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1000字:高中/大学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1-16 08:37:59归属于读后感8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1000字:高中/大学读后感
 

第1篇

《红楼梦》读后感

悲叹红楼,堪怜咏絮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本红楼,写尽了多少爱恨情仇、勾心斗角!可惜红楼未完,曹先生便撒手人寰,留下无尽的谜团。
著名作家张爱玲就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人生之恨居然与一本书联系在一起,这也能够看出张爱玲女士对红楼之痴了。儿时的我因读不懂红楼去询问父亲,谁知他却笑谈:“不过是些富贵人的姑娘们的闲情打趣罢了!”父亲不曾对红楼有过深入的研究,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于是稍大些就发现这话不仅错,而且错的荒唐,竟比那满纸的荒唐言还要荒唐上十倍!也不止一次地痛责续写作者高鹗为何拆散了我最爱的“木石前缘”,还写死了我的“女神”黛玉,更是顺应了什么“金玉良缘”,简直气煞我也!后来再大些,更读透了些才明白原作者在宝玉梦游幻境时就已有了种种暗示,即使黛玉没有魂归离恨天,宝黛的爱情也不会圆满,因为从始至终木石因缘都注定会是个悲剧,宝黛注定不会在一起。
我最喜欢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非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俨然一副楚楚动人之模样,长吁短叹又惹人怜惜,她有着绝代姿容,旷世诗才,富有诗人气质。孤高自傲,目无下尘,才思敏捷,言语尖刻又诙谐,为人单纯。她就像那芙蓉花,清雅脱俗,又娇艳脆弱。我喜欢她的才华和单纯的性格,她对宝玉的爱纯粹又强烈,可无奈体弱多病又敏感多疑,于宝玉新婚之夜,满怀悲愤,焚稿断痴情,泪尽含恨而逝。
我不喜宝钗。一来她与宝玉成婚,是我最爱的黛玉泪尽而逝;二来她城府颇深,不似黛玉般毫无掩饰,率性表露、宣泄情感,明明内心极度渴望与迷恋富贵荣华,却在表面上表现出一副冷面孔,为人端庄大方,?十分世故。不施粉黛,不饰彩衣,住处也极其素净,相比黛玉的孤傲,她颇得人心。正是对黛玉的喜爱,连着她也一并讨厌了。但直到再次通读,才明白,她也是可悲的,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和点缀品。她所做的,不过是她在这个黑暗社会的生存之道罢了。她将自己内心的热视作一种热毒,借服用冷香丸来压制,以此抑制自己的内心。相比黛玉的多愁善感,她则显得过于顺从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制自己的内热,对青春的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使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这是更深刻的悲剧,令人唏嘘。
红楼之美,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还在于书中应有尽有的生活细节描写:吟诗作赋、猜谜联额、听笛赏月、说书看戏、游园行令、品茶论画。其中对人物的服饰装束、饮食等精彩的描写,以及作者按照人物的性格来模仿人物的口吻所赋之文,无不透露出绚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作者身后的才学底蕴和对各方面的深入研究。曹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美食家、设计学家、建筑学家和生活达人!他以工笔描绘了贵族世家富贵奢华的生活,并在这热闹繁华中,时时奏响衰败的悲音,使得全书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极为深重。
去读红楼吧,感受宝黛之恋的刻骨铭心,体会红楼儿女的不幸人生和封建大家族的盛衰巨变,品味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之传统文化!
第2篇

《红楼梦》读后感

观红楼一梦,思沧桑岁月
在数百年前,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里,曾有过一段了古茗新的爱情。在无限好的夕阳中,这爱情有一次出现在了人间。晚风吹过,雁去留痕,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与我相拥,我不禁感慨万千思绪不断,落泪不绝 。
何谓红楼?“朱门酒肉臭”告诉我们,红楼乃钟鸣鼎食之家也;何谓梦?“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告诉我们梦是一种真实而又飘渺虚无的事物。这红楼之梦,起源于灵河畔的那一株的绛珠草和那大荒山无稽岩青埂峰下的那块灵石。绛珠草在奄奄一息之际接受了神瑛侍者的灌溉,为报其恩绛珠草入凡间报恩;灵石在一僧一道的话语的影响下,决心下凡,体会那世间的荣华富贵与沧桑。自此,一段令人感叹百年的木石前盟即将拉开帷幕。
入凡尘,绛珠草变成了黛玉,灵石变成了宝玉。可悲的是,这段本来应该幸福美满的姻缘却因为宝钗的出现而被打断。更可悲的是,在这三者中没有一荣,只有俱损。凡世中的绛珠草鄙视着世间的一切污浊,而恰恰是这与世不同的清高葬送了木事前盟,葬送了黛玉成为“宝儿奶奶”的机会;而宝钗本有“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美貌与才华,但终于她也只能落到个独守空闺的下场。黛玉在临去世之际,曾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就不幸离世了。如果让我把这句补全,我一定会写到“宝玉,你好狠”;如果宝钗会在自己独守空闺的时候说一句话,我想这句话一定是“宝玉,你为什么要弃我而去”。“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日已昏”,这些爱情最后却变成悲剧的背后,是封建社会的落后和迂腐,正是封建家族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才会导致了金玉之缘和木石前盟的双双破裂。
在黛玉离世后不久,宝玉变得更加疯癫,元妃薨逝,紧接着宁荣二府被抄,史贾薛王也终成世家削亡,当年四大家族的威名远扬顷刻间化为土灰。昔日的那些阿谀奉承的清客相公大多一朝散去,昔日无人不惧不晓的最终竟沦落到被盗贼洗劫。当初富贵之时的任意挥霍最终还是酿成了惨祸。这一切,无不警示着我们“挥舞弯刀算豪情,少年谋略纸上兵。自言战戟手中轻,关山八百成功名。原是轻狂不自量,怎堪老却少年心。千古英豪书传里,黄粱一梦终须醒”。鼎盛之时,犹当更思自强,方能止败象之现。
雁去雁返,花落花繁,星移斗转,钗黛与玉缘已尽,花落春水永不回。数百年已过,新元已开,吾辈青年,当永记曹雪芹老先生在书中之嘱托,不做肆意挥霍之人,争做自强奋斗居安思危之人,勇做抨击落后制度之人。最后,我不禁感叹到: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说道心酸处,
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
休笑世人痴!
第3篇

