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论语》有感7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3-24 04:25:29归属于读后感6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论语》有感

   “因才施教,如乐师之操琴,和其声而谐其韵”,“因材施教”于语文教学中亦是令教师之教学与学生之学习更具生命力的诀窍之一,是使课堂声韵和谐的命门之一。

       《论语》中有无数良言,有关孔子,也有关他的弟子,也有关他们之间产生的教与学、思与学,更有关于因材施教蕴含的启发性,这才让良言经过千年岁月的沉淀,愈发香醇悠远。例如孔子对颜回,一句“贤哉,回也!”,足见师对生之赞美,颜回虽家境贫困,虽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但孔子对他有肯定,有赞美,也有满心敬佩。

       那为什么要对这样的颜回大肆赞美?私下肯定就不可么,为何需宣扬出来呢?

      颜回,在物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自得其乐,这是对苦难的甘之如饴,是在最朴素的生活里追寻最广大纯粹的快乐,是抛开物质去体会本真的精神世界。孔子看着这样的一个精神强大而纯净的人,必然是欢喜之至,也必然是想让弟子们有所思有所悟,可“灌输式教育”“填鸭式教育”不是他所喜欢的,将“安贫乐道”生硬地嵌入学生心中也不是他想要的。

      他想要的是学生们从这几句赞美里,感叹里,自己去体会正确价值观的所在,去找寻这“贫”与“乐”的平衡和趣味,因而孔子既给予了正确的引导,又给弟子留足了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深度思维,从而实现自发的良性循环。

      因而其实因材施教并非是对个体进行教学,而是从集体教学出发,选择对于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引导措施,而这种引导措施实际上更侧重于启发性。所以孔子的“贤哉,回也”,或许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在宏观层面上给予学生精神方向的指引,路对了,后面才是光明的。这么一来,“和其声而谐其韵”便有了基调。

      当然,宏观层面的指引是教学课堂上的大方向,具体的教学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语文教学里的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晦涩难懂,还似乎没什么用处。如此,我们就更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了。

      七下的第一篇文言文《孙权劝学》,文章不长,但人物形象鲜明,主旨内涵也丰富,理解起来难度是不大的。不过学生学习文言文毕竟时间不长,不能针对重点字词很快地举一反三,那我们就可以将学生划为不同的小组,小组之间分配任务,每个同学担任一定的翻译任务,遇到较难的字词可以小组讨论解决,发挥优等生的带动作用的同时也能让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参与其中,主动获得知识。

      当然,小组合作后还需要整理讨论笔记,将已学知识融合在新获知识里,每个人都有所收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久而久之,孩子们积累的文言字词多了,接触的文章多了,它在学生心中就不像“洪水猛兽”般可怕了。

      乐师想奏出和谐的韵律,教师也想塑造声韵和谐的课堂,而每一次因材施教和斟酌思量,便让我们离其声谐韵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