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习近平在厦门》有感范文精选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10-12 09:20:07归属于读后感范文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习近平在厦门》有感范文精选

读《习近平在厦门》有感

渭南市检察院以网络形式开展读书分享活动,通过阅读分享展现检察干警的精神风貌。第一期书目《习近平在厦门》,第七位分享者:齐幸。

1985年6月,刚满32岁的青年习近平从冀中平原农业县河北正定,来到东南沿海特区城市厦门,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一线前沿的奋斗与历练。在近期出版的《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那些曾经与习近平同志共事或交往过的亲历者以口述回忆的形式,为读者真实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总书记青年时代的胸怀、格局与担当。

读《习近平在厦门》这本书,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实”,受访者讲述得“实”。通过讲述当年与习近平同志一起工作生活时的日常细节,再现习近平同志呕心沥血推动厦门发展的生动画面,读后让人感到身临其境,真实可信,感染力强。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是这本书中最打动人心的事例和细节。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把心贴近人民,始终心系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每到一地,他总是想方设法到基层去,了解百姓的所想所盼,群众在他内心的分量最重。

这是部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从政生涯起到重要性作用历程的书籍,从中能追溯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念萌发、理论雏形和实践源头。书中13篇的采访实录,为我们再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的点滴。习近平总书记既有高瞻远瞩的思维又有立足科学发展的眼光,在厦门主持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倡“四下基层”,主动“与民交心”,在厦门两进海拔最高的贫困村“同安军营村”,注重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在厦门治理筼筜湖。亲身指导精准发展,指导和帮助厦门同安建了第一个成规模的工业企业等等。上述只是书中事例的部分,却深刻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能干、实干、勤干、善干、巧干”的工作作风,也能从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走群众路线”、“精准扶贫”等治国理政思想的雏形。

在《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据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的同事回忆,在1985年11月市委常委的组织生活会上,参会人员各自谈了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习近平同志的发言给大家留下很深印象,他说:“我来厦门工作,用孙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地位变了,作风不能变。”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为厦门发展做“大事”,是习近平同志到任厦门时的一份初心。他立志要做的“大事”,不仅包括那些把脉改革发展大势、擘画宏观工作思路的“高大上”的事,也包括抓金融体制改革、大力整治筼筜湖水质的难事,关心教育事业发展、帮助以军营村为代表的落后村镇精准脱贫等一件件关乎民生的贴心事。从习近平同志当年这些施政作为中,我们可以深切领悟到立志是一切工作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要始终怀着一份“士不可不弘毅”的担当精神,立足本职,埋头苦干,胸怀长远抱负,从点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把小事干成大事,用一流业绩成就精彩人生。

《习近平在厦门》一书的字里行间,始终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无论是当年与习近平同志共事过的班子成员还是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厦门工作期间能干、肯干、善干、实干,从不为个人计得失,只为事业发展计长远。当年,他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当地实际谋划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战略,毫不松手地抓当时很多人认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心甘情愿做铺就未来发展的基石。他说,作为领导者,就要“着眼于长远,甘做铺垫之事,甘抓未成之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画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这些话语,都应成为今天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的重要参照。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才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打开人生”的正确方式。红旗渠不是一天挖成通渠的,塞罕坝不是一天变成绿洲的,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一棒接着一棒不断努力和奋斗,每一个人都为“功成”作出奉献,每个人也都因为奉献而升华了“小我”,最终成就“大我”。

《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的一位受访者张宏樑当年是厦门大学的一名学生,访谈期间他就多次提到:“年轻人就应该要求进步,积极入团入党,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习近平同志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一种信念,凭借这种信念,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跨过“五关”,懂得农民群众的疾苦和心愿,让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之所以离开北京去正定,他的考虑是:“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他在正定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县里每个村落,扎实细致地了解县情、发现问题、收集民意;他在厦门主动请缨分管“三农”工作,切实提出要做好“内引外联”,充分借助各方力量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自找苦吃”对于他而言,是成长路径,是人生信条,是深深扎根大地之后的成熟与绽放。“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青年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开端,前进途中不可能一马平川,总有高山急流或风雨雷电,带着一份“自找苦吃”的心态砥砺前行,苦也就不那么苦,甜起来却格外甜。青年人只要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份不断攻坚克难的心态,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就一定能收获阳光,无愧于青春。

