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终身成长》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05-31 07:14:3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终身成长》读后感

初读第一章,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有什么与众不同。读着读着我便情不自禁的要为里面的观点策略拍案叫绝,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本书。看似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在众多实例的解读数据解读和对比分析中被论述的透彻入理。本书并未仅仅停留在论述固定性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概念、区别和成长型思维对人生成长的意义上,更主要的是给我们提出了走向成长型思维,走向终身成长的可行性策略,这是给我启发最多,也最让我受益的地方。

我们的思维模式在作者的论述中渐渐剖析明了,以下观念让我受益匪浅。

1、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意味着变得越来越聪明。

2、努力去胜任你的工作,认识自己并非非此即彼。

3、寻求挑战,并在挑战中成长。

4、聪明并非当下的完美,而是与长时间的学习有关:直面挑战,取得进步。

5、未来的你比现在的你更优秀。

6、想让潜能开花绽放需要一定时间,人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

7、无论荣耀与否,永葆一颗平常心。你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人。

8、不要让失败从一种行为,转变成一种身份。

9、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个人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改变和成长依旧可能,成功的道路依然有很多。

10、如果你缺乏天赋,你不一定会成为完全的失败者。你还可以埋头苦干,待人亲切,性情可爱,甚至会取得成功。

11、无论你的能力又多强,努力才能激发你的能力,让你取得最终的成就。

12、热爱自己的工作,成功往往是工作激情带来的副产品。

13、有的时候你投入一件事,恰恰是因为你不擅长做这件事。

14、成功离不开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速成并不存在。

15、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学生的潜能。

16、未来的成就取决于持续不断地动力和投入,以及旁人对他学习上的支持。

17、遇到问题时请思考如何学习和提高,而不是评价自己。

18、对孩子的能力进行夸奖会让他们的智力测验得分降低。

19、个人的成功是付出最大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20、自我发展、自我激励和拥有责任感。不要轻易指责别人,不要总是指着别人的错误去埋怨他们。

21、相信社交能力是可以提高的,社会互动是用来学习和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评判别人的。

22、人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行动都会传递出一种信息。这些信息告诉孩子们——学生们、运动员们——如何看待自己。

23、你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我对你的成长很感兴趣。你是可以发展的,我对你的发展很有兴趣。

24、对孩子的智力水平进行表扬,会损害他们学习的动力和表现。

25、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教会他们热爱挑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享受努力的过程,不断学习。

26、表扬孩子时,不要表扬他们的个性特质 ,而应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27、孩子们需要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 。

28、不要评判,要去指导。

29、比设立标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达到这个标准 。

30、一个成功学生的主要目标是拓展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思考和探索世界的方法。

31、不要将分数当做自己的最终结果,而是将它看作帮助自己继续成长的一个途径。“我会来教你”而非“让我来评判你的能力”。

32、利用教学事业来拓展自己,让自己多年后依然是一个有新收获、有追求的老师。

33、父母对孩子的称赞方式塑造了孩子的思维模式 。

34、不要批评,而要给与尊重,给予能够促进他们发展的指导意见。

35、要想成功就必须学习一些能够帮助自己的策略,并加以练习 。

36、无论是丈夫与妻子、教练与运动员、经理与员工、父母与子女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习与帮助学习的关系,而非评判与被评判的关系。

之所以说喜欢上这本书是因为作者不仅深入浅出带给我们全新的理论,更给我们指出了实现的策略。越到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不由自主的与自己的教育教学联系了起来。我不断审视着我的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

“人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行动都会传递出一种信息。”教学离不开交流,而我们在教学中是否注意到了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呢?我们又是从什么角度评价学生的呢?这个问题在我读《终身成长》这本书之前是没怎么思考的。“你很聪明,为什么不好好利用你的聪明才智呢?”这应该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种赞赏方式,然而深入思考后我们就会发现聪明是人的个性特质,容易被固化,而个人能操作和主宰的是努力。所以,表扬孩子要表扬他们的努力。

我们要为他们提出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面对遭遇失败的伊丽莎白,“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对比赛寄予了如此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现,但是依然没能赢,你一定感到很失望。但你要知道,你并没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有许多女孩练习体操的时间都比你长,而且比你更努力。如果这是你真心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要为此付出努力。”他父亲的话给我带来启示,我将它用在我课堂上的那一刻内心无比的喜悦。这是一堂测试课,当我宣布考试时,教室里一阵唏嘘,担心考不好而不想考试。我告诉学生们:“测试是学习的另一种方式,只有在考试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盲点,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去加强和补偿,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每次考试都只是我们学习的又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我们注重的不是分数,而是考试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每次出现的问题都解决掉、克服掉,便有了新的收获和提升。”学生们安静下来,从他们的眼神我知道,我们已经达成共识。

同样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建设性批评。批评孩子就要对孩子有帮助,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批评变成了抱怨、责备、惩罚,这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正如那位勃然大怒的父亲“这就是你的作业?你就不能认真做一次吗?你要么笨,要么就是不负责任。你说,你是哪一种?”他的口气是不是很熟悉呢?不要评判,要去指导。就像这样,面对将钉子洒了一地的菲利普,你会说“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而是应该告诉他“以后要小心些,我们一起把它们捡起来”。这便是建设性批评。

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们思维模式的建立。很多父母认为,当他们评判和处罚孩子的时候,他们是在教育孩子。然而他们教给孩子的仅仅是如果不按父母的规则和价值观办事,就会受到评判和处罚。而没有教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做出更有道理、更成熟的决定。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孩子觉得你觉得他不够好或比喜欢他或自己不优秀,久而久之就容易有固定思维的倾向。我们要给孩子的不是评判,而是指导。告诉他们标准,并教会他们如何达到标准。泰格.伍兹的父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虽然他希望儿子在高尔夫方面有所建树,但他尊重儿子的选择“如果泰格想成为一名水管工我不会介意,只要他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水管工。我的目标是培养他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并且他给儿子的建议是要去付出,付出时间、才能和满腔的热爱。

如何成为好老师和好父母呢?

通过降低标准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的是在提高标准的同时,交给学生达到标准的方法。这让我想起前不久朋友对我的诉苦:“儿子一学习就闹情绪,还一边学习一边玩橡皮,抠手指,作业老师不能完成。”一番谈话后我得知,她将所有的作业一次性全告诉孩子,而没有告诉他怎样去安排时间。在他责备孩子的时候,也没有注意给孩子提出建设性意见。我给他的建议是:“根据作业量,将孩子的作业分段,并告诉孩子没完成一项作业就在已完成作业下画一个对号,并且给孩子休息的时间。另外,如果孩子完不成作业,也不要一味的批评他不认真,精力不集中。而应该跟他共同分析问题原因,并跟他一起克服困难,并分享解决问题后的乐趣。”总之跟孩子摆明立场,我是来教你的,我不是来评判你的能力的。面对问题学生我们要告诉他们真相,之后交给他们缩小这个差距的方法,我们能为孩子提供的是资源和技能,面对孩子的成就,不要一味夸奖,更应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让他们知道我们相信他们有成长的潜力,知道我们会全心全意的帮助他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