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父母爱情》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10-09 09:07:18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父母爱情》读后感

《父母爱情》原著作者刘静,1961-2019.3.30,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其代表作《父母爱情》曾获得1996年全军新作品一等奖和1998年《中华文学选刊》奖。

《父母爱情》电视剧版由导演孔笙执导,刘静亲自担任编剧,2014年2月该剧登录央视剧场热播,自此流量及评分常年前列各大门户前列,2018年6月,该剧更是获得了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国际传播奖,可谓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佳作和好剧之一。

原著版和剧场版虽同样出自刘静之手,但作品的内容、结构甚至核心意识都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

首先,江德华、老丁、葛老师、杨书记等这些在电视剧版中耳熟能详、颇具人气的人物角色,在原著中并不存在;

其次,原著中江德福与安杰共有三子四女共计七个孩子,而且他们两个女儿先后爱上了王海洋,其中三女儿更是经历为情自杀,这与剧场版的三男两女存在明显的差异;


第三,与剧场版江德福、安杰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伴最后到相守的“完美感情线”相比,原著中两人的情感羁绊则更显得“现实”和“斑驳”,从相识伊始江德福贪恋安杰的貌美,安杰则贪图江德福的虚荣和权利,到中后期婚姻存续江德福始终处处小心提防安杰和她的家庭,而安杰则好似一堆永远湿漉的柴火,烤不干,点不着,她从来没有真正爱过江德福,相反自始至终充斥着流淌在血液中的鄙夷;


最后,也是两版之中同样面对的“冲突高潮”张桂兰和江昌义,剧场版无疑采用了降维打击,以更为柔和的和解结局引领观众谅解与释怀,而原著则采取了更为激烈的“冲突升级”,使得多方矛盾和角力真正达到井喷式的燃点。

相较原著版,剧场版刘静无疑运用了更委婉的文学手法和更符合大众期待的情感内核与意识层次,故事结局也大胆放弃了原著着重突显的历史时代的厚重感,转向更偏重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

故事起源于青岛某海军军区,海军炮校为军官举办婚介舞会以解决大龄军官们个人婚配问题。海军军官江德福深受领导器重,在校长夫妇的引荐下,在舞会上机缘巧合认识了年轻漂亮的安杰,心生爱慕。而面对五大三粗的江德福,安杰并无爱恋之意。但由于家庭成分的缘故,安杰全家人屡次受到江德福慷慨而无私的帮助,安杰对其逐渐改观并最终接受了他,结为夫妻。


江德福和安杰夫妻共同克服了出身的差异、文化程度的悬殊、生活环境的恶劣以及特殊时期的生存困境,从青岛到海岛,抚养着五个孩子,共同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几十年。

描写家庭和情感关系,无疑不是看“冲突”关系,再加上特殊时期和部队背景,使得某些类别的特定“冲突”具有其独树一帜的独特滋味,回味作者刘静的原著和剧场两版《父母爱情》,一些“冲突”改编,无论在文学手法还是在艺术处理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冲突一:江德华


江德华的人物塑造在两版之间的改编,无疑是最成功也是最经典的角色,没有之一。在江德福和安杰由短暂的恋爱走向婚姻之后,由初时的甜蜜转向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际,江德华的出现使得原本属于江德福和安杰间的“直接冲突”转移到了安杰与江德华的“间接冲突”。这种剧场版中所呈现出来的全方位的冲突,无论在文化阶层、意识形态、生活习惯、育儿教育等等,经过江德华这一独特角色的转移处理,无疑极大的保护了江德福和安杰的感情质量和婚姻关系。而这种“间接冲突”全面爆发的同时,作为维系两端的江德福,又恰好自然充当了“稳压器”,真正做到了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冲突二:老丁


老丁这一的角色横空出世,在两版的对比之下,则是另一个境界层次的折射返照。江德福和老丁是多年的同学,在炮校也是校友,初始起点相近的两人则选择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婚姻取向。这是刘静该作品中非常高明的第二冲突点。

老丁选择了当时同在农村的文盲媳妇,江德福则选择放弃了封建包办的婚姻,义无反顾的牵起了安杰的手。同一起跑线且惺惺相惜的两位好友,身处在两类完全不同圈层的婚姻旋涡之中,并不时演绎正面激烈“冲突”,每每两人总能各司其职,联手拒敌,共建统一战线也为作品添色不少。

而老丁中年丧偶,多年不娶,一心只想续弦一高知知音,又是对江德福和安杰感情婚姻的二次小冲突,最后作者安排老丁妥协接受江德华,则是针对老丁这一特殊人物所引发的两波“冲突”的自然和解,也是给予额外角色江德华以最好的感情归宿。不可谓不妙。


冲突三:丛校长、杨主任和葛老师

丛校长、杨主任以及葛老师乍一看完全是两个时间维度的登场角色,甚至始终素未谋面,却被刘静巧夺天工的埋伏下了第三个核心“冲突”点。丛校长是当年江德福炮校培训的首长,而其妻子杨主任又是安杰的管辖领导,丛校长和杨主任的夫妻组合无疑代表了当时江德福和安杰婚恋时期,最具“强势”的“政治组织”的审视态度和立场声音。而江德福又称杨主任为“嫂子”,使得这层原本冰冷刚性的政治阶级羁绊夹带上了些许子弟兵的“兄弟情义”,更具温情。


相反海岛上葛老师则仿若第二个安杰,长相秀丽,知书达理,品识颇佳,只因是“渔霸”的女儿以至婚恋坎坷,始终无人敢问津,甚至处处受人欺凌,极端“弱势”,这与安杰的婚姻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冲突反差。但就是这种前后章节中极强的强弱势感,在作品的临近尾声发生了翻天的逆转冲突。

善良正直的丛校长晚年痴呆道出的一句“我不剃头”一语双关,隐含流露出当年特殊政治时期所遭受的多少打压和伤害;


反观葛老师,阵地王政委在其妻张桂英去世之后,适逢“政治风潮”逐渐消退,托人寻到葛老师,终得偿所愿,葛老师受安杰影响却也苦尽甘来,收获安稳。


而这条由丛校长、杨主任、葛老师所串联起来的强弱分明的“冲突”转换,背后隐藏的是特殊时期的政治运动给不同阶级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际遇影响乃至人生变革。

爱情,古往今来便是作家笔下永恒的主题。
我们很难定义它,
但我们都在感知它,
它以千种形式表达,
它以万种姿态呈现。

在《父母爱情》中,我们看到了:
江德福和安杰,功利开场,完美结尾;
老丁和德华,吵吵闹闹,相伴到老;
欧阳懿和安欣,始于爱情,忠于爱情;
王海洋和江亚菲,青梅竹马,错过半生等等。

对于刘静老师的两版《父母爱情》,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婚姻的本质应该是“契约”,只不过这种特定的契约形式,世人往往更愿意看到其是以“感情”为基础的羁绊,甚至是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

刘静老师的两版作品,既给我们呈现了爱情婚姻的实际,也向我们表达了爱情婚姻的美好,而这两种思考或许才是刘静送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