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面纱》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1-29 09:41:59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面纱》读后感

大致情节:

(小鲟凭记忆用自己的话概述的,觉得绕、看不懂的话就去百度吧。)

     女主吉蒂本来十分漂亮,东挑西选结果25岁了还没嫁出去,迫于无奈嫁给了瓦尔特,瓦尔特是个细菌学家,虽然他爱吉蒂,但是因为他常常沉默又不解风情,婚后依旧得不到吉蒂的心。婚后他们去了香港,在香港他们结识了唐生,唐生很会打扮自己,即便四十多岁了看上去依旧很年轻。唐生和吉蒂常常在一家古董店偷情,中午也会趁瓦尔特不在直接到吉蒂家里私会。结果有一天被回家的瓦尔特发现了,事后瓦尔特为了报复吉蒂就带她去了湄潭府——当时霍乱盛行的地方(他想让吉蒂感染霍乱死去)。然而在那里,瓦尔特因感染霍乱,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而在湄潭府的经历让吉蒂成长了不少,明白除了情爱,世上还有许多高尚的、值得追求的事。吉蒂当时已经怀孕了(唐生的孩子),回到香港,结果因唐生太太盛情邀请住到了唐生家里,又与他发生了关系,她忍受不了这样灵肉分离的自己,决定回到英国。而在英国,她的妈妈也去世了,爸爸要去巴哈马群岛,她决定跟着爸爸一起去。总之,吉蒂最后得到了精神上的成长与升华,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也明白了对于女性来说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其实看完一本书后能记得的东西都很少,所以我决定在看完一本书后写点什么,虽然写得不多,但这样也许能忘得慢些。)

01

何为“面纱”

《面纱》这个标题取自雪莱的一首诗:

“别揭开这五彩面纱

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

虽然上面所绘的图景显得很不真实

只不过是以随随便便涂刷的彩色

来摹拟我们愿信以为真的一切东西”

      面纱下是人们身上不为人知的那一面,故事中,“面纱”象征着三个主人公的潜在罪恶,对吉蒂来讲是浪漫的情欲;对查理来说是不负责任的肉欲;对沃尔特而言则是对妻子背叛行为的自杀性报复。每个人都有隐藏起来的罪恶,只有正视它,勇敢地洗清自己的罪孽,才能获得精神的救赎和道德的升华。

02

瓦尔特的“痴”

       小说中的瓦尔特是最让我心疼的,他有头脑、有个性,却爱上了吉蒂,尽管吉蒂对他感到愧疚、抱歉、同情,最后欣赏他、敬佩他,但就是没有办法爱他,与其说他是因感染霍乱而死,倒不如沿用小说中的说法,说他是心碎而死。他对吉蒂说的话听上去是那样让人心疼:

      “我对你没有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浮,脑袋里空空的,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想法都很粗俗、平庸,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只是个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

      “我知道,你跟我结婚只是为了摆脱你当时尴尬的处境。我太爱你了,这些我都不在乎。大多数人在他们的爱得不到回报时,会觉得委屈。他们会生气,心存怨恨。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从没奢望要你爱我,我觉得你有理由不爱我。”

       我不明白瓦尔特为什么会喜欢吉蒂,明明他那么优秀,完全可以和吉蒂离婚,放过自己,但他就是不肯,甚至还和吉蒂去湄潭府,想同归于尽。也许这就是“痴”吧,当生命里出现一个自己所爱好的人或事物,你会完全忘掉了所有现实的利益而专注于那个人或事物。

03

女性的成长

       尽管这本书花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吉蒂的婚姻,但是这本书更重要的主题是女性的成长。

       吉蒂的虚荣和肤浅和她的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家人之间并不存在温情、宽容,而是异化、疏远。但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没有人可以完全不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吉蒂,就像她自己对瓦尔特说的那样:

“我觉得你这样对我不公平,你因为我愚昧、轻佻、粗俗,便责备我,是不对的。我就是这样子长大的。我认识的所有女孩子都像我这样......”

