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总在各类平台刷到书中金句,便先入为主将它归为心灵鸡汤一类。直到读书会的伙伴分享读后感,我才发现这是一部长篇小说 。
作者从一个人或一件事铺陈开去,牵出环环相扣的连锁反应,有种“命运织网”的意味。他擅长使用冷幽默,某句话会突然惹你发笑,但随即又感到无比凄楚与无奈——戏谑的背后,是小人物说不出口的苦。
这部串联三四代人的故事,以《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的对称结构,构建出命运轮回的闭环。吴摩西原名杨百顺,辗转谋生,入赘改名,因妻子私奔踏上寻妻之路,却意外丢失养女巧玲,最终漂泊异乡;七十年后,巧玲之子牛爱国重演婚姻困境,为追查母亲身世重返延津。这两个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是底层百姓生存困境的缩影。
读完之后有三点感触:
一是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即便你以为找到了,对方是真情还是假意,你却不得而知。
二是我们认为十分重要的话,在别人的世界里,其实无关紧要。就像吴摩西给巧玲的遗言,就那样消逝在无情的岁月,无人知晓。
三是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会成为改变他人命运的转折点,或是放下执念,或是一念成魔。
这本书的后劲儿挺大,读完好几天,总不自觉地去回想那些小人物的挣扎,同时照见自己的现实处境。我们用几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话语的力量从不在数量,有时“一句顶一万句”,有时“一万句顶不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