《红楼梦》读后感

凄缘红楼
一部红楼梦,一曲话凄凉。我的目光所及之处,安静、顽固、浮华的历史都粉墨登场。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仍在耳畔回响。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切的故事,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是真的,它凄美得让人难以相信,是假的,它却真实得可怕。不过转念一想,计较又如何,若是看透了一切,这本书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宁愿在迷失中品读这本书。
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虽风雅之至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就连大观园里的人情味都封闭得令人惧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也拦不住。
踏破时间,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也过不去。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眸子却总是蓄满了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却也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识,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间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
美黛终损,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泪洒了一遍又一遍,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差距之大,却能异曲同工地显示出两人之间的爱意。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最终看破红尘,即使中了举人也无心再管,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后人只知道,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一切,都结束了 。贾母非常疼爱宝玉,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她有她的观观念,宝玉有宝玉的想法,碰撞之后,只得一切按照贾母的意思去办。
贾府的女子们更是红楼的得以延续的主线,王熙凤,果敢,泼辣,心肠却也阴毒。她收受银两,逼死尤二姐,犯下的罪行着实不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王熙凤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女强人,她将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地有条不紊,从未没有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角色,并且最后王熙凤身患重病,却众叛亲离,确也可怜。再说丫鬟,却也都是气质出众,富有才情的雅女子。袭人,鸳鸯,晴雯,妙玉,个个都是令人倾倒的女子。
结束了这本红楼,内心却依然波澜起伏。
念随风,思随缘,此曲何终。
第4篇

《红楼梦》读后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读《红楼梦》有感
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终究还是覆灭了,只留下宝玉出家和宝钗作寡的悲惨结局供世人哀叹,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兴盛了几十年的大家族的衰亡?
纵观红楼历史,贾史王薛的衰败是必然。封建统治者有意的削弱了四大家族的权力,同时,四大家族内部的腐朽也是导致这种结局的必要因素。
荣国府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等级分明的“社会封建阶层”,“统治者”的独裁转职,追名逐利的争斗陷害,攀比虚荣的腐朽心理……
要说《红楼梦》中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爱情悲剧,恐怕就是那些丫鬟们了。她们是为主子服务的直接下属,要千方百计的讨好主子。有的费尽心思为主子铺路,为的就是“一荣俱荣”;有的则想方设法地迎合“上位者”,以求更大的利益;更有甚者,爬上主子们的床,以求更高的身份……
当然,有能耐再加上运气,一跃成为贾府丫鬟组成的金字塔的最顶峰也不是不可能的,金铃儿就是一个典型,可这种人毕竟在少数,剩下的人,无非是一级压一级罢了,得势的去压迫那些失势的,大丫鬟们去压迫小丫鬟们,压迫者趾高气昂,被压迫者有的苦不堪言,不堪凌辱,于是自尽在这肮脏的贾府,成为了一缕亡魂;有的怀恨在心,秉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心理,不择手段的向上攀爬,为的就是一朝得势,报仇雪恨,可这又陷入了不断重复的恶心循环之中了……
贾府中的真正“统治者”是谁,细细想来,不是贾赦,贾政,更不是贾敬,而是年长的贾母,在“百善孝为先”的封建社会,这个答案不足为奇,贾母偏向谁,荣国府的恩宠就指向谁,贾母忽视谁,荣国府的矛头就对准谁。
贾赦与贾政的差别待遇就是一鲜明的例子,继承了荣国府的贾赦成了贾府名义上的主人,然而他住的不是贾府的正房,反倒是深受贾母喜爱的贾政住在了正房之中,贾赦长子贾琏的周岁宴甚至比不上二房次子贾宝玉的满月宴,这都从侧面说明了贾母的地位和对贾政二房的宠爱。
红楼之中,贾府是个纯消费性的“组织”,上到王公贵族打交道,下到街头小贩买物品,都要花钱,而贾府的钱来自于哪里?贾府本身经营并不太好,收入有限,更多的是上头下来的赏赐,还有祖上积累的财富。王熙凤管理贾府财政时,不仅自己补贴了很多钱,为了补贴贾府的赤字,她甚至去放了高利贷,这恰恰就是导致贾府衰亡的一个重大罪证。
再说林黛玉吧,人们都戏称林黛玉实为零待遇,事实的确如此,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扬州巡盐御史,虽然清正廉洁,但林家身为大家,毕竟也是有几分财富的,然而,在林黛玉扶棺回贾府之后,林家的财产不知所踪,事实上是被贾府王氏所瓜分,即便如此,贾府人待林黛玉并不好。贾母与林黛玉总是带了点亲疏的,无“亲”可依的黛玉身体不好,贾府的丫鬟们总是对林黛玉“用药昂贵”说三道四,心爱的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关系也是朦胧不明,让她不由心中郁结,充满寄人篱下之感。
此外,贾府妻妾之间的争斗,丫鬟之间的陷害,还有贾府凭借权势,坑害他人,或使犯罪者逍遥法外的例子不在少数,这些大抵就是导致贾府衰亡的原因了吧。
大青朝四王八公的灭亡,意味着那个时代封建王权的加强,更意味着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暗示着这封建王朝也将如这贾府一般灭亡,正所谓,盛极必衰的道理。
第5篇

