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5-03 07:07:58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读后感:简谈认知与刻意不平等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的描写之深刻、真实总是令人震惊。我们整天的社交网络时间有多少呢?花在别人身上的时间这么多,我们对他人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我们又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处理交往呢?这,都是人性牵扯到的东西。     

这本书有很多的人物,对应着相应的支线。是一个很立体的社会,有各式各样的人,各种深刻的感情。后面关于亲情的描述更是直击人心,读完内心波涛汹涌。我的读后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是由书中内容延展开来的两个想法。一是“从纯粹和原始模式看认知偏差”,二是“自怜与怜他不是面对苦难的最佳方法,不如放下刻意营造不平等”。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先看一个场景。

在阁楼上数不尽的静静等待的夜晚,娜塔莎的一切都好像停滞了。她静坐着,却不能享受到恬静的快乐。她的眼眸瞥着地板,仿佛带着责备,又好像包含着痛彻心扉的苦楚和悲哀。她的心应该在是滴血的,可是因为了无生气的环境,连滴血也停滞了,只有悲哀的情绪嚣叫着,嘲讽的摆弄着染满血的凝固的心。

他来了。阿辽沙怯怯的走到面前,唤她的名字。娜塔莎抬头看着他的眼睛,但他的目光是那么真诚、他的神情是那么真诚、兴奋、愉快,简直让你不能不相信他。像从前他们和解时一样,他们又欢呼起来、热烈拥抱。像墨融入水中一样,生机在这个屋子里迅速扩散,一切又被唤醒了。

她带着忧郁的笑容听他讲着,就像欣赏一个可爱快乐的孩子。“他内心软弱、轻信、胆怯毫无意志可言;他幼稚得和年龄不相称,对于人情世故几乎是一窍不通。他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博得你的怜爱,他嘴角的微笑尤其使人意外使人心荡神驰,他是那么的天真无邪,那么的憨厚淳朴,因而不管你心情如何,你会感到非立刻报以同样的笑容不可”没有边界的怜惜和疼爱,是令人愉悦的支配和掌控,但与此同时她也沦为了牺牲品。

【从纯粹和原始模式看认知偏差】

阿辽沙有一种模糊的气质。见过他后,只记得纯净的微笑和真诚淳朴的气质。当以往的爱和如今的冷淡面前,他选择把原因模糊掉,把矛盾模糊掉,把一切现实都混合在一起,刷刷两笔晕在一起。乌黑杂乱的背景之下只剩下他明亮的双眼是最闪耀的星星。当你缩在无尽的混沌中,怎么忍心去指责唯一的星星。这或许是娜塔莎那么一个高傲纯真聪明的人竟会选择无底线的放任和让自己受伤的原因。她总把阿辽沙的这种摄人魂魄的干净气质叫纯粹,我细细想来却不大认同。

首先我的一个判断是,我们表面看到的所谓干净、单纯、善良,可能只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种稀疏平常的原始状态,可能并非真正的善良纯粹,并非那么珍贵。

为什么我会得到这个判断?考量一个人或者一件事都是基于对现实的描述之上的,描述方式、词库会决定我们对事实认知的天花板。词汇是经过无限精简后得到的概括性工具,想要尽量还原事实真正的样貌,需要有谨慎的斟酌,并配合比较丰富的层次。一个简单随意主观、过于精简的描述往往是不能准确描述问题的。

以书中阿辽沙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会多次用到一些相同性质的描述,比如:孩子、纯真、轻浮、幼稚、天真、善良、魅力。

简单单一的好的描述容易无意的伤害自己,简单的恶意描述容易产生不必要的隔离和伤害。而我们的民族特质和教育是不太引导大家以恶度人的,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被简单的好评标签不经意的影响。单一的描述或许有极端的力量和冲击性的美,但这种美是诱惑,因为难免偏颇。一个人可能拥有很多性质的部分,为了避免被不必要的伤害,我们绝不能因为好感、人格魅力就直接把他与纯粹、良善画上等号。因为那也并不是纯粹和良善。为什么我们会说纯粹善良是很宝贵的品质?我觉得是因为它是经历过很多、遭遇过很多艰难困苦但仍然保持坚守自己的选择,不向自己的恶欲、世间淤泥同流合污屈服。它在重压之下仍选择保持自己向上生长。它宝贵的地方是性情的坚韧与不灭的生的欲望和希望。失去了这个前提,很多我们常以为的纯粹不过是单一,在该选择时不选择,将自己从淤泥中摘得干干净净的旁观而已。此时你觉得仍然保持干净不是因为你有能力拒绝被恶沾染只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把自己放在淤泥之中,你此时的干净是稀疏平常的原始模式;你以为的善良也是轻飘飘的一层,未在大风中体验过死抓土地不放的倔强。不是说它们不好,只是境界是没那么高的,换而言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金贵,与你担心操心的后果和针对种种假象的对策所花费的精力完全是不对等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看上去很有魅力很纯真的或许并非是真正的宝贵品质。这种认知的偏差不光出现在阿辽沙身上,我们个人的自我认知、认识世界也常常如此。不能一刀切的说它全然是坏处,它在某些时刻也会给我们带来力量和信心。但他的弊端明显更值得注意,因为错误的认知会引起错误的方法、精力适用。误打误撞好的结果不说,当精力和现状毫不匹配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内耗。比如我们都知道纯粹是一种很宝贵的状态,那我就会特别爱惜这种状态,对很多人和事都有一种旁观不参与的态度,想着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但这可能仅仅是啥都不懂的人对进行中的人的敌视心态叠加上一点傲慢和逃避。小白猫看见自己的白毛就以为自己是兔子就不停的暗示和摄入蔬菜,那么这只猫咪怎么有足够的营养去成长呢?那么成长不了面对和同辈之间的正常比较时陷入情绪问题是很难避免的吧?

