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敲门嫂》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1-02 08:45:5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敲门嫂》读书笔记

  2020年10月16日,因工作需要回乡调研,很荣幸获新余市渝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智勇赠其所主编的《敲门嫂》一书。本是家乡真人真事,加上到“敲门嫂”发源地——新钢含笑社区进行过实地访谈,读来感觉更为亲切,每一个文字都好似跳动的音符,汇聚成一股暖流,流入心底最柔软的部位。

  “敲门嫂”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关注社区孤寡、失能、独居老人,以“敲敲门”为手段,以持久真诚的关心为钥匙,打破老人的芥蒂、开启老人的心门。

  “敲门嫂”并非女性专利,其中既有慈祥的公公婆婆,又有亲切的大哥大姐;既有热情的80后小妹,又有善良的年轻小伙;既有爱岗敬业的社区干部,又有满怀激情的退伍军人。一个“嫂”字不过是敲门者细心、敲门事琐碎的高度概括。在众人看来,“嫂”是邻家嫂,管着家事,关心邻里事,无论老幼,她/他总是无微不至、嘘寒问暖;“嫂”是大家嫂,她/他忙里忙外,没有空闲,大事小事家务事事事关心;“嫂”是社区嫂,他们将孤寡老人视为自家人,他们把老人的油盐酱醋茶都当大事来办。他们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岁月中将不平凡的坚持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

  回顾“敲门嫂”的来源,我们能更清晰地了解那份平凡而又伟大的坚持。据含笑社区黄炳荣老人等说,2013年春天,社区一位独居老人在家意外身故,家人得知后痛苦不已,邻里唏嘘之余开始思考有效措施。后经党总支、居委会开会决定,以楼栋为小组,以党员为骨干,基于自愿原则组成若干“敲门嫂”小组,针对孤寡、独居、空巢老人展开定期或不定期的“敲门”关爱行动。恰如黄炳荣老人所言,起初,老人们对此类行为表现并不热情,城市社会的陌生人交往原则让他们对“敲门嫂”持有警惕,是后期的坚持和长久的关心打破了那层薄冰,“敲门嫂”已然成为社区交相夸赞的好人代表。

  “敲门嫂”是这样一类人,除了身穿红马甲的“嫂子们”,还包括其背后的家人与社会支持者。他们秉承志愿服务的公益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面面旗帜。

  无论是被88岁老人托付19万元存款的社区工作者彭敏,还是被民众誉为“最依靠的人”的社区网格员刘小秋;无论是自身生活困难却热心助人的“活雷锋”“童哥”童国荣,还是婉拒高薪、即使带着患有精神二级残疾的孙子,也要服务居民的“义务水电工”刘潭泉;无论是军人家庭出身、号召全家做“敲门嫂”的经梅,还是女承父业、坚守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祖孟霞;抑或“老年俱乐部”里的古稀“暖男”邓世显,以及千金不换的“回头浪子”陈勇……81个“敲门”故事,81个“敲门嫂”,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厚重的人间温情,每一个故事都叙说着城市社区的时代美景,每一行文字都镌刻着“敲门嫂”这一志愿群体的“雷锋”事迹。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那么,什么叫“新时代文明实践”?如“敲门嫂”这般,以解决群众切身问题为己任的实践就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怎样“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如“敲门嫂”这般,源于群众所需、立足群众所需,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引领作用、以普通群众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才能叫做真正的“关爱行动”。怎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如“敲门嫂”这般,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传承优秀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助人为乐、邻里互助,“身教重于言教”,方能营造良好家风民风、凸显时代新风。

  文明实践的关键在于践行文明和拥有持久的生命力,而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如何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保持生命力?如何让“敲门嫂”由盆景变风景?应似新余市渝水区这般,善于挖掘群众亮点、及时扩大影响,以点带面、由浅入深,将产生于含笑社区的“敲门嫂”小群体扩展为全区6个街道(办事处)、46个社区,精准对接服务7600余名空巢、孤寡、高龄、失独、重病老人的志愿服务大团队。同时,还出台《渝水区“敲门嫂”志愿者礼遇办法(试行)》,加大支持力度、增强社会影响力,使“敲门嫂”敲得更有力、更响亮、更沉着、更自信!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最强音!

  掩卷而思,脑中回绕的依旧是一个个活跃于老人之间的鲜活身影、一首首沉淀于岁月的雷锋之歌。没有点缀、没有修饰,这本书的特殊之处便在于,笔墨只不过是生活的搬运工。其厚重之处亦在于此,厚重的不是纸张,而是情感;不是尺寸,而是岁月。

  凡人不凡,便在点滴、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