《红楼梦》读后感

黛玉葬花——落红更护花——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它是中国古典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这本书主要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表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而黛玉葬花则是黛玉与宝玉情感发展的重要故事情节,同时也将黛玉与宝玉的命运暗含于故事情节中。
黛玉葬花是众人耳熟能详的一幕故事情节,而黛玉在花前的一抽一泣历历在目,令人心生怜悯。《西厢记》中描述到:宝玉想把满身满书满地的落红撂在水里,但黛玉却恐这些落花随着水流去了脏臭的地方,反倒糟践了花。便将花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待其日后随土化了。葬花词中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仿佛是黛玉在可怜自己,同这花一般美好易逝。黛玉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就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个人的力量始终无法与整个社会想抗衡。贾府是古代封建社会的缩影,在这样的家族中,黛玉无论怎样保持清高孤傲,其富有浪漫主义的性格都无法让其与现实斗争,即使有人怜爱,也无法改变她香消玉殒的悲惨命运。让落红“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黛玉永保正直、不与世俗合污的唯一方法,也暗示了黛玉的结局,落红便象征着她最终的归宿。
贾宝玉是《红楼梦》 的第一主人公,是作者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智创造的艺术形象。贾宝玉出身不凡,是贾氏家族寄予厚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身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宝玉与黛玉都象征着与封建社会抵抗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但他们二者命运却截然不同。黛玉深知自己无力改变封建秩序的世俗礼制,宁愿为爱情献出生命,也不屈服于现实世界。但宝玉在接受黛玉去世的事实后,选择了妥协,不再像从前那般无畏。
作者通过这本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必将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表达了作者的不满与愤怒。同时也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了人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但黛玉的不卑不亢,宁死也不愿安命委运,宁化作春泥也不屈服于现实的精神让我学会敢于面对世间的不公与黑暗,懂得用自己的方式让社会做出一丝改变。
图片

第6篇

《红楼梦》读后感

一世春秋,梦落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
人生悲喜如同幻渺,古往今来不过“一梦”。凡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清代康乾年间的《红楼梦》不得不说是众多明清小说中的翘楚。它的语言准确精练,自然流畅,富有生活气息,又极具感染力,其造诣可说的上已达古代文学的巅峰。
犹记初读红楼,年幼无知,只觉其晦涩难懂。直至今年暑假,我在书架一角又看到了它,我便决心读下它。初读时,我认为它说得应尽是些男女情爱之事,我应当不会对它有兴趣,便强忍性子进行阅读。待回过神,发现自己已然被它吸引,渴求将它读完。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如斯言。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境去阅读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着来,只要能表明自己观点,并清晰说明原因,那都是可以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妓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书中对黛玉的描写,更是最可将其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之美丽与气质展现出的描写。她是红楼第一女主人公,她是中国文学史上所有有她影子的人的集合,她的才、思、情、貌是一种理想主义下的人所具有的。
但同天真纯洁的黛玉相比,我可能更欣赏那“工于心计”的宝钗。“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寄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在未读红楼前,其实对红楼的故事就有大概的了解,当时只觉若无宝钗,可能宝黛二人早已双玉合壁。可真当我读完红楼,对宝钗又有了不同的看法。有人厌宝钗,认为她世故,工于心计;也有人喜她,认为她贤惠大方,顾全大局。而在我看,她也只是当时一户富贵人家的千金罢了,她有一颗八面玲球心,相比黛玉更能适应社会,更易为大众接受,同时也更加“现实”。
有人评《红楼梦》是闪烁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小说。在我看,林黛玉和薛宝钗便是这句话的最佳验证。黛玉,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人,她的情思与才华都是理想主义的构想。宝钗,她可能不同理想主义下的黛玉纯真,但她更符合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向往一个理想主义的自己,但往往我们终究要回到现实,去接受现实中的自己。
《红楼梦》“它把生活写得通真而有味道,读者一旦入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欲罢不能”,它不仅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不合理及必然灭亡,更反映一个几千年历史的大国——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表现自先秦以来中国人思考的东西、中国人的哲学和情感的厚重。
寂静的夜晚里,微黄的灯光打在已折皱的纸张上,待它静静发出悲凉的香气。合上书本,我回味字句词文,思索着我所纠结的理想与现实。一瞬,我醒悟了,我们虽活在现实中,但我们仍然可以高举理想主义的火把,照亮前进的方向。
第7篇

《红楼梦》读后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荣国府、国府的兴衰描写,写尽人生百味。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将社会百态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曹雪芹,名露,字梦院,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如此,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以《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顶峰,为我们讲述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两弯似感非感着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初见黛玉于一出旧版红楼梦的荧幕上,这身娇体弱的林妹妹,惟碎,却又如此的楚楚动人。她与宝玉相爱,却只留下凄苦。本是两对打不散鸳鸯,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可是天不由人,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人缘不好,却成了她最大的绊脚石。所有人都离她远去,不原搭理她。由此,命运的天平加速倾斜,倾向了城府颇深的薛宝叙这边,凤姐的一出偷梁换柱使宝玉与黛玉二人错失挚爱。黛玉含泪而终,含恨而去,而宝玉也变得疯疯傻傻,看破红尘,削发为僧,可悲!
那一年,那一天,阳光晴好,碧空如洗,一位水一般的姑娘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期待地走进了为她一生所牵扯的大院深宅,遇到了命中的他。她多愁;他多情;从此她在这深宅里植根他的身边。她的心,她的情,都被他牵绊。她是黛玉,痴痴葬花;他是宝玉,痴痴恋她。
花开的繁盛,花落的凄惨淡漠,漫天的飞花染红了世界,才有了这红尘岁月,不可避免的经历,很少有人看透这猩红的世界,挣扎着离开,贾王史薛四族的日渐没落以及大观园的静寂映射了这个世界的起起落落,而这花开花谢又证实了红楼悲情的发展,原来早就注定了啊。
曹雪芹在小说开篇便说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完这本书,感觉像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大真实,似乎我经历过那些恍如昨日的故事,也似乎懂得那些岁月里的谈笑。红楼人物之多,像是浓缩了世上每个人的影子,总能在这或者那里看到自己,那里有人间百态,世间万象。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柳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
红楼已逝,红尘终散。也罢,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
第8篇

