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10-19 08:39:4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原文】文公从之,资苏秦车马,以说赵肃侯曰:“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中于赵矣。臣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夫衡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秦成则其身富荣,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以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为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从亲以摈秦,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肃侯大说,厚待苏秦,尊宠赐赉之,以约于诸侯。

【翻译】燕文公听从苏秦的劝告,资助他车马,让他去游说赵肃侯。苏秦对赵肃侯说道:“当今之时,崤山以东的国家以赵国最强,秦国的心腹之患也是赵国,然而秦国始终不敢起兵攻赵,就是怕韩国、魏国在背后算计。秦国要是攻打韩、魏两国,没有名山大川阻挡,只要吞并一些土地,很快就兵临国都。韩国、魏国不能抵挡秦国,必定会俯首称臣;秦国没有韩国、魏国的牵制,就立即把战祸蔓延到赵国头上。让我根据天下的地图来分析一下,各国的土地面积是秦国的五倍,估计各国的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结成一气,向西进攻秦国,一定可以攻破。现在主张结好秦国的人都想割各国的土地去献给秦国,秦国成就霸业他们可以获得个人荣华富贵,而各国遭受秦国的践踏,他们却毫无分忧之感。所以这些人日日夜夜总是用秦国的威势来恐吓各国,以使各国割地。我劝大王好好地想一想!为大王着想,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赵各国为友邦,抵抗秦国,让各国派出大将、国相在洹水举行会议,互换人质,结成同盟,共同宣誓:‘如果秦国攻打某一国,其他五国都要派出精兵,或者进行牵制,或者进行救援。哪一国不遵守盟约,其他五国就一起讨伐它!’各国结成盟邦来对抗秦国,秦国就再也不敢派兵出函谷关来侵害崤山以东各国了。”赵肃侯听罢大喜,将苏秦奉为上宾,赏赐丰厚,让他去约会各国。

【解析】楚齐刚刚大战结束,均有损失。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强,与齐国处于第一强国行列。魏国两败于齐国,国力虽仍强,但军队战斗力受损;魏楚处于第二档;赵国在赵肃侯的领导下,国力逐渐上升;韩宣王刚刚即位,燕文公即将过世,赵韩燕处于第三档。秦国东出首先面对的就是韩魏,韩魏均不能抵挡秦国。倘若赵国坐视魏韩被蚕食,唇亡齿寒,下一个就是赵国遭难,因而赵国有合纵的动力。齐国、楚国与秦国有中原争霸之争,有结盟的可能,但齐国与秦国不接壤,立场不坚定。燕国与秦国远隔千里,暂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唯有六国攻秦,占据秦地后让出部分自己土地给盟国,才能共享合纵之利;倘若不能占据秦国领土,六国要扩张就必然引发内斗,使得合纵天然具有不稳定性。“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这个惩罚机制也不具有可信性。首先,什么程度算是如约?付出很大代价没有做到,算不算如约?做个样子算不算如约?秦攻六国,韩魏首当其冲,其他国家的援兵抵达尚且需要时间,远水能否解近渴?还是六国事先组织联军驻扎在秦国与六国边境,威慑秦国。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04
【原文】会秦使犀首伐魏,大败其师四万馀人,禽将龙贾,取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至赵而败从约,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翻译】这时秦国派犀首为大将攻打魏国,大败四万多魏军,活捉魏将龙贾,攻取雕阴,又要引兵东下。苏秦担心秦兵到赵国会挫败联合各国的计划,盘算没有别人可以到秦国去用计,于是用激将法挑动张仪,前往秦国。

【解析】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王七年,公子昂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根据《史记·魏世家》记载,魏襄王五年秦败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围焦、曲沃。魏予秦河西之地。《史记·苏秦列传》中仅为苏秦恐秦兵至赵,无“败从约”。秦国已经在攻打魏国了,攻打赵国六国联合抗秦的约定就会受挫的逻辑不成立?是秦国占据河西之后,就可以直接进攻赵国了。激将法挑动张仪入秦,旨在通过内部分化敌人。秦国攻打三晋可以有多个选择,各有优劣,有亲赵的张仪在,就可能使得秦国先攻击其他国家。

【原文】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恐,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牾,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翻译】张仪,魏国人,当年与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门下,学习联合、分裂各国的崐政治权术,苏秦自认为才能不及张仪。张仪游说各国没有被赏识,流落楚国,这时苏秦便召他前来,又加以羞辱。张仪被激怒,心想各国中只有秦国能让赵国吃苦头,便前往秦国。苏秦又暗中派门下小官送钱去资助张仪,使张仪见到了秦王。秦王很高兴,以客卿地位礼待张仪。苏秦派来的人告辞时对张仪说明:“苏秦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会挫败联合各国计划,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操纵秦国,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暗中派我来供给您费用,这些都是苏秦先生的计谋啊!”张仪感慨地说:“罢了!我在别人的计谋中还不自知,我不如苏秦先生是很明显的事了。请代我拜谢苏秦先生,只要他活着,我张仪就不说二话!”

