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于“读后感(观后感)”的写法及材料选用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09-15 08:29:09归属于读后感怎么写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关于“读后感(观后感)”的写法及材料选用

两河小学  侯培明

   “读后感(观后感)”都属于“感”,那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感(‘感’是什么意思)?”“感”就是“感受”“感想”“感觉”,“感悟”。

感受,是浅层次的,感性的,是读过之后的内心想法或感觉,是围绕着读或看的内容自然产生的。

感悟,是深层的,理性的,是思考之后得到的,是发散思维的结果。

所以,在写作读后感或观后感时,我们就要对阅读的材料先要进行一番研究,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看看哪些材料可以为我所用。

比如,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给我们讲述的内容就十分广泛,那么多的材料,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引述,那就少了“感”,少了“感”的作文,还能叫“读后感(观后感)”吗?

我们把《开学第一课》的内容作如下的罗列:

关于终南山爷爷的:

1.出生在日本占领并疯狂进行南京大屠杀的前一年,在日寇轰炸时被埋在废墟下,幸亏外婆及时把他挖出来,才幸免一难。

2.小时候身体弱,就坚持锻炼身体,参加全国运动会时曾获得300米跑第三名。直到现在依然坚持锻炼身体。

3.国家体育总局曾邀他当运动员,但他的父母都是医生,他在和家人商量后,最后决定学医,就这样考入北京医学院。

4.在03年的“非典”时期曾要求“把全国所有的重症患者都送到我这儿来的”,今年的“新冠”他又以83岁的高龄亲临武汉一线,对新冠肺炎病毒的隔离和治疗进行指导做出决策。

5.写下了“一个都不能少”的话,要求所有参加援助武汉的医护人员在救死扶伤的同时,要做好自身防护。

关于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

1.70%都是80后90后,其中最小的才23岁。

2.他们给习主席写了一封信,决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3.习主席给他们回了信,给他们和其他参加这场战斗的年轻人以激励。

4.有一位年轻的医护人员,在前往武汉的大巴车窗玻璃上,用手指写下了“坚定信心,中国必胜”。既给自己鼓劲,也表现出所有中国人的必胜信心。

关于在方舱医院隔离治疗期间的高三学生付巧:

1.一家四口都感染上了,父母在一所医院里,弟弟在一所儿童医院里,而自己一个人在这所医院里。焦急、烦躁,彻夜难眠。

2.方舱医院的医生刘进看到了,为了解除她的焦虑,陪她一起画画,刘进给这幅画起名为“梦想开始的教室。”

3.远在辽宁的杜老师听说付巧的故事后,将自己三十多年来整理的高中数学题目的解答技巧给寄了过来。

4.付巧一直没能看到穿着厚厚防护服,戴着防护眼镜的刘进的真面目,在这个课堂上,她终于看到了。

关于张定宇院长:

1.自己患有渐冻症。

2.妻子感染了新冠。

3.毅然踏上了援鄂征途。

4.他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那个夜里人们一起高唱《国歌》的画面。

5.他乐观面对自己的病情,高诉我们:生命就是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关于陈薇女士:

作为科研人员,她带领她的团队夜以继日的工作,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出新冠疫苗的团队之一,目前已经进行了二期临床试验,即将面世。

全国人民的支援:这次援鄂,全国共有四万二千六百名医务人员前往。

……

同学们,我们能把这么多材料都写入作文中吗?显然不能。那怎么办呢?只有有选择的运用才行。

那么多材料,我用哪个材料,哪些材料?这要根据你确定的主题来决定。

如果我想表现中国人民面对灾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应该选择什么材料?

得到疫情报告以后,传染病防治的专家第一时间赶去了,各地医疗队赶去了,有很多人放弃了假期,推迟了婚期,放下了还需要照顾的孩子,匆匆赶到了武汉。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响应号召,积极行动起来,不聚会,不出门,不访友,出门戴口罩。

如果想表达少年强则国强呢?

可以选择从小立志的钟南山,在隔离病房里依然坚持自学的付巧,还有你我这些每天在家里收看云课堂的同学们。

如果我要表现中国疫情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得到控制的原因呢?

那就要突出科学防控,令行禁止。扼住病毒传播的途径。做到不传谣,不信谣。

如果要赞美医护工作者,那些最美的逆行者呢?

那就要选择接到命令,义无反顾,毫不畏惧,冲锋在前。所以,我们称之为“英雄”。

如果想表现鼓励的作用,那就选择付巧的故事。有了刘进的鼓励,杜老师的帮助,她才能迅速地走出孤独、焦虑,更好的成长。

……所以,材料虽然很多,并不适合都用上。要根据主题需要来选择。如果我们都一一写出来,那就不是文章了。

当然,选择好材料后,还可以搜集和运用其他相关的材料加以补充,使得你的材料能够支撑起你的感悟,让别人信服。

这样写出来才有“感”的意思。

其实,写作读后感或观后感,还要注意起承转合。

起,就是开头,要概述,就是要概括叙述所读的材料内容。承,要分析材料。就是要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展开论证。转,要联,就是要联系现实并深化主题,不局限于一事一议。合要照应。即要照应所引的材料,收束全文。

概述材料要精练。不能将材料全部引用。应突出你要得出结论的内容。分析材料,就是要把引述的内容引入到自己需要的观点上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联系现实,才能显示出感的意义。这是深化主题的需要,同时也最能体现出文章的质量。合的收束部分,应点到为止,照应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