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千古词人李清照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19-01-05 10:29:21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千古词人李清照

一、肠断与谁同倚
  
   建炎一年(1127年)五月初一,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在建康(今南京)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建炎”,历史上的无耻投降朝廷――“南宋”以此建立。
   后期的李词,随着国破夫亡的大变乱及风餐露宿兵火间的逃亡生活,使得她词风大变,一改前期清新亮丽而变得沉痛凝重起来,所写大都是紧贴生活现实之作,表达了其离乱生活的痛楚及对故国往事的深情怀念,具有很强的时代面貌和一定的社会意义。
   建炎一年,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朝廷外敌入侵,内乱不断。自金人九月发兵攻宋以来,河间、潼关、邓州、郑州、秦州等二十多个州县相继被金兵所破。而在其统治之处又兵乱频起,襄阳李孝忠、成都杜判林、关中史斌、杭州陈通、就连内庭,也被后军将孙琦所乱等。从时间上看,几乎是一月一乱。南宋新朝廷真是腹背受敌,遍地开花,处于内外交困之际了。
   这年十二月,明诚家乡青州又发生了兵变,叛军杀死了郡守曾孝序后焚火烧城,他们寄存于青州明诚妹妹家的书册古玩也被乱兵所焚,经闻此讯后,清照和明诚痛心不已,为了再次免遭乱劫,他们只好带上身边剩余的十余车古玩字画,向着建康新朝廷而去。
   《蝶恋花·上巳节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上巳节:三月上旬巳日水边的修锲节日。长安:这里指汴京。梅酸:酸梅酒。为报:听说的意思。)
   这首词是清照随明诚刚驻守建康时所写,她望着漫漫长夜缠绵悱恻,或许是因为思念心切,梦中她似乎看见了汴京的宫阙城池。听别人说,今年的春色还是和往年一样的好,可是时局已不如从前了。她因担心国家的安危而没有过节的心思,只能的随意凑合了!可当她喝那用酸梅酿的酒时,才知道酸梅酒和自己心酸的爱国情结是一样的酸,不如此刻就趁着酒兴,把玩一番花吧,花儿啊,你不要嘲笑我的老大无为。“可怜人似春将老”:这时,因为高宗赵构不接纳李纲、宗泽等的誓师北伐,金兵正大举南下,她担心连建康也危在旦夕,他借‘人’暗喻朝廷,意含长此下去,国家也快要灭亡了!
   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明诚刚被调任到池阳上任几天,随即又更为湖州知州。当时,正是六月大暑天气,炎阳高照,时局不定,兵慌马乱中,明诚只身一人骑马赴建康受命,不料却因痢疾病倒在了途中。当清照得信后从池阳乘船赶到建康时,明诚病得已是奄奄一息了。八月十八日,终因无力回天,明诚含恨而去。
   国破家亡,这天崩地裂的巨变,给了清照致命的一击。在强打精神下葬完明诚后,她整日以泪洗面。曾经戏水的鸳鸯,现在却成了孤飞的雁儿。她失去的不仅是一个疼她爱她的丈夫,更是那个世间唯一懂她欣赏他的知已。
   世事如棋局局新,人情似纸张张薄。这时, 早就垂涎于他们收藏之物的医官王继先,更是趁火打劫,威逼利诱下用区区三百两黄金,低价强购走了清照手中的一批贵重文物。这时,那些对清照怀恨入骨的人也终于高兴了起来,开始对她的遭遇冷嘲热讽了起来。他们有被清照置评过的文学圈人,有和明诚政见不同的官场中人,更有嫉妒他们夫妻恩爱之人。种种诋毁打击,都无疑于伤口撒盐,雪上加霜,没过几天,清照就心力交瘁地病倒在了床上,她为自己备了口棺材,准备随明诚一起西去!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莫分茶:这里指茶水性凉,与豆蔻药性辛温相克,不能同饮。)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她因过度的打击哀伤而病倒床前,人一下子憔悴,苍老了许多,就连头发也一白了不少。大病初愈的清照,无力地躺在床头,悲凉地看着清冷的月光漫上纱窗。她想喝茶,但茶药相克却不能饮,有病又无法下床走动,最好的去处就是翻翻诗书来消磨时间了!