《红楼梦》读后感

金陵黄粱梦终醒,挑灯悲看红楼梦——读《红楼梦》有感
王国维尝曰∶“《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其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真真名不虚传。且不提其形成之“红学”,但想其历史、人文、百科等参考价值,愚以为无比重要。
列位看官呵,要知端的,且听下文分解。
乞巧闱红见故逢
将真事隐去,故曰“假语村”也。此乃作者隐晦地提醒世人∶这是个不可说真话的腐朽社会,追求拜金主义。而却真有个“风月之地”,唤作“太虚幻境”,皆是世间女子命运之司。它本是一处天上仙境,而后来则沦为了名利富贵的中转站,唉,受到了黑暗社会的感染,白素也能被染成黑纱。
本书的主人公宝黛二人显然是不与世俗共流合污之人。两人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可蚍蜉终不能撼树,两人也终抵制不住世俗灾难般的洪流,“心事终虚化”∶贾母爱宝钗之婉慝,而害怕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想借此压下宝玉的病;王夫人本就亲于薛家;袭人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尤二姐……封建社会是封闭的、固执的、悲剧的、吃人的,它反对一切自由。
路朱楼外葬花容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家的衰败是从建造大观园开始的,是被逐渐放松的家风加剧的。贾琏偷娶尤二姐,这一风波宣告着贾家灭亡的命运,也反衬了腐化严重的社会。而尤二姐的死,更是一道悲喜的分界线∶悲剧开始了。
薛蟠视人命为草芥,曾因一个丫头打死了另一个买家,却像没事人一样上京享乐,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关进大牢。但在拜金主义的社会中,达官显贵永远无罪,薛蟠得以出狱。
列位看官,薛家还有一件“大事儿”呢!薛蟠的妹妹薛宝钗——处事圆滑、城府颇深、写诗却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庸俗之人要嫁给一心深爱着黛玉的宝玉。可笑的是,众皆欺骗他是娶黛玉。
在两人成亲的那天,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她恨,她恨这世道的污浊。她毕竟非凡间之人, 她本是仙世中一株纤弱矜贵的绛珠草,怎能在士家大族的泥潭里生存呢?真是造化弄人啊!
依痴笑梦虚应醒
贾家人生命的消逝自林家孤女魂归离恨天时拉开帷幕。
贾母在二孙女儿迎春仙去后不久,她也寿终归地府;而凤姐也在此后返回了太虚幻境。最令人叹息的,还是女尼妙玉被歹人劫去,好一似,“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惟悲叹,妙尼总沾尘,公子竟无缘。呜呼哀哉!
惟现红楼梦断终
“看破的,遁入空门”,宝玉“仰天大笑出门去”,考中第七名举人,但却终究是蓬蒿人,行使了对黛玉的承诺,出家为僧,谢讫尘缘,渺渺而去。
红楼梦既断,太虚境重逢。即归结。
“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令观者唏嘘不已。今者唯仿黛玉之海棠诗以结此文:
朱楼余韵微掩门,骤雨别过泪盈盆。
天授太虚前世魄,仙予蓬莱太真魂。
惊鸿翩起金鸾疾,游龙婉飞彩鸳痕。
闺闱女儿犹胜男,徒待梦断日已昏。
第9篇

《红楼梦》读后感

醉梦红楼
初读《红楼梦》,我被贾府的繁华所吸引。“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书中优美的景色,曾让幼时的我无限神往。
那时的我不懂人物间的算计及其背后的道理,只是十分向往古代的生活,吟诗作乐,无不欢快,不懂得它的魅力所在。
再读《红楼梦》,我对大观园有了不一样理解。这里有女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里有芦雪庵文采飞扬的诗句,这里也有因抄检而颠沛流离的丫鬟们。大观园,和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
对于她们来说,这里能保持住真情,也能使女孩子们永葆青春靓丽。大家都希望大观园能一直存在,但是,大观园毕竟只是理想的存在,自然不能避免世俗的侵扰。所以,大观园的最终结果,是毁灭。
合上书,闭上眼,我思索着大观园的归宿。它的结果,也正是贾府的结果。为何兴盛一时的贾府会落得如此田地?
贾府有两个靠山,一个是元妃,一个是北静王府。大观园是为元妃省亲而建,其规模十分宏达。而元妃不过在大观园待了几个时辰,贾家却为之准备了一年多,耗费近五万两的银子,甚至连元春都觉得很浪费。贾府的铺张浪费,是贾府衰败的一个原因。
树大招风,盛极必衰。而贾家男性子弟几乎都不好学,贾府只能靠女孩子们结亲来维持。后来,元妃死,北静王府失势。贾府的衰败也是必然的了。
在这熙熙攘攘的大观园里,有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人物:有慈祥的贾母;泼辣大胆的凤姐;高洁坚贞的晴雯……但令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林黛玉了。当宝玉挨打后,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直地哭,把眼睛都哭得像桃子一样。在我看来,她的哭不是屈服与懦弱,她是用哭这种独特的方式来支持宝玉,默默地与封建礼教对抗。
看完《红楼梦》,我对这一个曾风光一时的贾府唏嘘不已。这里曾有少男少女们的欢声笑语,最后却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祭品。坐在阳光下,我仿佛听见黛玉葬花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迷茫。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导致两个有情人不能在一起。
沉浸在红楼的世界,我竟不再向往着古代的世界,那所谓的欢乐也不过是从一时繁华中偷来的。
也许,当宝玉醒来,看见自己还在昔日中欢笑的床上,案上摆放着快要熄灭的红灯,窗外的月光悄悄溜进了房中,门外的花丛依旧繁华锦绣,却少了花丛中嬉笑的人儿,那种寂寞遗憾的心情,有什么比这更悲伤呢?
沉醉于红楼中,感受那些无奈与悲愤。“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或许,辛酸的是黛玉与宝玉爱而不得的苦,也或许,是对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悲。
合起书,我对窗外的世界更加向往。这里不是封建的社会,这里是现代,这里有公平,也有自由!
第10篇

