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骆驼祥子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01-10 17:55:38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骆驼祥子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1000字篇一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从农村来城市打工人,祥子的故事。祥子是北京旧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于是,他省吃俭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但是那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杂,更痛苦的是他的寄托—车,也被夺走了。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回到“仁和厂子”继续拉车。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诱惑他,祥子上了当,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于难产。

  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

  在文章中有一段文字是关于祥子在夏天的烈日下拉车的故事,别的人都不出来拉人了,而祥子却始终不放弃,即使自己又闷又热,也要努力赚到钱。这段文字细腻逼真,令人感同身受。叙述和比喻生动形象,有力的烘托出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和遭遇的悲惨。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平常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扬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还描写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读了文章后我了解到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名人传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1000字篇二

  《名人传》包括三个艺术家的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由于罗曼罗兰取得的非凡成就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为“20世纪法国文学的伟大神秘者之一”、“人类深爱戴的作家”。

  19世纪初的西方,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横行成国际秩序。在这种时代,非常需要富有高贵的精神、甘愿自我牺牲、以痛苦为人类祭奠的榜样。作者从众多名人中选择了19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19世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他深信,这些艺术巨匠的不平凡经历将会引导人们脱离低级趣味的生活。

  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都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早在1793年,贝多芬就立下了这一志向:一定要歌颂欢乐。这一志向,让他激动了一生,踌躇了一生,抗争了一生。在创作了《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后,贝多芬徘徊在强烈的兴奋之中,他仍不满,仍要将快乐的音符洒向大地,于是就有了他的《第九交响曲》这是一部具有突出地位的巨著。”

  从这一段,我读出了作者积极向上、进取的乐观精神。这种乐观精神引导贝多芬作出一首首伟大的歌曲。

  罗曼罗兰称为英雄的,不是思想或力量的伟大,而是心灵的伟大。作者在贝多芬传的结尾写道:一个极其不幸的人,挣扎在贫困、残疾、孤独、痛苦中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给世界创作了欢乐!他用苦难铸造欢乐,就像他所说的那样——“用痛苦换取欢乐”这句话正是他心灵的箴言,是他英勇的一生。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夜以继日的工作,以致筋疲力尽。

  “他的生活似乎一种苦役。他甚至抽不出时间去吃饭睡觉。在他的信件里随处可见这样的语句:‘我几乎没有时间去吃饭……我没有空吃东西 ……十二年以来,我的肉体被疲倦机会了,我缺乏一切生活用品……我没有一个金币,我衣不蔽体的承受这煎熬……我在悲惨与痛苦中求生……我和患难作斗争……’”

  其实米开朗琪罗非常富有。他有大量财产,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他自己舍不得享用一点财富。

  米开朗琪罗在70岁高龄时,接受了宏大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建筑师兼总监的职务。他认为这是神的使命,是他应尽的义务,他甚至不肯接受应当享有的俸禄。他继续工作,已不是出于对艺术的信心,而是出于一种信仰,是创造的惯性才是他不断工作。1564年的一天,他站着坐了一整天的《耶稣之死》病倒了。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从可怕的暴风雨回到了温柔和平的寂静”。

  19世纪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为世界人民所喜爱。他还创作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和童话故事。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有多么痛苦,要承受那些心理坚强却没人情味的信徒们的无言的谴责,又被自己的懦弱和优柔寡断所困扰着,所以在对家人的爱和对上帝的爱之间徘徊着,直到那一天,他再也无法仍受,也许是临死前的一种狂热,他冲动的离开了家,四处流浪,想逃离这一切。他曾在一所修道院投诉过,次日又离开了。在途中,他终于病倒了,在一个无名的小城里休养身体,但是,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了。

  在弥留之际,他躺在床上哭泣,不是在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他抽泣的说道:”这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受苦受难,你们却都在这里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1910年11月20日 ,凌晨六点多,他终于得到了解脱,如他所说”死,幸福的死……”“早年对宗教抱反感情绪的他重新思索:”信仰是生命的力量。“可是,托尔斯泰不能接受教会的宗教,他花费大量时间论证教会与宗教精神的抵触,毫不畏惧的向神学挑战。这些举动使他最终被开除教籍。他努力摆脱”奢华“,希望做上帝的好仆人,但他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他为实践信仰不惜放弃人世间的一切,甚至生命。

  《名人传》告诉我们:悲惨命运不知降临于普通人头上,他同样也降临在伟人身上,享有盛名并不能免除痛苦对他们的考验,这三位英雄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我们要用自己的毅力战胜命运,让患难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