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走过谁的城》读后感16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19-11-05 07:48:02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走过谁的城》读后感
彭定旺

《走过谁的城》十多万字,一百多篇,我们可以想见作者在打工之余,在身心疲惫状态下有着怎样的执着和坚韧,这些经年累月作品中的人和事除了作者生活中可以信手拈来的外,更多的需要作者以文学的敏锐细心观察和扑捉;我们还可以想见一下,这些作品可能是在作者粗略的杂感、速记的基础上,加以修润、演绎生发而出的。所以读了《走过谁的城》后我的第一感觉是,作者勤于笔耕、苦于思索、善于观察、不断积累的文学情怀、对文学孜孜以求的坚守和创作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文集《走过谁的城》几乎每一篇都有一个小故事,说是散文,她与传统的抒情、叙事、议论的散文却又迥然不同;说是故事吧,在叙事和抒情的文字处理和节奏的推进上却又十分留意文艺性的表现,在开头与结尾的建构里以小见大地垒筑了一篇又一篇现实人生的贴切关照和联想;说是杂文吧,见解和情感的表达却是那么的直接而迅速,没有婉转暗讽,言之凿凿,言无不尽;说是小品杂感吧,虽然每篇都不乏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对现实的针砭,却似乎少了一点点语言的诗性和思想的空灵和哲理。她是介于散文和杂文之间的随笔和杂感吗?在这样的纠结里,我读完了《走过谁的城》的大部分篇什。掩卷细想,这本厚厚集子里全是五花八门的打工遭遇,不敌视不诽谤,对生存的无奈没有过于妄议和斥责,对暗结的社会疮疤只有点到即止的揭示和联想;透过“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实实在在的人和事,透过一个个朴实厚道,有血有肉的打工者个体,我们看到了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和中国式芸芸之众的浮生图。
一部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语言使命,言之无物那是玄学;言之有物,仅博一乐,那是故事和谈资。
《走过谁的城》首先是可读的,因为她有现实中鲜活的人和事。《苍梧女人》中的打工女“广西苍梧人,西江温和的水土,养成了一个美人胎子,细嫩白皮,举手投足之间,不经意流露出丝丝风情。年轻时肯定是个万人迷,如今年岁大了,在打工一群中,也是风韵犹存,找她搭对跳舞的男人多如牛毛。她的脾气也好,从不轻易拒绝人家,对迟来邀请她的人,也是点头表示歉意,然后踩着舞曲的节奏,和舞伴旋转到了场地中央。”这么几笔写活了这个好脾气的打工丽人,她身上的故事接下来被剥洋葱一样渐次剥开,两个孩子绕树欢快玩耍,原以为是她的儿子不想却是她的孙子(老之已至),每次和工友过往,从不让人进她的屋子(没有房子),得知二十多年的工龄退休时却办不了养老保险,一头栽倒在地,“半个月后她白发苍苍的丈夫从老家赶来,接她回去。走的时候是五月中旬,南国特有的南天气候还没过完。携走的大包小袋行李,飘出闷头的霉味,一路向西。”多么凄惶的结尾,令人陡升同情和感慨。还有《徒步走过广州》中的写了老板用喝酒和徒步穿越广州的方式考察员工、根据天气变化规律和云雨走向判断步行完成真假的洞察能力,不揭穿员工作假的宽宥和城府,《马来亚的姑娘》同样写的是老板,写他穿越缅甸、泰国和马来亚的红色共产主义革命中遭遇爱情的艰难经历、革命激情和青春激情的幻灭,令人嘲讽的是如今的他已成为了他年轻时的革命对象-----资产阶级。文集中还有很多这样令人扼腕痛惜,唏嘘连连的好情节好故事。
其次《走过谁的城》是令人沉浸继而愤悱,甚至揪心泣血的,因为她在宽阔的时代语境下,写出了最底层打工者因死而生,因生而活的境况和遭遇。在炎炎烈日下,在挥汗如雨中,背井离乡的他们忧心忡忡,他们思恋家乡,思恋父老孩儿,他们期盼老有所养,期盼衣锦还乡,但是他们能走出桎梏他们人生的那座命运之城吗?《伊甸园的乞丐》短小精悍,在没有低温的岭南,在不可能有冻死骨的广州,有一种吸血的红虫,在“我”无意识的挥赶这种蚊蚋时,不经意地打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像鬼魅一样,不知不觉来到紫金树下。四十多岁、面貌白皙、衣着光鲜,但我总觉得有点怪气。仔细一看,还是穿戴不合时宜。在近三十度的气温里,街上行人都扒下了毛衫,他还穿着薄羽绒服。他是来推销各类笔和笔芯的,肩头斜挎着一个大帆布包。”这是一个推销员吗?是,我在沙市学校周边看到过。连笔带芯一元一支,卖到一百支,除去成本,恐怕连乞丐的收入都不如。对,他就是乞丐。“他说,卖笔是他的第二职业。”乞丐才是第一职业。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或许在此之前也是位西装革履的楼盘推销员,某款新产品的推销员,他也想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也想除了薄羽绒服和帆布包外还有自己最起码的居所和最基本的家业。但他走不出自己的命运之城,颠倒的人生,使得乞丐成了他的第一职业。还有《榕树下的故事》,“这五人来自于同一个学校。各自在工厂公司打拼两三年后,又聚在一起,凑钱凑物,创办自己的事业。他们在榕树下喝了庆贺酒,豪气冲天,壮志凌云。新公司诞生了,没有花篮,有青春绽放,没有鞭炮,有热血沸腾。”最后的结局却是“旺铺出租。”在写这些悲苦与沧桑时,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温润的理性,去丰富现实社会的片段,戛然而止地完成鲜活的形象,从而抒发出对人生对社会的悲悯情怀。
第三《走过谁的城》中整部作品贯穿着作者对人性最真实、最朴实的渴望和诠释,用一种文人情怀和眼光表现着社会的良知和道义。《抢劫之后》也是一篇短文,写了开摩托车修理店的小伙子因为“生意不好,收费太多。电费都涨到一块五了,水费更是到了六元。房东又要猛加租金,穷极无奈,做了这桩后悔莫及的错事。”这是写人性的扭曲和丑恶;“小姑娘眼里噙着泪花,拉着男友的手,向老板动情地说。我们不告,告了他,他就完了。我们也不能帮助他,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请你转告他,我奶奶说的,一辈子走正道,老天爷会照应的。”这是朴实善良的人性美好。还有《家常对话》,围绕待产女儿的饮食和即将出生的孙子的奶粉的话题,写出了最朴实最普通的家庭温馨以及对粮食安全的社会隐忧,体现出作者由小到大的家国情怀;《最拉风的事》里写一个打工的小青年跑到人称“小蛮腰”的观光塔上撒了一泡尿,表现的是人性中隐秘着的寂寞不安与躁动,底层打工者内心的精神呼唤和渴求。我认为对人性和社会的关注是作者在冷寂的感性下的思想亮点也是赋予这部集子的意义所在。
当下散文写作日趋多元化,对个人经历以自己的经验加以探究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就《走过谁的城》的文体而言,有记叙,有故事,还可看出日记的影子,有些还有小说的技巧,是一种文体兼备的文集;另一特点就是语言简洁,不端架子,就事论事,不拖沓、不空泛、不表现自己的见解、不妄议救世良方。
也许我看到的是未经校对的电子版,集子还有一些不够准确的句子和字词,当然瑕不掩瑜。最后祝愿作者走入自己的文学城堡,垒筑更高的文学象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