《红楼梦》读后感

刘姥她:一朵永不调零的山野之花
读《红楼梦》有感
在许多人眼中,刘姥姥是大观园中一位“丑角”,她打秋风、攀权附贵、滑稽可笑。在我看来,世人对刘姥姥多少少有些误解,今天我便为她证个清白,再读《红楼梦我愈发觉得她是我心中一朵山野之花,永不调零。
雨果曾说:“万物中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性的美。”而刘姥姥是一朵外丑内美的花,她有着乡土人的淳朴,知恩图报,胸怀宽广,高瞻远瞩......生生不息地绽放在红楼梦之中。
刘姥姥是打秋风,但你可曾知她是迫不得已,她积古七十五岁,仅靠两亩薄田度日,看女婿眼色做事,寄人篱下。如果狗儿倒了,那么她再无立足之地,便好心规劝狗儿“在这长安城下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罢了,在家跳蹋会了也不中用”。这一句实则在规劝天下年轻人不可想着不劳而获,在当今有多少人只会白日做梦,从不付诸行动,以致于在躺平的日子中不断抱怨天下不公,没有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抱怨世无伯乐。可你未曾想过那是因为自己技艺不够精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在我眼中,狗儿等人与鲁迅笔下的孔已乙毫无差别。他们不断用阿Q精神胜利法麻痹自我。那些觉得刘姥姥粗鄙的人可曾想过,能够看清现实,讲出如此透彻之话,怎会是鄙薄之人?在狗子不愿去时她机智回答“倒还是舍得我付这老脸去碰一碰,果然大家都有些好处。”化解了尴尬,赢得了女婿好脸色。所以她这一进贾府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迫不得己,放下廉耻与尊严。未语脸先红这便为最好的印证,细想这山野之花心中已满是心酸!
刘姥姥是“攀权附贵”但你可曾知她从未迷失自我。当代年轻人经历社会严酷鞭打便消磨了志向,削去自己的棱角变得圆滑世故,精于察言观色,学会奴颜脾膝,逐渐迷失自我。反观刘姥姥见贾府豪奢却依但保持着山野中的淳朴率真,所以才有了二进荣国府的报恩。她热情地说“瓜果蔬菜也丰盛,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吃腻了,尝尝这山野玩意,也是我们的穷心。”三言两语间是刘姥姥的良心。直到三进荣国府,树倒猢狲散,家道中落,贾母离世,亲朋好友唯恐避之不及,恐灾难降临自身。刘姥姥却立马跑去探望凤姐,见了凤姐满是担忧与自责,忧的是瘦骨嶙峋的凤姐,责的是未能早来探望帮助她们。在危难之际最显人性,豪门贵族间的友谊不过是有钱时亲密无间,炫耀攀比;无钱时落进下石,独善其身。而只有刘姥姥,一位乡野村妪,带着最真纯的善良伸出援助之手救下巧姐。她虽出身山野,却绽放了属于她自己的光芒,真乃入性之光辉。再来看同是乞食者的妙玉,未尝不是真正的攀权附贵,同是寄人篱下,她却睥睨俗世,自视清高。然分别心重,面对刘姥姥用过的茶杯便嫌弃扬言丢弃。对待贾母、宝玉、黛玉等却是亲自沏茶,双手奉上。我算是理解曾雪芹所说:“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刘姥姥对待任何人都是以平常心对待,这朵率真的山野之花看淡世间炎凉,懂得生存同时淡然面对自身处境既是乞食者便从不装清高。
刘姥姥是“滑稽可笑”,但可笑荒谬的究竟是谁?真真假假分不清。林黛王形容刘姥姥是“母蝗虫”“当日圣乐一奏,百兽齐舞”……可黛玉毕竟太过理想化,身为大家闺秀她又怎,懂得刘姥的心酸?大观园内“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话音一落,众人笑得捧腹打滚。只是一个小喜剧便引得众人欢笑不止。穷人可笑才满足富人取乐之心,那么试想他们的精神到底是有多么贫乏?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一个生日宴便听戏好几天,元妃省亲的大别墅,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风雨欲来风满楼,这也印证了贾府的命运:盛极必衰。贾府的每个人命运都是悲剧,而刘姥姥这位山野之花却是一抹亮丽的剪影,更是自由。
曹雪芹塑造刘姥姥这一形象是带着肯定态度的,刘姥姥虽外丑而内美,这朵山野之花无时无刻不警醒着我要不忘初心,不迷失自我。她,永不凋零,活在我心中。
图片

第11篇

《红楼梦》读后感

纸醉金迷笑颜欢,终是红楼梦一场
——读《红楼梦》有感
初读《红楼梦》,如于幻境朦胧而返。今以此文,记其所感。
此书之神,在人物形象。作者于书中塑造众多人物,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即便是小人物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值得细品。如邢夫人之侄女邢岫烟,虽家贫命苦,寄人篱下,嫂子冷眼相待,作者却用几笔就勾勒出她的超然不凡。雪天众姊妹相会芦雪亭联诗,人人都穿着华贵保暖的冬衣,为岫烟“只穿件旧毡斗篷”,她却并不以此自卑,欣然赴会,吟诗作赋。虽被安排住在迎春处,却从不使唤迎春的下人,而经常“拿出钱来给他们打酒买点心吃”。可见岫烟的善良知足,淡然从容,不卑怯,不怨恨自己的窘境。难怪凤姐觉她是“温厚可疼的人”。
书中众多细节也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印象极深的是凤姐作的一句诗“一夜北风紧”,源于她“昨天听见了一夜的北风”,我等闲散之人自是没有听北风的心,必是日夜操劳,心中有事之人才一夜辗转。母亲曾与我闲谈,“那时半夜迷迷糊糊被你外婆叫醒,说是下雨了,赶快去收晒着的稻谷,我还纳闷你外婆是怎么听到雨声的,现在知道人惦记的事一多,怎么可能睡得沉。”一句粗诗竟也值得推敲几分。
此书之味,在语言雕琢。曹雪芹先生的文字清秀雅致,写人神韵饱满,绘景明艳如画。若能有幸赏玩“佳木笼葱,奇花熌灼”“玉栏绕砌,金辉兽面”的大观园,是何等快乐!读“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如桃瓣,睛若秋波”这样的佳句,谁能想到它们是在贫病交加中铸就的呢?最喜书中众人结社作诗的章节,每一首诗都是人物情感与性格的表现。黛玉的“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不乏对悲苦命运的感伤,社会黑暗的控诉。
幼时总觉黛玉高傲心冷,宝钗便越发贤惠可爱。宝钗在众人前时时保持优雅体面,说话做事要处处周到,是有惹人喜爱之处,可细细品读,就发现她仍未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最后一人守寡,孤独终老。在黛玉行酒令用《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后,宝钗便耐心教导她“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体现她对封建礼教的固守。与追求自由,为自己而活的林黛玉截然不同。此书描绘了一个快乐自由无忧无虑的“女儿国”,也勾勒出一个贪污腐败,以金钱为权的男子世界,强烈抨击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由贾府的兴衰和主人公间的爱情与婚姻悲剧暗示封建社会的结局必然是灰飞烟灭,此乃书之深处。
同是寄人篱下的灵魂,那一个却有任性自由的风骨。同是出生华贵的子弟,那一个却有不慕名利的真心。曹雪芹笔下的各种人格,各种姿态,各种灵动复杂之心,流传至今,让品读者与自己心仪的角色共情着,感受作者的真心,析说力透纸背的性格美和命运感,这正是一部伟大作品不息生命力的表现。
第12篇

