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莎士比亚《亨利四世》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18-12-14 09:38:05归属于读后感2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莎士比亚《亨利四世》读后感

莎士比亚《亨利四世》读后感[书+BBC电影《空王冠》第一季02《亨利四世(上)、(下)》]
身不由己、行将就木的亨利四世,老奸巨猾又爱子心切;玩世不恭、不羁礼法的哈尔王子,心机深沉又英勇无畏。
《亨利四世》中的主角,实际当属哈尔王子(即威尔士亲王,即位后称亨利五世)。此时的亨利四世在谋乱四起、风雨飘摇中病痛缠身,已不复当年的辉煌,而哈尔王子才二十来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但又不失城府谋略。
哈尔王子以浪荡公子的形象出场,这在《理查二世》的篇末已有暗示。亨利四世问手下的大臣有谁见过他那放荡的儿子,诺森伯兰伯爵称自己见到过王子,“他的回答是,他要到妓院里去,从一个最丑的娼妇手上拉下一只手套,戴着作为纪念;凭着那手套,他要把最勇猛的挑战者掀下马来。”
年轻的哈尔王子与盗贼为伍,称酒保作兄弟,终日不务正业。他混迹于市井,接受了无知小人对他、对国家的侮辱性的话语,并一一嬉笑回应。他甚至和福斯塔夫互相扮演父子,互称陛下,开着各种有辱王权的笑话,像个跳梁小丑。
但这其实是他的伪装,他以堕落为外衣,容忍污浊作为自己的表象,等到来日上台后,只要他一改前行,推翻人们对他的成见,便能一鸣惊人,大放光明。他说:“我要利用我放荡的行为,作为一种手段,在人们意料不及的时候一反我的旧辙。”
他的做法实际上与亨利王不谋而合,只是亨利王不知道罢了。亨利王称自己隐藏自我,“所以不动则已,一有举动,就像一颗彗星一般,受到众人的惊愕”,真不愧是父子。他的行为也确实成功地蒙蔽了世人,亨利四世在一次私人谈话里对他说:“整个宫廷和王族都把你视作路人;世人对你的希望和期待已经毁灭,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在预测着你的倾覆。”在电影里,当看到哈尔油腔滑调的嘴脸后,亨利王愤怒地抽了他一巴掌。
他的韬光养晦与霍茨波的锋芒毕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霍茨波能征善战,武艺超群。亨利四世赞美他少年英武,同时又对这位多次打胜仗的猛将多有忌惮,他私下对哈尔王子说,现在的霍茨波,就像当年起兵讨伐理查二世的自己。潘西家族因为亨利王的出尔反尔、鸟尽弓藏早有反心,于是霍茨波借着摩提默之事联合苏格兰起兵造反,进攻英格兰(亨利四世的领土)。
霍茨波素有威名,在他还是亨利四世的臣子时 ,年老的贵族和主教们都愿意听从这样一个毛头小子的领导,参加战争。他曾三次击败强大的道格拉斯,“一次把他捉住了又释放,和他结为朋友”。可以说,如果哈尔能打败霍茨波,就意味着获得将士们的拥戴,意味着人们对他的改观。
临战前,霍茨波的父亲忽然重病,他却乐观地将父亲的缺席视作前进的动力,展现了他年少轻狂又不惧风浪的一面。他在众人面前高喊着“末日将至,一同赴死,心甘情愿”, 令人心潮澎湃。但他年轻气盛,不愿意接受任何不好的评价,先是顶撞国王,又多次冒犯盟友他妻舅的丈人葛兰道厄,连他的叔叔华斯特都说他“粗暴、无礼、躁急、傲慢、顽固”。他不听人劝告,未等后援到来就开始发起进攻。他又素来瞧不起哈尔王子,他轻蔑地称哈尔为“那个善于奔走、狂野不羁的威尔士亲王”。
哈尔王子是勇猛的,他在内战爆发时亲自上阵奋战,身披数创仍奋勇杀敌。哈尔与霍茨波之战无疑是最精彩的几段之一。在救下父亲后,他和霍茨波在战场上狭路相逢,激战后终于将霍茨波杀死,赢得了荣耀。紧接着霍茨波的军队便军心涣散,因为他的军队“是借着他钢铁般的意志团结起来的”,他一旦身亡,众人便各自为政,士兵四下逃窜如丧家之犬。
冲动易怒的霍茨波,骁勇善战的霍茨波,对妻子不失温柔的霍茨波,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哈尔是善于伪装的,但他的内心亦有脆弱的一面。在父亲重病的时候,他表面上满不在乎、嬉笑如故,暗地里却对波因斯吐露真言。当波因斯问他“有几个孝顺的少年王子会在这种时候向您一样跟人家闲聊天”时,他说:“我是不应该悲哀的……因为没有更好的人,我只好把你当做朋友”,他的内心悲伤泣血,“却只好收起一切悲哀的外貌”,因为如果他流着泪,便会被世人说成“最高贵的伪君子”。可惜波因斯并不能真正理解他,波因斯只是个“下流的伙伴”,也不过是他的酒肉朋友罢了。