【解析】张仪的才能在苏秦之上,在早期也没能得到重用。先是在楚国受辱不得重用,到赵国后又被苏秦刺激,在秦国方才从成为客卿。开国领袖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之前,也曾不得志,只能以养病为名韬光养晦;直至1938年的六中全会方确立为中共领导人。可知一个人纵有济世之才,也需要机遇甚至是他人帮助才能得到施展。今年受疫情影响,不少国人失业,只要努力提升自己,终会迎来曙光。

苏秦对张仪使用激将法的同时,暗中派人为其打点助其成功。对朋友使用激将法时要注意暗中示好,否则关系破裂,不仅无法实现目标,还会失去朋友。

【原文】于是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

【翻译】于是苏秦又劝说韩宣惠王:“韩国方圆九百多里,有几十万甲士,天下的强弓、劲弩、利剑都产于韩国。韩国士兵双脚踏弩射箭,能连续百发以上。用这样勇猛的士兵,披上坚固的盔甲,张起强劲的弓弩手持锋利宝剑,一个顶百个也不在话下。大王若是屈服秦国,秦国必定索要宜阳、成皋两城,现在满足了它,明年还会要割别的地。再给它已无地可给,不给又白费了以前的讨好,要蒙受后祸。况且大王的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止,以有限的地来迎合无穷的贪求,这正是自找苦吃,没打一仗就丢了土地。俗话说得好:‘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大王您这样贤明,拥有韩国的强兵,而落个尾从的名声,那时我也背地里要为您害羞了!”韩王听从了苏秦的劝说。

【解析】宜阳是秦国东出的战略要地,秦国曾数次攻打韩国宜阳。韩地有尽而秦求无已,随着秦国进逼中原,韩国有亡国之患。韩国虽然经过申不害的改革,国力有所增强,但仍相对较弱,且国君刚刚即位,有稳定外部局势的需求。

【原文】苏秦说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轰轰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今窃闻大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魏王听之。

【翻译】苏秦又对魏王说:“大王的领地方圆千里,表面上虽不算大,然而村镇房屋的稠密,已到了无处可放牧的地步。百姓、车马之多,日夜络绎不绝于道路,熙熙攘攘,好似千军万马。我私下估计,大王的国家不亚于楚国。现在听说大王有二十万武士、二十万苍头军、二十万敢死队、十万仆从、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却打算听从群臣的浅见,去屈服秦国。所以我们赵王派我向您建议,订立盟约,望大王明察决断。”魏王也同意了苏秦的建议。

【解析】两次败给齐国后,魏国的霸主地位逐渐丧失,但国力仍强,与楚国相当。但秦国实力已在魏国之上,尤其是军功制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大提升。秦国意欲夺回河西地区,魏国承受的压力最大。

【原文】苏秦说齐王曰:“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者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蹋鞠。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柰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许之。

【翻译】苏秦再游说齐王说:“齐国四面要塞,广袤二千余里,披甲士兵几十万,谷积如山。精良的三军,郊外二十县的五都之兵,进攻像离弦利箭,作战如雷霆万钧,解散似风雨扫过。有了他们,即使遇到战事,也不用到泰山、清河、渤海一带去征兵。临淄城里有七万户,以我的猜度,每户男子不下三人,不用到边远县乡去征发,仅临淄城里的人已够二十一万兵了。临淄城富庶殷实,居民都斗鸡、赛狗、下棋、踢球。临淄的道路上,车多得互相碰撞,人多得摩肩接踵,衣服连起来成了帷帐,众人挥汗如同下雨。那韩国、魏国之所以十分害崐怕秦国,是因为与秦国接壤,出兵对阵,作战用不了十天,就到了存亡的生死关头。韩国、魏国如果打败了秦国,自身也损伤过半,边境难守;如果败给秦国,那么紧接着国家就濒临危亡。所以韩国、魏国对与秦国作战十分慎重,常常表示屈服忍让。而秦国来攻齐国就不一样了,要背靠韩国、魏国的国土,经过卫国阳晋之路,再经过亢父的险隘,车辆、骑兵都难以并行。只要有一百人守住险要,一千人也不敢通过。秦国即使想驱兵深入,也要顾忌韩、魏两国在它背后的活动,所以它虽骄横,却又疑心重重,虚张声势而不敢冒进攻齐,以此而见,秦国难以危害齐国是明显的。而你们不仔细考虑秦国对齐国的无可奈何,却要向西俯首称臣,这是齐国群臣的失策。现在听我的建议,齐国可以免去屈服于秦国的卑名,而获得强国的实际利益,因此我希望大王您能留意划算一下!”齐王也应允了苏秦的建议。