   藤床纸帐的房间里,是说不尽的思念之苦。她望着从烟炉中时断时续冒出的沈香烟,感觉它们又如水般地冰凉。这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梅花三弄的笛音,她扭头一看,院子里的梅花也开了,原来春天到了。
   天上下起了潇潇细雨,坐在屋内的清照却早已泪流成行。明诚走了,就算折一枝早春的梅花,又与谁能够共赏呢?恐怕天上人间,再也找不到一个知己可赠予了!
  
   二、物事人非事事休
  
   建炎三年(1129年)九月下旬,当清照还沉浸在无边痛苦时,金兵又大举南犯。赵构一听龙颜失色,慌里慌张地开始逃亡。
   清照托着病体,带着家仆挑拣了一些她和明诚收藏的古物,求人雇船也开始踏上她新一轮的流亡之路。
   而就在这节骨眼上,又有人向朝廷告她和明诚曾以玉壶颁金而通敌。其实此事只是在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故交张飞卿曾携一宝壶来看望过明诚,谁知张回去后不仅,便投降了金国。现在却有人向朝廷诬蔑说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送金而通敌。如果这罪名要是成立的话,那当然就是卖国求荣的死罪,会彻底断送她和明诚清清白白的一生。
   清照这时听说赵构逃到了衢州,她想追上朝廷陈述事委,还他和明诚的清白之身,甚至也想将所剩收藏全部捐献给国家,以免再遭兵劫。
   而当她带着古物千辛万苦奔到衢州时,金兀术又从海路追击赵构。犯高度“恐金症”的赵构获悉后,担心自己赶父兄后尘,就精简了许多随从官兵,马屁股上插一杆龙旗,轻装开溜了!
   皇上,堂堂一个国家的象征,人心的拧聚,而赵构却只知一味逃亡。他抛弃了父兄被掳、国土沦陷的国仇家恨和中原浴血奋战的军民,宁可忍受一路风霜,却只为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更可气的是,就在如此匆忙的逃跑途中,他还不忘再三派人向金人乞和,而所修国书中竟不顾羞耻地自称“康王”。这怎么不叫人心寒呢?
   清照也不知该去往何处,一时没了方向,只能跟着流氓顺大道而行。有一天,他们走到了和州(今安徽和县)境内,走着走着,一条江水横在了她的眼前,只见江面浪涛滚滚,寒气逼人。一打听,才知道,此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曾自杀成仁的乌江。
   清照得知后不竟心潮澎湃,感慨不已。想那项羽虽为一介武夫,却视名节如生死,感觉自己兵败,一个人逃着活回去无脸见立他为王的江东父老,于是长恨一声,拔剑自刎。一江之隔,却是荣辱一刹那,生死两重天啊。想起这些,清照不禁感慨万千,泪水涟涟地呤出了脍炙千古的名篇《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东江。
   此诗不仅起调高亢,而且豪气冲天。在诗中她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死,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清照借项羽的憾天动地的英雄形象来鞭挞南宋朝廷不知羞耻,只顾逃命求和换得苟安的当权派无耻行径,正气凛然,可谓压倒须眉了!
