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中国简史》有感8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11-15 06:24:21归属于读后感8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中国简史》有感


“又因固有的文化,极其优越…… 经过极长久的时间,养成极坚强的民族性,而形成极伟大的民族。” ----吕思勉

翻开《中国简史》,开篇一读到上面这句话,一个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吕思勉被誉为民国史学四大家之一。这部书虽然仅作为民国时的高中历史教材出版,却在没有现代考古学和分子人类学的支撑的情况下,仅凭借古籍中只言片语,往往能够于历史事件的背后,抽丝剥茧,深度还原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确实值得一读。

然而书中一些观点,总给人感觉不够理性中立客观。

比如:在《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一章中,把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过程,叫做开化,似乎是说之前这些民族是不开化。

又如在《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一章中,感叹东晋时汉族政权未能恢复统一,十分可惜。其实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未必只有汉族政权才能推动历史进步。

类似表述颇多,不一一列举。但另一方面,作者历史观也很现代,认为国家和民族的形成是自然融合而成的,并不是哪一部分人更加优越于另外一部分人。

比如“所谓民族,本以文化的相同,为最重要的条件。我国文化的扩张,便是我国民族的滋大。“

又提到“把许多种族和文化不同的人民,融合为一,自非旦夕间事,且总不免有若干的冲突。“

掩卷思索,为什么这些思想会显得自相矛盾呢,原因恐怕要在时代背景上找。

吕思勉先生的生活年代是1884.2.27-1957.10.9,几乎一生都生活在国家的大衰落,大动荡之中。

到本书成书的1923年,俄国和英国已经强迫北洋政府分别承认外蒙古和西藏自治,几乎已经将这两地分裂出去。20世纪20-30年代,东北被日本侵占,新疆被苏联步步蚕食,内地也是军阀林立,混战不休。

无论是北洋还是国民党民国政府,政令仅及黄河、长江流域数省而已。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中国的文人历来忧国忧民,国难之际,热切地渴望民族的独立。史学家自然会在著述中论证民族的优秀,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

立论于此,则当时的分裂状态就不是历史的正确方向。那么以何种方式回归统一呢,就是回到以汉族为主体的民国政府的统一政令之下,因此又要强调汉文化的优越。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很多体现在缔造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贡献上,例如满族和蒙古族等,在这方面都建树颇多。但当时国家已经走向分裂,谈论这些显得没有意义了,所以书中很少提及。

用今天的话说,作者不够理性客观公正,放在100年前,很容易理解。

今天的中国史观更加包容平和,根本原因还是国家走向了统一和繁荣,民族自信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不用到历史中找寻。

可见国家越贫弱,就越狭隘,越富强,就越是包容平和。

最近几年,大国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经常有人批评我们的一些声音,跟大洋彼岸的灯塔国相比,总是显得不够理中客。道理大概类似,等我们足够繁荣和强大的时候,自然就理性中立客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