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活着》,最令我震撼的观点是: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
在这个物欲爆棚的时代,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许多人的生活像主人公前期的放荡生活一样,迷失在这纷纷扰扰中。但人生,并非是一时。有人说,在中华大地上,苦难仿佛成了文学作品的标配。许多中国作家也确实都在书写苦难,《活着》,句句不提苦,却又句句不离苦。这部作品是真的在抒发苦难带给我们的愤恨/崩溃吗?我认为不是的。
余华在自序中写到:选择以第一视角来写,要比以第三视角来写要顺畅的多。为何?因为第三视角,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痛苦带来的绝望。但在人物的视角中,却并非如此,他们体验了孩子成长的快乐,家人团聚的幸福,会因为在战乱中吃到粮食而喜极而泣,也会因为农作时天边的朝霞和玩耍的孩子而满足。人生就是一场剧本,所有外物带来的酸甜苦辣,都是让我们去体验/去感受的,痛苦/开心何尝不是人生中的一部分。
前段时间读到了这样一句话:一切发生的事情,只要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只要是不违背内心去做的,我们就顺其自然的接受,无需抗拒。我想,这是活着的意义,也是人生的意义。
谢谢余华用朴实的文字,展现了看似“苦难”的主人公的一生,让我们更深层次的感悟人生。在中华大地上,我们并非歌颂苦难,而是会在每一次困难与挫折中,找到内心的方向。因为活着,就是活着。
读《活着》有感400字
TAG标签: 活着
返回读后感400字列表
赞赏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