《红楼梦》读后感

绛珠往事 ——读《红楼梦》有感
清晨,窗边。
一把藤椅,一盏清茶,几片新茶点在黄汤中,醇,厚。轻抿一口,唇齿噙香。手中是一部《红楼梦》,泛黄的书页欲语还休,一份情思在空气中氤氲。
翻开书本,恍惚中只听秋风瑟瑟,雨打芭蕉,一双充满哀思却又孤傲坚贞的眼眸幽幽地望入我眼中,我不禁回想起她那坎坷一生。
林黛玉真身乃是离恨天绛珠仙子,为报答神瑛侍者(贾宝玉)的恩情而下凡,愿以一生眼泪报甘露之恩,开启第三世“木石”情缘。父母分别早逝,孤身一人,借居贾府,此时这个女孩心中必然是缺少安全感的。她与贾宝玉初次见面时,宝玉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少年一时的心动便是永远,从此,一眼万年。宝玉从小与姐妹们一起长大,对男女间应保持的距离不清楚。后薛宝钗到来,她端庄大方,城府颇深,善于笼络人心,很得贾母等的欢心。并且宝钗从小有个金锁,与宝玉的美玉像是一对,常被打趣是“金玉良缘”。而黛玉对此心中很是不安,总与宝玉闹别扭。只有宝玉愿意哄她。宝玉与黛玉同属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们蔑视功名权贵,有着共同的理想与爱好。但他们的思想在众人看来却是叛经离道的,就连宝钗也劝宝二爷考取功名,因此宝玉对黛玉也是越发敬重。
但美好的少年爱情却被封建社会扼杀于摇篮之中,吟诗作对的日子终将逝去。在王夫人、王熙凤的一手操办下,宝玉错娶了宝钗为妻。黛玉闻此噩耗心中郁结,泪尽而逝,魂归离恨天。可怜人儿,逝前仍是睁大眼猛呼“宝玉!宝玉!你好……”多情人香消玉损。可怜宝黛阴阳两隔。赌书泼茶的欢声笑语犹在耳畔,此次一别便是天人永隔,欲语还休,只得化作唇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哀叹。宝玉心中放不下黛玉,婚后不久,便出家当了和尚。一句“宝姐姐珍重”,斩断三千情丝,唯留伤心人垂泪。一场戏,三个人,皆是悲剧。读到此,我也不禁泪落如雨。敢问苍天其何罪之有?为何要相爱之人沦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为何又要无辜之人独守空房?无人应我,亦是凝噎。
也许我们应该感谢高鹗,尽管他在很多方面无法与曹公媲美,但我要感谢他让黛玉离开了伤心地。同时绛珠魂归离恨天也是全书最大的戏剧冲突,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突出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深刻批判。
读书的意义何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大家都对《红楼梦》有很高评价。吴世昌有言道:“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曹公文笔之细腻传神、构思之奇妙,自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书中自然是有不足之处。读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事。我们所要做的乃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一切美好的事物。
多情而叛逆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贤淑又巧于迎合的薛宝钗,精明狠辣的凤姐……所有的所有,构成了这样一部盖世奇书。宝黛二人的爱情,贾府盛衰、“树倒猢狲散”,自是掩卷,沉思。
第13篇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一梦叹兴衰
黄遵宪曾评价道:“《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着重描写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及封建社会中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向我们展示了一副18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长卷。
首先,在元春归省时,因被皇上封为贤德妃。贾府按规定地修建了许多建筑,这每样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可谓是浪费!而此举却只是为了配得上贤德妃的身份,封建社会的腐败也就不言而喻了。
另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并不是口说无凭的。《红楼梦》中写道:刘姥姥到大观园见了王熙凤 ,王熙凤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刘姥姥想拿出一点给周瑞家的买东西吃 ,人家还看不上这点钱。可是这些银子对当时的平民百姓来说,几乎是一年的生活费。由此可见,豪门大户生活的奢侈。这也是当时豪门贵族的通病,为后来四大家族的衰落提供依据。
再者,作者曹雪芹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社会情况。小说开始就写林如海为贾雨村向贾家向推荐信,让贾雨村成功入仕。后贾雨村判葫芦案时因薛家和贾家有交情,自己又得贾家推荐,想讨好两大家族,故对薛蟠与冯渊争婢女而打死冯渊一案草草了结,使杀人凶手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而曹雪芹生活的时代与此相差无几。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为后来清政府的灭亡奠定了基础。统治者的腐败使国家衰落,以至于最后引来其他国家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如今则不同,8月2号,佩洛西窜访台湾。中国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东部战区进行实战化演练,并对台湾进行封锁,坚决维持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已不再是以前那个软弱的国家,而是支持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国家。中国将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读红楼,让我感受到社会的兴衰变化。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这一切与统治者的腐败,官员们相互勾结,为非作歹密不可分。倘若政治清明,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这让我不禁为现在的中国而感到骄傲,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
第14篇

