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傅雷家书》读后感13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3-11 09:14:39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爱与控制,只在一念之间

             ——《傅雷家书》展现的教育方式

“爱本无错,只不过错于形式”。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1954 1月31日晚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人人口中家庭教育的典范,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敬爱父亲。如此之爱洋溢在《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220余封信,19万余字,横跨20余年,一个又一个庞大的数字,无疑是父爱厚重与伟大的直接体现。

但是当我坐下来仔细阅读时,发现了《傅雷家书》背后无比真实的一面,这些东西与傅雷家书的表面大相径庭,事实并非我们所见,而是最不为人知的一面。


“今天是除夕了,想到你在远方用功,努力,我心里说不尽的欢喜。别了,孩了,我在心中拥抱你!”

—1954年 二月二日大除夕 傅雷家书

对于心怀梦想,展翅高飞的儿子傅聪寄予了最真切,最质朴的祝愿,不可否认的是,傅雷确确实实爱着儿子。

但其实在诸多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的傅雷,在家庭教育或者是家庭关系处理上,却是十分糟糕的。

傅雷制定了一套极其严厉的家规,细到吃饭时用几根手指拿筷子,写信时用多大的字,诸如此类。如果这些放在现今社会,怕是没有多少人接受得了的,更何况这些都是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傅聪具有高超的音乐天赋,约七八岁就开始练琴。而他曾仅仅是出了小小的纰漏,就被傅雷用蚊香盘砸中鼻梁,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可以说,傅聪的童年是在藤条招呼之下遍体鳞伤地度过的。而无论傅雷此后如何忏悔,也无法改变尘埃落定的事实。因为一切悔过之词,都是曾经存在的证明。      

傅雷对儿子虽说有爱,但是对大众的认知来说,也许已经过了头。或者说是一种板上钉钉的虐待,而并非是教育,也无法称得上是爱了。


家书写成之时,傅聪已经年二十,早已步入成年世界,去往波兰留学,远走高飞独立之时,却要被父亲如此事无巨细地盘问,而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不只是一封家书,可以说处处皆是。

像极了在辩论赛场上被对方三辩盘问的我,如此繁重的问题,压迫感接踵而至。傅聪尽管成人,却还是被父亲紧紧控制,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也许会有人说,父亲问的细,说到底还是关心儿子嘛,舐犊情深。

但是我们结合父子的实际来看,不难发现这已经脱离了爱的范畴,而是不折不扣的控制。

而众所周知,傅雷生有两子,傅聪自幼受他管教,而傅敏却被冷落。音乐老师雷垣曾言,傅敏天赋极佳,甚至并不亚于傅聪。然而,傅敏却没有像傅聪一样施展天赋,而是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近乎泯然众人。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傅雷的逼迫。对亲生骨肉区别对待,武断地面对孩子的天赋,强迫孩子的一切,傅雷难道真的是一个好父亲吗?


尽管傅雷家书单从内容上来看毫无问题,洋溢着父爱如山(体滑坡),但是结合实际来看,这些文字都出自一个控制儿子,虐待儿子的“好”父亲之手,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我是一个青春期的学生,对于家庭教育是直线接触的,就我本人而言,对于傅雷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深恶痛疾的。我的父母也曾紧紧控制着我,我和父母有过多次冲突,冷静下来仔细来想,傅雷这种逼迫孩子的教育方式难称高明。

父母爱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合情合理,父母本来就爱着孩子,但是现代的诸多家长还是会选择傅雷这等严厉逼迫的教育手法。就我一个经历者而言,这些对于孩子是一种严重的伤害,我在父母严厉强迫之后产生了严重的报复和抵抗心理,尤其是在青春期。

父母道高一尺,孩子魔高一丈,这样教育下去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对于家长和孩子都是百害而无一利,孩子不妨和家长敞开心扉,家长也去尝试和孩子多沟通,相信这样的方法会高明很多。世界上无论是多了像傅雷这样的父母,还是多了许多像傅聪傅敏这样的悲惨孩子,无疑都是一种极大的悲剧。

傅雷处于一个爱和控制的节点,两者皆存,无论是偏向爱还是偏向控制,都在一念之间。傅雷的教育尽管不能全盘否定,但是纵观整本傅雷家书,傅雷教育孩子并没有错,只不过是形式出现了极端,爱孩子也没有错,只不过是爱的太沉重,导致父爱变得畸形。

爱与教育,皆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