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关雎》有感6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3-23 08:57:43归属于读后感6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读《关雎》有感

                           朱婧云

参差荇菜里,有只小舟点漪而来;参差荇菜里,有位少女素衣袅袅;参差荇菜里,有个痴心人伫步凝望......

这是《关雎》里神仙一般的浪漫,每每读来,不禁陶醉其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鸟清亮的一声长鸣,打破了远古的那份宁静,紧随一声呼应,遥遥相对。他双目远望,静静伫立,心却很乱。但他没有去打扰他所注视的那位“伊人”。而是回到家独自“辗转反侧”“日夜思服”。

就算那般动了心,他不去走近,不去打扰她,他把他的渴慕,埋藏在了自己的心底。他爱,但他爱得有礼,有节。同时,他也在忍耐中磨砺自己的情感,忍耐,忍耐,再忍耐。不逾矩,不违节。

也许是由于思念心切,他竟于不觉中产生了幻想,想象“琴瑟友之”,想象“钟鼓乐之”,想象八抬大轿迎她进门。

但是,只是幻想,不是行动。是的,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他做到了。他承受着相思之苦——那是一种心如刀绞的苦痛,哪怕百般揉拧着被褥,也不去找她,坚守着他的原则,坚守着礼节。

所以,《关雎》所抒发的爱情,虽然用心深切,思念深切,但其激情始终控制在一个理性适度的范围内。

同样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来自于《鹊桥仙》的长叹,揭开了爱情长久的序幕,远在异地的一种相思之苦,也是对情感的一种节制。倘若日日如胶似漆,这种“黏”终一天会干,干了就会裂。在一处的朝夕相伴,也终比不上天各一方的相思之情。这是爱情的真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需要时间的考验,否则,那“寤寐思服”便没有了味道。

曾经与张珙相爱并约会、以身相许的崔莺莺在张珙得到了高官后被无情地抛弃,这便是因为崔莺莺没有节制地去爱,发乎于情,但没有止乎于礼,她的不理智,也终酿成了她爱情的悲剧。

如此,你还觉得《关雎》只是凄美的“单相思”故事吗?它真正展现的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一种独特的方式。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这是属于中国的浪漫。


            因为平等,所以尊重

                ——读《关雎》有感

                     何浥尘

《关雎》自古以来便被世人当做爱情诗的典范,善良文静的姑娘,风度翩翩的君子,一段真的爱恋,即使间隔千年之久,也能唤起人们的共鸣。但若我们更深的了解这首诗,便会发现这首诗所要歌颂的远远不止这场单方面的暗恋。

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关雎描述的是民间的爱情故事,但你可曾想过,这位君子究竟是什么人?在先秦,琴瑟和钟鼓都是贵族人家才有资格用的乐器,君子莫非是指君王之子?再者,描述爱情诗歌千千万,皆是情真意切,《关雎》凭什么放在诗经开篇?

搜寻了许多资料后,我得出结论,这位君子的确是贵族的王子,正是他这种非凡的身份,使这首诗在千千万万的爱情诗中脱颖而出,为天下人所颂扬。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这位身世出众的年轻人,愿意谦卑的去追求一位民间女子,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以高贵的身份去轻视礼制,去藐视底层,这样的爱情,不论成功与否,都令人称颂。当被拒绝时,他并没有选择纠缠,即使“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也会在见到心上人时克制住自己的私欲,以绝对的尊重、绝对的平等对待这位来自民间的女子,作为一位贵族子弟,他并没有用自己的背景去求得一位民间女子的芳心,却愿意在对方应允之后带上琴瑟,带上钟鼓,带上一切在当时罕见的乐器,为她献上他眼中最好的婚礼。

若不是心中早有人人平等的信条,又怎会如此尊重自己的心上人,若不是心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又怎会以如此谦卑的姿态追求爱?

反观当下,当今社会早已没有阶级高下,人人平等的信条早已人尽皆知,却有多少人掩住了对体力劳动者的嫌弃与轻视?有多少人摘不掉对低薪工作者的有色眼镜?有多少人重视他人的出身、岗位而重于他的人品?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被偏见所牵绊,这首跨越千年而来的诗,才得以在旧观念不断淘汰的历史轮回里站稳脚跟。它带着远古的露水告诉我们,因为我们彼此平等,所以我们应彼此尊重。

也许这段爱情的感人之处并不只是赤忱热烈的情愫,还在于我身份显赫,但我仍愿意弯下腰来,平等的对待你、尊重你,希望你做我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