【解析】齐国自齐威王击败魏国,再到齐宣王国力达到鼎盛,与秦国、楚国争霸中原。所谓向秦国俯首,其实是周显王封秦孝公为方伯,齐国霸业受秦国制约的隐晦说法。倘若能削弱秦国实力,齐国乐见其成。但齐秦远隔、齐国要扩张领土就需要向燕国、宋国出兵,也使得齐国立场很不坚定。

【原文】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许之。

【翻译】最后,苏秦又到西南劝说楚威王道:“楚国,是天下的强国,有方圆六千余里,百万甲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存粮可支持十年,这是称霸天下的资本。秦国的心腹之患莫过于楚国,楚国强则秦国弱,秦国强则楚国弱,两国势不两立。所以我为大王着想,不如联合各国孤立秦国。我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四季向您进贡,以求得大王的抗秦明令;再把江山社稷、祖先宗庙都托付给您,练兵整军,听从您的指挥。由此而见,联合结盟则各国割地来归附楚国,横向亲秦则楚国要割地去归附秦国,这两种办法有天壤之别,大王您选择哪一种呢?”楚王也听从苏秦的劝说。

【解析】《史记·苏秦列传》中楚王回复苏秦的建议时说:“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於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不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县旌而无所终薄。”国际形势方面,相对于齐国,楚国与秦国接壤,矛盾更为突出。而韩国、魏国受到秦国胁迫,在秦国逼迫下很可能反水,难以深入合作。一旦楚国参与合纵,与秦国关系破裂,秦、魏、韩三国联合攻楚,楚国反而危险了。在楚国国内,屈氏、景氏、昭氏三大家族势力强大,且与王室利益不一致,楚军有大部分为三家子弟兵,战场上很可能会因为保存实力难以协调作战,楚国很难战胜秦国。如果苏秦能联合六国,秦国不可能同时与六国为敌,楚国可以享受联合限制秦国的好处,又不会因此与秦国关系急剧恶化。

对秦国而言,秦国正在攻打魏国收回河西地区,不宜多数强敌,因而对楚国采取了暂时联合的战略。

【原文】于是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车骑辎重拟于王者。

【翻译】于是苏秦成为主持六国联盟的纵约长,兼任六国的国相。他北归赵国复命时,车马随从之多,可与王君相比。

【解析】这里的相指的是外交官,而不可能是丞相。丞相为列国百官之首,主管内政外交和军事,丞相人选涉及一国权力体系,一般都是慎重选择。《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荣归故里后,曾言到“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可谓福祸相依,正是没有退路使得苏秦最终取得巨大成就。


【原文】齐威王薨,子宣王辟强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召而复之。

【翻译】齐国齐威王去世,其子田辟强即位为齐宣王;他知道成侯邹忌陷害田忌,于是召回田忌复位。

【解析】领导者的平衡术。齐宣王召回田忌正是为了防止邹忌、田婴等独大。新领导上位,要稳定局面,有以下方法:第一,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很多资深的高管都会带曾经的下属一起再创事业;第二,如果是资历浅的人继位,一般都会让继承人在公司工作培养亲信,譬如故意留着优秀的人才不重用,等继承人重要;古代帝王经常使用这种法子。第三,如果来不及培养亲信,可以从外部招聘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第四,分化现有派系,如有捧有压使其产生矛盾。

【原文】燕文公薨,子易王立。

卫成侯薨,子平侯立。

【翻译】燕国燕文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燕易王。

卫国卫成侯去世,其子即位为卫平侯。

【原文】三十七年(己丑、前332)

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以败从约。赵肃侯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赵人决河水以灌齐、魏之师,齐、魏之师乃去。

魏以阴晋为和于秦,实华阴。

齐王伐燕,取十城;已而复归之。

【翻译】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

秦惠王派犀首逼迫齐国、魏国,共同出兵攻伐赵国,借此破坏各国盟约。赵肃侯斥责苏秦,苏秦十分恐惧,请求让他出使燕国,一定报复齐国。而苏秦一离开赵国,联合盟约便土崩瓦解。赵国引决黄河水淹灌齐国、魏国军队,齐国、魏国军队于是撤走。

魏国献出阴晋向秦国求和,阴晋实际上就是华阴。

齐王攻打燕国,夺取十座城,不久又归还燕国。

【解析】六国合纵的不稳定性暴露,苏秦亦不能通过利害分析劝齐魏罢兵。齐赵有徐州战役之怨,魏国攻赵或是秦国以利相许,秦国暂时不攻打魏国河西地区,魏国将阴晋​割让给秦国,同时派兵联合齐国一起攻打赵国。燕国国君去世后,齐国果然趁燕国局势不稳定攻打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