   十一月,金兵先后攻破了洪州和建康。十二月底,风餐露宿的清照终于辗转逃到了衢州,玉壶颁金的事由于明诚表哥在朝中的帮忙加之当时时局太乱,也就不了了之了!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此词是咏芭蕉的,言淡而隽永,当为清照南渡后流寓江浙一带投宿馆舍所作。此词通过听雨打庭院中芭蕉的凄厉声响,使她回想起故国沦陷之痛,表现了她深沉浓重,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由于韩世忠夫妻、岳飞等一批抗金将领的誓死抵抗,金兵进犯屡屡受阻,在多路战况毫无进展之下,金人只能无奈地自临安退兵。
   第二年,赵构又在越州建都,改年号为绍兴,随后迁都临安,又堂堂正正地坐上了龙椅,当起了他的皇帝。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不知何故,清照又从衢州赴越(今浙江绍兴),借居在了土民钟氏之家。
   当然,这次出行是及不幸的。一天晚上,清照放古玩字画的房间被人行窃,所带贵重器物被盗得所剩无几。她虽然报了官,也立下重赏收赎,但到处一片慌乱,官家也久查而无音信。至此,她和明诚平生所有的收藏已散失无几了。
   绍兴四年(1134年)秋,伪齐帝刘豫向金人献策,可合兵南犯,宋国朝野为之一片震惊。于是,金兵再次南侵,赵构再次弃都而逃。
   这年,清照终于替丈夫明诚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开始做《〈打马图经〉序》。(《〈打马图经〉序是博弈的游戏文字,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之举,热情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字里行间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在当时上流社会曾风靡一时。)
   在金华的暮春三月天里,有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万里无云。一位妇女见清照总是忧心忡忡,就叫她去双溪坐船游玩散散心,清照轻叹一声,根本找不到一点好心情,于是,就婉言推拒了!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尘香:尘土中的落花香。舴艋舟:形像舴艋的游玩小船。)
   暮春时节的大风吹过,花已凋尽。她借景生情,想起国家和自己的悲惨命运无限伤感起来,直到天色晚了还没有梳头。虽然春去花落年年如此,而今却是人事皆非了,国破夫亡,自己又贫病交加,无依无靠地在外逃亡,这其中的心酸伤痛根本无法说起,因为还未开口已经泪如涌泉了!
   听说双溪的春还没有凋毕,她很想乘一叶兰舟前去散心,但双溪的舴艋小舟,更本无法载下她太多的愁了!
   虽然她只是一个无名无份,无官无爵的民女,但受尽世间苦痛的她仍有一颗赤赤的爱国之心,当前线的捷报频频传来时,老态龙钟的她登上了八咏楼,写下了《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站在八咏楼上,她想着前线将士从金人手中收复的一个个城池,不禁欣喜万分地向着故国的方向望去,白发苍苍的她像一位意气风发运筹帷幄的老将,又发出了“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的美好呼唤。
  
   三、怎一个“愁”字了得
  
   绍兴八年(1138年),由于南宋朝对金割藩称臣,送金送银,又加之其内部争权夺势也无暇南征,战势才有所缓和,清照也在临安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
   短短几年时间,她从诗情画意的贵族生活过渡成了万劫不复的流氓岁月,饱受风雨动荡的她多希望局势能够平稳,生活有所安定啊!因此,她便把她临安的落脚寓所题名为“易安室”,自号“易安居士”。而她的生活和身体景况却是一度恶化而下,由于长期忧虑愁苦,加之心力交瘁的她遂患了多种疾病。
   这时,她已年过半百,病入膏肓中膝下又无子女来照顾,贫病交困之际,多亏弟弟李沆的不断接济方以度日。李沆虽为朝廷任敕局删定官员,但因国势维艰,俸禄一直被朝廷所拖欠,他养活一大家子人,经济上也时常捉襟见肘,每每清照生病时,他便挑拣一些古玩字画典当,换成银两给清照就医看病。晚年的清照,李沆成了她最大的经济和精神支柱。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秦娥,这里指古秦国女子弄玉,她爱吹箫,传说嫁给了仙人箫史)
   平坦的原野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一层余辉。叠句加强了对这种荒凉景色的渲染,使人感到无比压抑之气氛,进而烘托出她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心感。“栖”,“断香残酒”更是她对以往美好幸福生活的段段怀想,想她在那温馨的往昔,她曾燃香品酒,也曾“沉醉不知归路”。而今,香已断,酒已残,一切旧事早杳然。“梧桐落”三字进一步写出落叶在她精神与情感上造成的巨大反响,那片片落叶就像她无边的愁一样,怎么落也落不尽好像;阵阵风声,又像一把把锋利的钢刀,扎进了她受伤的心灵。