《红楼梦》读后感

阅一方红楼,梦那世回眸
——《红楼梦》读后感
相传,这是一个刻在石头上的故事······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特色的,那必然是《石头记》,啊不,是《红楼梦》了。戚蓼生学者曾评价道:“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骂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噫!异矣。”可见,《红楼梦》是本奇书。
奇在何处,且听我娓娓道来。
最要首当其冲的便是第一奇,《红楼梦》不仅是本名著,它更是一本百科全书。小时,瘫在躺椅上时,便兴冲冲的想要看它改编的电视剧,故事情节自然是看不懂的,但总是会目光炯炯的盯着它的每一道菜。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的那句:“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一直让那道茄子在我童年的睡梦中留香。这也就是曹老先生被称为“吃货”的缘由吧!如果说曹老先生在现在是个美食博主的话,那贾宝玉就一定是一个火遍全网的美妆博主,他曾给林妹妹做过胭脂,和平儿一起讲胭脂。
至于那第二奇便是引人入胜的写作手法了——隐喻。表面上在写一件事,却处处隐喻了结局。首先便是四大家族——贾王薛史,实际上是讲——家亡血史。多么的深痛!其次,便是人名: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谐音“原应叹息”,叹息她们短暂的青春。“原因探析”,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至于那男主角贾宝玉的名字自然也暗藏玄机,意为“假宝玉”,假的玉,真的石头。这边要想到第一段了,这本便是个刻在石头上的故事,那这故事自然与“假宝玉真石头”脱不了干系。
最令人啧啧称赞的便是这第三奇。据说,不同时期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感受。犹记得小学时初读《红楼梦》,总以为讲的仅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如此般配的一对最后竟一个病死,一个出家当了和尚,令人扼腕叹息,我甚至曾一度的和周围的朋友说这本书不好看,结局一点都不好,现在想来,真是汗颜!初中时,便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了,被称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怎会是我一个龆龀所理解那般。于是,便又从头认真的读了一遍。这次,我却折服于那四大家族的兴衰历史。而如今豆蔻年华,再次重温,便又发觉这兴衰是从开头便能读出的。
遍遍红楼梦,次次悟人生。《红楼梦》的造诣不是我等可以评价的,但它背后的时代光辉却时刻闪耀在心间。
第15篇

《红楼梦》读后感

悲剧与成功 ——读《红楼梦》有感
读《三国演义》的人都有一个反应:凡读到魏军战败,心里必然欢喜;凡读到蜀军伤亡,心里自是优焚。读《红楼梦》的人也会有类似的心态,然而却不太相同。不是觉得林黛玉尖酸,就是觉得薛宝钗虚伪。
要分析薛宝钗这角色实在是不容易,因为世人早有太多主观感情投在林黛玉的身上,而薛宝钗偏偏在生活上与林黛玉是唱反调的,所以会导致大多数人对薛宝钗反感。
黛玉追求爱情,我们知道。但是薛宝钗追求的是什么?爱情?不是,至少一个封建社会的标准妇女是不会追求爱情的。金钱?更加不会,“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而且也不见得有例证。那么是否为功名?更是遥不可及。那么到底,薛宝钗所追求的是什么?
她善于观察,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是宝钗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宝,无疑薛宝钗将其发挥得淋漓精致。第二十二回,贾母因喜宝钗稳重和平,亲自为她操办生日。贾母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的喜好来回答。有的人会觉得宝钗这么做很不真实,总是拍长辈马屁,但是从正面评价的话,宝钗这种行动也可以说是尊敬长辈,让长辈开心,爱长辈的表现。宝钗心思细腻,她甚至可以揣度到史湘云和岫烟欢歌笑语背后内心的苦楚,并且尽量为她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她帮助史湘云举办螃蟹宴,并避免伤到湘云的自尊心,此事之后,史湘云对宝钗感激涕零:“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妹们,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精于为人处世的薛宝钗就这样换来了史湘云这份重要的人情。
对待人人厌恶的赵姨娘和贾环,宝钗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态度,既不歧视、排斥他们,也不拉拢、纵容他们,宝钗的哥哥从南方带来很多土特产,分派送人的时候,并没有忘记给赵姨娘准备一份。这个从来没有被别人正眼看过的人心里就念叨开了:“还是人家宝姑娘会做人,即展样,又大方。要是林姑娘,连正眼都不会看咱们。”对于贾环,他虽是荣国府三公子,但因庶出,做人又最无赖,贾府上下无人喜欢他,但薛宝钗素日看她亦如宝玉,对他的不自重行为,也是以姐姐身份规劝:“好兄弟,快别说这话,人家笑话。”宝钗理智的特性,在书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宝钗处事待人豁达大度,严己宽人、不斤斤计较。黛玉借雪雁送手炉一事指桑骂槐之时,宝钗明知奚落他和宝玉,知黛玉如此惯了也不去踩她,宝钗就是这样以一种浑然不觉、装聋作哑、故作糊涂的姿态,钝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秋日里黛玉犯病,宝钗前去探望她。因宝钗觉得黛玉现吃的药过热,建议他吃冰糖燕窝粥,黛玉听了非常感动,就把自己心里的苦楚和所有的不便都将给宝钗听,宝钗开解黛玉,要她不必央烦老太太和凤姐,拿自己家的冰糖和燕窝给黛玉,省却了很多麻烦,黛玉不再对宝钗心怀芥蒂,两人真正成为了知己,所以叫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 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从种种证据来说,我们可以客观地得出一个总结:薛宝钗是很用心,很有计划,而且很敬业地制造一个“好名声”。
对。我们可以说:薛宝钗的目标就是提高自己身价,为自己的“名誉”推销。至于推销的过程是好是坏,这个已经不是主观的问题。
生来她是妇女,她就活出了妇女之典范。若她生来是个须眉,那么她的前途将会是无可限量!
宝钗会扑蝶,而黛玉只会葬花,一个是会把握活的,一个只懂悼念死的。性格的两种极端都展现在二人身上了。作者既写出了一个实际的、功利的宝钗,同时也写出了一种与黛玉世界相反的价值观。
确实薛宝钗是社会上的典范贤妻,是合于实际的。即使活在今天的世界,薛宝钗的人生方向也是成功,有成就的。但在作者的眼中,薛宝钗的人生是一个悲剧。
图片