作为检察工作者,我们更有条件也更有责任传承贯彻好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切实把对习近平同志的深厚爱戴之情上升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强化担当作为、锤炼过硬作风,积极投身检察事业建设的大军中,“自找苦吃”,砥砺前行。

读《习近平在厦门》有感

渭南市检察院以网络形式开展读书分享活动,通过阅读分享展现检察干警的精神风貌。第二期分享的书目为《习近平在厦门》,分享者:魏晨羽。

读《习近平在厦门》有感

青年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开端,前进途中不可能一马平川,总有高山急流或风雨雷电,带着一份“自找苦吃”的心态砥砺前行,苦也就不那么苦,甜起来却格外甜的。怀着敬佩的心情,我读完了《习近平在厦门》。读完后,我感慨良多。


1985年6月,习近平同志从河北正定县来到改革开放前城市福建厦门,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在这片充满激情的开发开放热土上,他与经济特区广大建设者并肩奋斗,探索推动了一系列在全省甚至在全国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改革举措并取得丰硕成果。刚满35岁的他来到这个“老少边岛穷”的沿海欠发达地区,以深入调研起步,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带领闽东干部群众踏实稳步摆脱贫困。

那些曾经与习近平同志共事或交往过的亲历者以口述回忆的形式,为读者真实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总书记青年时代的胸怀、格局与担当。新时代青年可以从中读出哪些成长要诀呢?

要诀一:立志做大事

在《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据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的同事回忆,在1985年11月市委常委的组织生活会上,参会人员各自谈了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习近平同志的发言给大家留下很深印象,他说:“我来厦门工作,用孙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地位变了,作风不能变。”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为厦门发展做“大事”,是习近平同志到任厦门时的一份初心。他立志要做的“大事”,不仅包括那些把脉改革发展大势、擘画宏观工作思路的“高大上”的事,也包括抓金融体制改革、大力整治筼筜湖水质的难事,关心教育事业发展、帮助以军营村为代表的落后村镇精准脱贫等一件件关乎民生的贴心事。从习近平同志当年这些施政作为中,青年人可以深切领悟到:立志是一切工作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即便我们暂时处于平凡岗位,或许还不曾遇到急难险重,但仍然要始终怀着一份“士不可不弘毅”的担当精神,立足本职,埋头苦干,胸怀长远抱负,从点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把小事干成大事,用一流业绩成就精彩人生。

要诀二:“自找苦吃”

习近平同志一直非常关心青年成长,《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的一位受访者张宏樑当年是厦门大学的一名学生,访谈期间他就多次提到:“年轻人就应该要求进步,积极入团入党,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习近平同志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一种信念,凭借这种信念,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跨过“五关”,懂得农民群众的疾苦和心愿,让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之所以离开北京去正定,他的考虑是:“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他在正定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县里每个村落,扎实细致地了解县情、发现问题、收集民意;他在厦门主动请缨分管“三农”工作,切实提出要做好“内引外联”,充分借助各方力量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自找苦吃”对于他而言,是成长路径,是人生信条,是深深扎根大地之后的成熟与绽放。“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青年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开端,前进途中不可能一马平川,总有高山急流或风雨雷电,带着一份“自找苦吃”的心态砥砺前行,苦也就不那么苦,甜起来却格外甜。青年人只要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份不断攻坚克难的心态,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就一定能收获阳光,无愧于青春。

要诀三:为事业发展计长远

《习近平在厦门》一书的字里行间,始终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无论是当年与习近平同志共事过的班子成员还是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厦门工作期间能干、肯干、善干、实干,从不为个人计得失,只为事业发展计长远。当年,他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当地实际谋划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战略,毫不松手地抓当时很多人认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心甘情愿做铺就未来发展的基石。他说,作为领导者,就要“着眼于长远,甘做铺垫之事,甘抓未成之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画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这些话语,都应成为今天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的重要参照。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才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打开人生”的正确方式。红旗渠不是一天挖成通渠的,塞罕坝不是一天变成绿洲的,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一棒接着一棒不断努力和奋斗,每一个人都为“功成”作出奉献,每个人也都因为奉献而升华了“小我”,最终成就“大我”。

泰戈尔说,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读完这本《习近平在厦门》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场难得的心灵洗礼,是一次珍贵的党性教育。习主席的谆谆教诲就像春雨沁人心脾,像清泉洗涤人性,像春风唤醒绿叶,像闪电激荡尘埃,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坚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新一代中国青年,一定能够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一定能够成为合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广泛的学习宣传阐释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按照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做表率的总体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取得新进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是一个持续推进、常学常新、不断深化的过程,切实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读《习近平在厦门》有感