   在词中,他将国破夫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心酸和哀愁婉转地表达了出来,末句将整首词的感情推入了高峰,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到“又还寂寞”的无声中来,这静,当然不是田园牧歌式的静,而是她内心流血流泪无处可诉的‘愁’之静了!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毁约再次南侵,在全国军民的誓死抵抗之下,战局极速好转了起来,区密副史将岳飞率军大破金兀术主力于郾城,遂进军朱仙镇,欲直捣黄龙府金之老巢,谁知此时,赵构却连下数道金牌,严令岳飞搬师回朝,以至“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次年,朝廷便和金签下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清照得知后义愤填膺,她曾拖着病体找了一些还和她有点往来的朝廷大臣,希望他们能联名上奏,让高宗下旨北伐,收复大好河山。其实清照也知道,这只能算是绝望之际中的一点希望而已,现在朝堂之上,正是由主和派的她二表姐夫秦桧们所把持,她有耻于秦桧夫妇的为人,一生早就断无往来。
   临安城中,是一片的张灯结彩歌舞升平的盛世。金銮殿里,载歌载舞,推杯置盏地庆贺着他们的“大捷”。而仅一年之后,卸磨杀驴的赵构君臣就将著名抗金将领岳飞给陷杀了。
   此时,年近六十的清照,不顾朝廷禁令,连夜赶制了冥币,提着纸钱供物,老泪纵横地乘船在临安湖中祭奠岳飞。
   清照的悲哀,莫过于活在众人皆醉她独醒的南宋朝。国破是所有宋朝人的国破,意淫也是所有宋国人的意淫。上至君臣,下到百姓人们还不是照样沉醉歌舞,偏安一隅!而可悲的是,她却滴酒不沾,格格不入地已天下为己任,这对于一个不提倡妇女有主见有思想的时代,是一件多悲哀的事啊!
   绍兴十三年(1143年),清照终于在战乱流离中将明诚的遗作《金石录》共三十卷校勘整理完备,在书的正文,她慎重地提笔写上: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然后表送于朝,替丈夫明诚完成了未竟之业。
  
   四、凄凄惨惨戚戚
  
   虽然在当时的南宋朝,清照的诗词被传得到处都是,有人将她的词编成了小曲,纺线或者做布时吟唱;年轻人将他的诗词题上了绣帕,送给了心仪的姑娘以表衷心。但即使这样,在她流寓的居处附近,没有人知道李清照是谁?人们只知道她叫李奶奶,是个无夫无子的可怜寡妇,会写字抚琴,能诗词谱曲,所以但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什么的,附近的街坊邻居,便来请清照写副对联作首小诗什么的。
   自绍兴十五年(1145年)后,由于金国内部争权夺势的不断上演,与南宋二十多年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争。
   这段时期,南宋朝统治区农业和生产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经济也一片活跃,国内呈现出了少有的繁荣景象。
   清照被风雨摧残后的心早已变得伤痕累累了,银白的头发布满了她整个头颅。逝去的青春,失去的亲人和永无任何回返希望的故国家园,这一切的一切,或许,都只能到梦里去追寻了。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笛梅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永遇乐》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它具体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从词义看,应为清照在流寓临安期所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的首都临安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
   此词上片着力写元宵节她自己的心情,浓墨重彩地渲染元夕的绚丽暮景,预示元宵热闹的景象,但接着笔锋突然一转,用一声“人在何处”的叹息,道出了词人内心的迷惘和痛苦。
   在词的下片,她遥想当年汴京的繁盛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时间等元宵的到来,每每这时,她“簇带争济楚”,精心梳妆打扮好自己,生怕比不上人家姑娘漂亮,可是现在面对元宵,她一点兴致都没有,内心非常沉重苦闷,那些“酒朋诗侣”来邀请她上街看热闹,可现在已是“风鬟霜鬓”,面对着别人的欢快,自己自惭形秽,就婉言谢绝了。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些都是忧患余生的表现,同时也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思。“盛日”与“如今”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含蓄地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隐露而深沉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关心,可谓“含蓄隽永”之杰作。
   她一个饱经战乱的人,在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痛苦和迷惘的心声。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她,心自然比别人多了一些无端的顾虑,想起自己也曾过了一段衣食无忧、闲适安定的生活,可转眼间,靖康之变下,她流离失所,夫死家亡,过着颠沛飘零的动荡生活,可见世事是多么的难料啊!