第16篇

《红楼梦》读后感

世外仙姝寂寞林——《红楼梦》读后感
很多人不喜欢林黛玉,认为她“哭哭啼啼的,小家子气。”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林黛玉,《红楼梦》一书当之无愧的女主角,性子怎么可能如此单薄?诚然,她一出场就与眼泪相伴——“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泣涕,黛玉也哭个不住。”然而,一位从小便受尽宠爱的千金小姐刚刚丧母,又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步步谨慎,察言观色,精神紧绷之时,突然出现了一位疼她的祖母,怎能不潸然泪下?况且,在后书中,黛玉慢慢成长,变的包容,坚强。那些说她性子单薄的人,都是只看了个开头就直接下了定义,他们无暇去看一个少女的成长,我为他们而惋惜。
林黛玉性子高傲,以清高自诩,这也注定了她的结局——弃世,故为世所弃。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黛玉拈得的签上写着芙蓉,而素有清洁孤傲之名的莲花又有“水中芙蓉”之称,倒也符合黛玉的气质。但在当时的时代,宝钗和袭人的性格才是最能保护自己的,她们性子内敛,不露锋芒,而似黛玉这般,便为世所妒了。
在《红楼梦》里,宝黛之情应是全文主线所在,两人情分由还泪之说而始,于尘世中结束。二人第一次见面,黛玉大吃一惊“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此。”而宝玉更是说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由此可见,二人情分,由来已久矣。这情日久天长,慢慢加深,第五十七回中,因为紫鹃一句林妹妹要回姑苏的戏语,便引出了宝玉的狅病。他在梦中喊出了那一句千古奇言——“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至此二人关系也渐渐明朗。但好景不长,在那个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时代,宝玉并不想着如何规划后来的生活,只想着“凭他怎么短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黛玉也只是一个相府的千金小姐,虽有满腹诗书,却并不懂得如何持家管理。贾母虽然喜爱黛玉,但为了荣国府的前景,只能选宝钗,这位精通管理持家的商人之女作为孙媳。这也是宝黛最后分离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高鹗的续书中,黛玉焚稿断痴情,成为离恨天上的潇湘妃子;宝玉中乡魁了尘缘,归为青梗峰下一块顽石。两人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到最后也只是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黛玉以诗为魂,“留得残荷听雨声”淡然尘世,“冷月葬花魂”清冷决绝,“孤标傲世偕谁隐”清高孤傲。如此一般女子,令人心折,无怪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然现世间多为钗、袭一流,少见黛玉一类,此亦一悲也。
黛玉是浸透着秋气的清冷诗魂,她是在一种清冷的气息中死去的,甚至将死作为一种归宿,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便是她早已有所依恃和准备的印证。
《红楼梦》有诗曰:“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一戏落幕了,世间再无林黛玉。
第17篇

《红楼梦》读后感

《叹红楼,意难平》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题记
是夜,合上书,树叶被风吹的轻晃,月光破碎,蝉声隐匿,像远方的潮水……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遗憾怅惘的遇见;“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是张爱玲刻骨铭心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见过。”这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可难逃“水中月,静中花”,宝玉和黛玉之间不畏世俗,冲破道德礼教束缚的纯真爱情终究被封建制度击垮。在家族的利益和冷漠的环境面前,他们的美好便是那一触就破的泡沫。“金玉良缘”的美谈战胜了“木石前盟”的佳话。“当夏季死时,所有的莲都殉情”,在热闹的礼乐声中,黛玉焚诗烧帕,化作了一缕芳魂,祭奠了她死去的爱情。
每每看到这里,不知哭湿多少张纸巾,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个才情绝艳,敏感又大胆的林妹妹。她母亲早亡、寄人篱下,内心的自卑让她的言语略显刻薄;她厌恶功名利禄,从不劝宝玉好好读书,走仕途之路;她自尊自重,面对心爱之人的调笑也会生气流泪;她内秀外慧,才思敏捷,提笔便是“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样的林妹妹落得的却是“玉带林中挂”的结局,我不忍,亦不愿。卿本佳人,奈何为情苦了心,伤了身,负了满纸墨染黑字……
活在尘世,难免入俗。常常思索着若没有宝钗,没有所谓的“金玉良缘”,会不会是另一番结局?想着想着,心中便又对宝钗多了几分憎恨。可答案是明了的,不会。没有宝钗还会有其她能给贾府带来利益的女子,“金玉良缘”也只是个借口罢了。细细读来,其实宝钗所受的委屈与无奈一点不比黛玉少,她虽有母亲,但父亲早亡,又有个蠢钝的哥哥,且家族势孤,只得步步为营,为自己和家族的发展谋利,笼络人心,从而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诗风大气,才情不输黛玉;“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她貌美甚至比黛玉另具一种抚媚。可她自小接受宫廷礼仪的教育,那些封建思想早已融入骨髓。面对黛玉看杂书,她像姐姐般规劝,恐移了性情;看见宝玉的伤为自己那脱口而出的“我也心疼”而自先脸红;知道湘云手头拮据,会细心提议将自家的螃蟹送来使其不必为难。她虚伪却也善良,她有心机却也真情,她的个性是矛盾的,“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她也是可怜的,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况且丈夫早就心有所属。当“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时,想必她的内心也会有些许苦楚吧。贾母,凤姐不在时她便要坚强地撑起整个贾府,哪怕是最后宝玉出家,她内心悲痛,也只能“一边哭却架子稳稳地端着”。只能说那时的雪下得太大,埋了金簪……
到底是意难平,曾经如陶渊明笔下那“桃花源”一般美好繁华的大观园已不复存在,枯败的落叶还留存着料峭的寒意。那些聪慧,娉婷的红楼女子或不在人世,或远离红尘,或独守空房,或远嫁他乡……终究是红楼一别,大梦一场,人走茶凉。
我很喜欢《中国》一诗中的那句“在中国人心目中,你是盘古,你是女娲,你是大禹,你是黄帝,你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你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读懂《红楼梦》,一定程度上便是读懂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的人情世故。我爱红楼,只是结局悲凉了些,思绪万千仍难吐心言,只能怔怔看着一点,呢喃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