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认知,不能让他模糊化,也不能让它盒子化。认知模糊化的背后有很多因素的助力,不光有环境想要刻意的塑造又有盈利弹性又不会挣脱出去的“半罐水响丁当”,人自己的自傲、懒惰也是原因。友人曾说过,人不是盒子不要让别人的情绪评价随意填满你。那么同样的,认知也不是盒子,可我们好像很容易放松警惕任凭信息观点涌入盒子,明明是装蜜饯的盒子却任凭别人家的渣渣装在里面,吃着渣渣以为是蜜饯,是疏忽大意还是过于自信?当然改变和警惕需要很多能量和基础,会很难,但毕竟我们要把自己的话语权、掌握权牢牢地攥在自己手里,那么再高的困难也冲不破决心的天空。

【自怜与怜他不是面对苦难的最佳方法,放下刻意营造不平等,】

太多苦难磨人心,我们放下美好去看苦难是因为我们有同情心和善良的天性,是为了把更多陷在痛苦中的人能尽力拉扯上来享受世界的阳光,不是为了用跳下去陪他们沉沦来让他们有所安慰的。苦难中当然有宝贵的地方,但是我们的目的是(尽管有风险但也想)得到宝藏,而不是证明自己能战胜风险。风险就是风险,有损害的就是有损害的,是谁主导了我们的话语权和思想,让我们把这些东西作为目标。

怜这个词背后是隐藏着关系不平等的意思的。自怜会使得外界地位高于自己,整天想怎么在幻想的危险中活下去,怜他会把自己的地位过分拔高,整天想着拯救别人。总之都不是一个健康平等的关系,自己不能认识到自己,自己不能把自己当成生活的重点。

我们要警惕这种不平等。因为这种不平等的背后是连锁反应。先稍稍扩展一下不平等涉及的方面,下面会提到的是评价和交往中的营造不平等。

我突然想啊,之前说到很多人在一段关系中地位是不对等的,不是说世俗的地位而是在人格上会刻意制造不平等,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证明自己被需要。这是在现实中观察出的。这种不平等一下刺激了我,之前为什么会困扰为书中人物做评价,觉得这种经典小说中的人物根本做不了价值评判,因为觉得他们都各有优缺点各有逻辑自洽的地方,同时他们还那么贴近生活。现在明白了一个方面,因为我习惯了生活在一个营造不平等的世界中,无论是小说、流传的信息。我或许已经习惯了通过单一的标准来制造不平等进而做出评价。信息传播中都已经将制造差异来凸显价值作为一个惯用的、管用的写作、宣传手段。现代的很多东西都混杂着这种不平等,各种小说中爱一个人将对方的一切都放在自己之上;信息事件中会因为追求流量与看点,营造各种不平等;

你说现代人这么多不理智,只是因为时代背景下的各种压力或者人性的劣根性吗?我们在各个地方接受这些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完成了对它们的模仿。极端的案件,狗血的关系,我们怪环境怪对方怪自己,但有没可能我们只是在模仿,这是一个中性的行为,就像小孩子在模仿画画一样,我们向样本寻求经验,通过实践模仿来稳固这个经验。而过量的信息,增大了选择的可能性,降低了在一条路上长久走下去的可能,也免去了在一条路上长久走下去时的碰壁,进而减少了我们纠错的可能性。这些模仿的行为都是成长路上不可避免的,模仿本身没错,但是我们的样本质量变差了同时还失去了检验纠错的机制,这样我们就会洋洋自得的使用着这些错误的经验,在短期模仿成功的正反馈下,变得更加傲慢、害怕改变、懒惰。

所以以上既论证了营造不平的的常见同时也说明了环境和范本的重要性。

小结一下,就是不再认知、评价、交往中制造不平等。尽管可能已经成为不自觉的习惯了。

再把话题收束回来,重申在面对苦难或者困境时,尽管怜会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好过些,但如果放任这种怜,背后的诸如不平等的连锁反应是很广很吓人的。所以如果要让自己好过点,不如选择另一种方式。把注意力回收,把定义弄准确,可以苦中作乐但要认清苦还是苦。承认自己在经历磨难,很难但是值得。

不能因为习惯了披荆斩棘就把披荆斩棘当成目标。搞不清楚时,潜在的意识和被灌输或者被自我蒙骗的认识就会冲突,博弈,矛盾。可明明生活中的美好就应该人人体验的,为什么不把享受应得的美好当做理所当然,还要去猜疑各种万一的妄想的损害和风险呢?这样去想或许能够带来更多益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明明知道了让自己变专注自我就可以破这个局,可以以一种充满力量和激情的方式成长,为什么自己常常还不去做呢,这或许就是每个人应该自己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挑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