   其实晚年的清照,因为写了许多抨击朝廷和当权者的诗词,早已被南宋上流社会所不能容忍,就连当时的文坛名流晏殊、欧阳修、秦观,黄庭坚、贺铸等名家都曾被她直言不讳地批评过,自然是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人们对她的打击排斥大于了等同与认可,被当时许多权贵和文人嫉忌。
   晚年因为清照无所事事,时常和一些被大人送来求学的孩子在一起,教他们识几个字,念一些小诗。
   在围绕清照的一群孩童中,常有一孙姓女孩(后为陆游之妻),聪明好动,乖巧可爱。清照对她非常的喜爱。每次看到她,她仿佛都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此十岁的孙姓女子又来清照家玩,清照对她考究一番后,不免心生喜爱,想想自己已经进入了耄耄之年,怎忍心一身才华随她一起入泥作土。
   于是,她有心收孙姓女为徒,然而当她满心欢喜地将此事告诉她时,此女子不料竟脱口而出:“才藻非女子事也”。
   清照闻听此言,心如刀绞,几欲晕到。童言无忌,一下将她坚守了一生的防线彻底击倒。世人笑她,讥讽她、诋毁她,打击她,她可以忍受这世间的冷风苦雨,可以饱尝这人间的酸咸苦辣,这一切她都可以无动于衷,因为她一生最高的信仰就是“才藻”。然而,现在连一个初谐世事的孩子都认为写诗填词著书立说不是女子该干的事时,清照才如梦惊醒,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她是如此的孤独、无助、可怜!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将息:休养之意思。这次第:这许许多多的事情。)
   纵观全词,满纸呜咽。愁情复叠,不胜其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道出了她一生的迷惘与徘徊,心酸和不幸。
   她渴望寻觅已经失去的美好生活,而四周却是一片的冷冷清清;她渴望寻觅一条救国安民的道路,但却迎来了更凄惨悲戚的境地,在这秋风萧瑟的季节,天气和她的心情是一样的糟糕,这只能使她觉得更加的难受,想借一杯酒饮醉,无奈酒淡不敌萧萧秋风给人引起的悲伤,此情此景,勾起了她对不堪往事的更多回忆。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举头望天,北雁南飞。睹物生情下,自己不也是从北方沦陷区南逃而来的吗?这大雁可能就是自己以前的相识啊!望着心爱的菊花满地堆积,太多的忧伤与绝望下,她那还有什么赏花的情趣呢!
   旧情未去,新愁又起。久坐窗前的她,感觉简直就是度日如年,不知道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啊,可到了黄昏,却又下起了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声音像极了自己的呜咽声,这更增添她心头的无限孤独与寂寞。这样的日子,这样的天气,使她百感交集,此伤此痛,简简单单的一个“愁”字怎么能包容的下呢!
   在《声声慢》后,约十余年的时间里,不知何因,在没有发现有新的李词面世。而清照其卒年,也几经无据可靠。史传曾约在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有人在临安(今杭州)运河边碰到过身背布袋的清照。
   一代文学大师晚年孤苦伶仃流落江湖,不知卒年几何,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对清照最大的悲剧,也是那个动乱时代所留下的悲剧,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悲剧!
   在几声寥落的鞭炮声中,千古词人李清照走完了她跌宕沉浮的一生,正如她笔下的西风一样,凌厉地从文学的大海吹过,惊涛骇浪过后,又轻轻地飘走了,没有人知道她到底飘向了何处,只知道,飘走了的,是超凡绝世的才华,飘走了的,更是超旷弘毅的高贵灵魂!
   清照走了,千百年来,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词,为整个中国文学史,树起了一座坚硬的丰碑,她是一座人类心智史的丰碑,更是一座女性尊严史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