说到哈尔王子昔日的狐朋狗友,不得不提起福斯塔夫。福斯塔夫是这部戏剧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是个低劣的盗贼,是个不尊国王、不敬王法的盗贼,让这样一个人拥有“爵士”的名号是一种极大的讽刺。他在背地里不断的诋毁哈尔王子,说哈尔是个“浅薄无聊的小子”,他甚至说:“年轻的亲王把我导入歧途,他是我的狗。”他在征兵时收受贿赂,招了一群叫花子一样的炮灰上战场,又妄图窃走哈尔的战功。
当福斯塔夫得知哈尔将要成为亨利五世后,以为自己飞黄腾达的日子到了,于是匆匆赶到威敏斯特寺。他们在登基大典上再次相逢,此时亨利五世头戴王冠,风光无限,他说:“我不认识你,老头儿。”他称福斯塔夫为弄人小丑,将自己过去与混混为伍的荒唐视作令人憎恶的梦,他已完全丢弃了过去的自己,以及那些伴侣们,他不允许福斯塔夫出现在离他十里之内,否则就要将他处死。这着实证明了“政治家的嘴,骗人的鬼”的永恒真理。对此,华列克伯爵看得通透,他在亨利四世在世时便说过:“亲王到了适当的时候,一定会摒弃他手下的那些人们。”
当然,这也是福斯塔夫为自己的自私与贪婪付出了代价。他的低贱衬托出哈尔的高贵,他是哈尔的垫脚石,是哈尔心中的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人,也是一个少不了的丑角,因为他是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缩影,游走于下层社会里,妄自尊大又不知廉耻。哈尔几个旧识最终也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锒铛入狱。
哈尔善用人心,他在恰当的时候展现了自己的容人之量。亨利王去世后,曾经监禁过哈尔王子的大法官担心自己受到新王的报复,哈尔却耐心地听他为自己辩护,并且不计前嫌宽恕了秉公执法的大法官。然后他借此对着自己的臣子表达决心,表示要“一反世人的期待,推翻一切的预料”,从此洗心革面,让人们曾经对他的偏见一扫而空。无论这些行为是否发自内心,至少他表现出来的是这样。
在这部《亨利四世》中,亨利四世再一次露出了他虚伪的一面,他一面说着“我嫉妒我的诺森伯兰伯爵(霍茨波之父)居然会有这么一个好儿子”,一面又问大臣霍茨波“是不是骄傲得太过分”。他既想得到所有的俘虏,又不愿替有功之臣霍茨波赎回他的妻舅摩提默,因为摩提默是废王理查二世的血亲。
但他深爱着哈尔王子,这一点毋庸置疑,面对放浪形骸的儿子,他痛心疾首,“谁见了你都生厌,我却希望多看见你几面。”当看到哈尔在战场上毫不畏惧时,他欣慰地说:“虽然他只是一个羽毛未丰的战士……那种坚强的毅力远超过我的预料。”
亨利王临终时,仍一心为哈尔铺路,让自己其他的儿子,尤其是兰开斯特公爵(约翰王子)尊敬哈尔,毕竟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计胜叛军的约翰王子,自不是等闲之辈。哈尔回宫后,看到病榻上的父亲气息全无,以为他已经去世,于是心情沉重地戴上王冠离去,在隔壁的房间里泪流满面。
亨利王醒来后,在斥责哈尔急切地拿走王冠的行为之余,于弥留之际教导他如何为政,如何巩固权利,扫除那些觊觎王座的奸佞。他心知自己得位不正,他说:“上帝知道我是用怎样诡诈的手段取得了这一顶王冠……在你确是合法继承的权利……愿你能够平平安安享有他它!”
亨利四世胸怀抱负,他在内乱四起时亲赴战场杀敌、身先士卒,终于平定战乱,他老谋深算,以篡位之身端坐王位,于临终之前为最喜爱的儿子铺平道路、扫除障碍。他或许并不是最完美、最理想的君王,但他无疑是一个才干出众的好国王、一个望子成龙的好父亲。
亨利四世的时代是战乱的年代,是人才辈出、风起云涌的年代。从《理查二世》到两部《亨利四世》,莎士比亚以豪壮又不失细腻的笔调,写下了一代明君从崛起到陨落,一位王子从深藏不露到改头换面;谱写了一个历史阶段的潮起潮落、王朝更迭,以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酒徒脚夫的世间百态。
“愿得醉乡封骑士,不羡他人万户侯。”
                                             最迟江山
                                            2018.12.12
PS:1.电影《亨利四世》里,年老的亨利四世居然比《理查二世》中年轻的亨利四世头发还多,换了个演员感觉真是奇怪。
2.很喜欢朱生豪先生的翻译,不拘泥于英语的语法细节,而是沿用了汉语的习惯用法。
赛伦斯喝着酒唱着的歌谣,“何以长年,大笑千场”,“愿得醉乡封骑士,不羡他人万户侯”,真的很有意境,美不胜收,古风词从英国人的口中唱出,却丝毫没有违和感。
3.强推朱生豪先生的译本,可惜译者32岁便英年早逝,他翻译了31部莎翁作品,有6部未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