富有生机的生命力,这不就是等于抱着金饭碗乞讨吗?

       政治、经济部分不想多言,过去发生的改革,都会有其正反的部分,一个制度发挥到极致,就是其衰败的原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呗,比如汉代的察举制为世卿世禄制的进步,然而到魏晋南北朝,形成世家大族,战争无需理由,只看家族,这不就是察举制的弊端所现,隋唐完善科举,明朝八股取士,到如今,仕途的选择,只有留待后人评论,但一个时期一定有其意义,故,政治制度所谓的优劣,难以评论,需要思考的或许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精神,这个精神或许才是先生所看重的,那便是一种和平一统的追求,在这个之中便是形成了这个特殊的阶层——士。

       钱穆说:“‘教育救国’,这是五十年前中国最流行的一句话。”(P90)在今天,我们仍然在呼唤,然而这个教育是怎么做呢?教育或者现在的升学,都是唯升学率是论,这个状态下先生是说:“于是一般青年,不是颓唐消极,便是过激破坏、种种不满意。”(P97)延续到今天,我们似乎并未听从先生的教诲或者劝导,因为先生所言一般青年,已经不只是颓唐了,更是有着茧居、自残甚至自杀。其实我认为竞争并不是一件坏事,毕竟竞争可以让人更好的奋斗,但或许是如何竞争才是一个问题,先生在书中说明了,道应该成为一个信仰,准确说,道曾经是一个信仰,如今不是,曾经,道为尊,而非位为尊,曾经,我们都是要先做人,后做事,那也就是,做人后再竞争,而现在我们都在竞争着做一个职业人,并没想如何做一个人;先生进一步解释了,学习个人自由的条件,目前的一代也在追求自己,也在解构我们原有的文化,先生说在西方自由有两大限度,一是不超过国家和民族,一是不超过上帝和耶稣(P106)。显然,我们追求自由是忽视了那个限度,那么如何在个人自由里保有限度,或者说在当代的教育该如何向西方学习那个自由的发展,而不出问题,似乎只有重回那个“道”。

      先生在谈地理人物问题时,我认为他对地方是否适宜人的生存这一问题考虑尚不周全,对于宗教与民族问题,叙述也是偏少,不知是故意回避还是过于自信,先生有其发展的考虑,比如西北,部分地区的确有着自然的原因,不那么宜居,我们是否是要为了遵循所谓的人文历史规律,而不顾自然吗?我想先生不会如此思考,但是此一节给人感受却是如此。

       先生在那艰苦的年代,不仅保有着“中国不亡”的信念,还积极挖掘着那活的精神,实属不易,令人慨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呼声,并以此为榜样去践行,去汲取来自文化的精神的力量,去服务于当下的生活,去思考我们在世界的位置,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让自己在自己文明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神,也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得以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