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19-05-02 08:13:41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一句顶一万句》里有一个情节非常有味道,大意是这样的:

男主角杨摩西在青少年时生活于农村,为了学手艺和生存,一度拜了一个师父。这个师父是个杀猪的手艺人,常年走街串巷地替别人杀猪为生。

在旧社会的农村,杀猪人是没有劳务费可拿的。每次完成杀猪的工作后,所有的猪下水会由杀猪的师傅拿走,作为酬劳。

杨摩西在拜这个师父的时候,当时师父是个中年丧偶的鳏夫,膝下也无子女。师父的脾气,又是比较温和的。因此,师徒二人相处起来,关系相对简单,也很融洽。

每次在主顾家杀完猪,把全套下水拿回家,师父都是让杨摩西自己看着分。杨摩西通常是拿三件下水回自己家,剩下的都给师父留下,师父从来也没说过“不”字。这一分成模式沿用了好长一段时间。

后来,杨摩西的师父续了一个弦儿——杨摩西多了一个师娘。师父脾气温和,家里就是师娘主事儿了。以前,从主顾家回来,分下水的事,师父从来不过问。现在,不行了。每次回来,师娘都会亲自来分下水。分可是分,但是一点都没少了杨摩西的,还是——三件给杨摩西,剩下的留在师父自己家里。

现在问题来了——杨摩西不爽了!

不爽,不在师娘来了之后下水分得少了,一点都没少。

不爽,在于——以前都是自己拿三件,现在是师娘给三件!

不爽在感觉!自己拿,和师娘给,感觉不一样。

自此之后,原来融洽的师徒关系开始变味了,开始出现裂痕了,直到最后彻底闹掰。



这个情节,很值得回味,很值得分析。

从佛家的角度来讲,杨摩西犯的是典型的“嗔”戒。

佛家最重要的三戒——贪、嗔、痴。其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嗔戒。相对于贪和痴,它最不容易被察觉,时时会侵占我们的心智,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

当前三大情绪管理上的常见疾病——愤怒、抑郁、焦虑——都和“嗔”字有关。

愤怒,是嗔别人;

抑郁,是嗔事情;

焦虑,是嗔自己。

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情绪的人,往往一点小事就会引得自己怒火中烧,行为失控,最后大闹一场无法收场,这种人,在怒火爆发的瞬间,他(她)的注意力往往不在事情本身,而是相关的人身上,真正引发他(她)情绪失控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为什么你非要这样呢?!潜意识中就是“嗔”别人。

举个例子,坐地铁的时候,有时候可能别人就是无意中碰了他(她)一下,不理会或者笑一笑就得了,但是容易愤怒的人,往往就会下意识得认为对方必须道歉,否则就是素质低下、甚至有故意碰撞的嫌疑,纠缠之下,最后都有动手的可能。这个过程,就是从一件小事上升到了“嗔怪”对方的高度了。

抑郁的人,往往会对很多事情都不满意,他们(她们)会习惯性地“嗔怪”身边发生的事情总是不如意。“为什么这件事不能这么发展呢?”“为什么那件事不能那样进展呢?”“为什么最近我这么倒霉,事事不如意呢?”同样一件事,别人能一下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他(她)却总是一眼就看到其中的消极因素。比如家附近在建设一个地铁站,积极的人往往会乐观地看到几年后家门口不远就有地铁可坐了。而习惯性抑郁的人,往往看到是施工时暂时性的道路拥堵、噪音以及站离家太远——其实只是不在小区正门口,而是还要再走两三百米而已。长此以往,情绪总是处于抑郁中,恶性循环,慢慢就会成为真正的心理疾病了。

焦虑的人,经常会“嗔怪”自己——“为什么我这也干不好,那也干不好呢?!”出了一点小事,明明和他(她)没关系,却非要往自己身上扯,还要无限放大。很多新妈妈,都有过这个阶段——小孩有点磕碰,是正常的,可是,容易焦虑的妈妈就会深刻地自责自己没有把孩子照顾好导致孩子受伤,吧啦吧啦......

你看,“嗔”真的是一个很负面的情绪,但是又是一个很容易“滑”进心智的情绪,如果不加管理,后果还可能很严重。建议大家提高一下意识,以后在“嗔”念作怪的时候能及时发现,及时控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心智训练,就能有效管控甚至戒掉它了,这时候,你会发现世界比过去美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