渭南市检察院以网络形式开展读书分享活动,通过阅读分享展现检察干警的精神风貌。第二期分享的书目为《习近平在厦门》,分享者:魏晨羽。

青年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开端,前进途中不可能一马平川,总有高山急流或风雨雷电,带着一份“自找苦吃”的心态砥砺前行,苦也就不那么苦,甜起来却格外甜的。怀着敬佩的心情,我读完了《习近平在厦门》。读完后,我感慨良多。


1985年6月,习近平同志从河北正定县来到改革开放前城市福建厦门,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在这片充满激情的开发开放热土上,他与经济特区广大建设者并肩奋斗,探索推动了一系列在全省甚至在全国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改革举措并取得丰硕成果。刚满35岁的他来到这个“老少边岛穷”的沿海欠发达地区,以深入调研起步,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带领闽东干部群众踏实稳步摆脱贫困。

那些曾经与习近平同志共事或交往过的亲历者以口述回忆的形式,为读者真实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总书记青年时代的胸怀、格局与担当。新时代青年可以从中读出哪些成长要诀呢?

要诀一:立志做大事

在《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据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的同事回忆,在1985年11月市委常委的组织生活会上,参会人员各自谈了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习近平同志的发言给大家留下很深印象,他说:“我来厦门工作,用孙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地位变了,作风不能变。”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为厦门发展做“大事”,是习近平同志到任厦门时的一份初心。他立志要做的“大事”,不仅包括那些把脉改革发展大势、擘画宏观工作思路的“高大上”的事,也包括抓金融体制改革、大力整治筼筜湖水质的难事,关心教育事业发展、帮助以军营村为代表的落后村镇精准脱贫等一件件关乎民生的贴心事。从习近平同志当年这些施政作为中,青年人可以深切领悟到:立志是一切工作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即便我们暂时处于平凡岗位,或许还不曾遇到急难险重,但仍然要始终怀着一份“士不可不弘毅”的担当精神,立足本职,埋头苦干,胸怀长远抱负,从点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把小事干成大事,用一流业绩成就精彩人生。

要诀二:“自找苦吃”

习近平同志一直非常关心青年成长,《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的一位受访者张宏樑当年是厦门大学的一名学生,访谈期间他就多次提到:“年轻人就应该要求进步,积极入团入党,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习近平同志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一种信念,凭借这种信念,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跨过“五关”,懂得农民群众的疾苦和心愿,让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之所以离开北京去正定,他的考虑是:“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他在正定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县里每个村落,扎实细致地了解县情、发现问题、收集民意;他在厦门主动请缨分管“三农”工作,切实提出要做好“内引外联”,充分借助各方力量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自找苦吃”对于他而言,是成长路径,是人生信条,是深深扎根大地之后的成熟与绽放。“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青年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开端,前进途中不可能一马平川,总有高山急流或风雨雷电,带着一份“自找苦吃”的心态砥砺前行,苦也就不那么苦,甜起来却格外甜。青年人只要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份不断攻坚克难的心态,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就一定能收获阳光,无愧于青春。

要诀三:为事业发展计长远

《习近平在厦门》一书的字里行间,始终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无论是当年与习近平同志共事过的班子成员还是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厦门工作期间能干、肯干、善干、实干,从不为个人计得失,只为事业发展计长远。当年,他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当地实际谋划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战略,毫不松手地抓当时很多人认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心甘情愿做铺就未来发展的基石。他说,作为领导者,就要“着眼于长远,甘做铺垫之事,甘抓未成之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画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这些话语,都应成为今天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的重要参照。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才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打开人生”的正确方式。红旗渠不是一天挖成通渠的,塞罕坝不是一天变成绿洲的,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一棒接着一棒不断努力和奋斗,每一个人都为“功成”作出奉献,每个人也都因为奉献而升华了“小我”,最终成就“大我”。

泰戈尔说,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读完这本《习近平在厦门》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场难得的心灵洗礼,是一次珍贵的党性教育。习主席的谆谆教诲就像春雨沁人心脾,像清泉洗涤人性,像春风唤醒绿叶,像闪电激荡尘埃,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坚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新一代中国青年,一定能够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一定能够成为合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广泛的学习宣传阐释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按照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做表率的总体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取得新进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是一个持续推进、常学常新、不断深化的过程,切实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