       以前有人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但无论我们经历了什么,都不要忘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没有能力阻止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伤害,但可以让伤害止于此,不再把它传递下去。

      去了霍乱盛行的地方后,吉蒂决定去修道院帮忙,也是在那里,她开始改变。

       “吉蒂有种奇怪的感觉,她觉得自己在长大在成熟起来。每日的工作转移了她的注意力,对于其他人的生活及其世界观的了解,开阔了她的心胸,唤醒了她的想象力。她的精神得以重新焕发,身体也强壮了许多。”

       “我对许多事情都一无所知。生活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陌生。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在池塘边生活的人,突然被带到了大海。这令我有些屏息,却也让我欢欣鼓舞。我不想死,我想活。我开始萌生了新的勇气。我好像觉得自己是个向着未知海域已扬起风帆的老水手,我的心灵渴盼着去了解未知。”

       事实证明,当你因为某件事、某个人、某个想法而受挫并且深陷其中时,换个新环境,学点新东西,做点新事情,认识些新朋友,总之尝试一下新的事物和生活,你会发现生活是个多面体,也是个万花筒,条条大路那么多,况且你也不一定非要去罗马。

       吉蒂回到英国后,她说“我想要生个女孩,我要好好地养育她,不会让她再犯我所犯过的错误。在我回顾我的青少年时,我恨我自己。但是,时光不能倒流。我要把我的女儿培养成一个自由和自主的女孩。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抚养她,不是为了让哪个想跟她睡觉的男人找上她,因而愿意为她提供后半生的吃住。”“我希望她无所畏惧,真诚坦荡。我想让她成为一个不依附于他人、自立自强、忠实于自己的女孩,我想让她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过得比我幸福。”

       愿所有女孩都能如吉蒂所说,独立而坚强,真诚而坦荡。

04

人性的软弱

       人性是伟大的,是富有魅力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性也是软弱的。

      我们有着严于律己废寝忘食做成某件事情的时候,有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时候,有无私奉献不求名利的时候,但也有颓废堕落、自私自利、虚荣浮躁的时候。我们似乎永远都在与另一个自己作斗争,稍有不慎我们就又被拽回地狱。

       吉蒂明明已经知道唐生的卑鄙下流,在湄潭府获得了新生,摆脱了让她堕落的爱情,可以过上自由自在又干净、健康的日子了,但是在回到香港再次见到唐生时,却又沦为欲望的奴隶,这种灵肉分离的状态让她的身心再一次受到折磨。如吉蒂自己所说,“那只是我体内的动物性,那像邪恶的恶魔一样可怕和黑暗的动物性,我憎厌它,鄙视它。”        

       灵屈服于肉,这就是软弱吧,人性的软弱。这让我想起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中的“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直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但我并不是说人性的动物性不好,灵与肉看似矛盾,却不可分离。没有肉,人的灵就无处安放,没有灵,人就等同于动物,两者都是人的一部分,少了其中任何一个,人就不能再称其为人了。日日“三省吾身”,调整好灵与肉的比例,达到“和”的状态,也算是对软弱的一种抗争吧。

05

“道”

这里得说说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

      “现在,她却似乎隐约窥见了一种神秘而又遥不可及的东西。这里是东方,古老、深邃、神妙莫测的东方。西方的信仰和理想与这位奇妙女子身上所折射出的东方的信仰和理想相比,便显得粗俗不堪了。这里是一个不同的生命,生活在一个不同的国度。”

       中国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能绵延几千年,一定是有着其他国家都不具备的特质,这样的文化真的很难让人不自信。此外,小说中不止一次提到了“道”这个概念,这倒是让我感到很惊讶,因为“道”这么抽象的东西,很多中国人都很难理解,而毛姆却多次引用,如:

“道是万物,也是虚空。万物循道而生,依道而行,最终万物复归于道。道为方,却无棱角,道为声,却无由听到,道为象,却无形无状。”

写在最后

即便读完了整本书,我还是只读懂了皮毛,其中很多象征、抽象的事物和想法、内在的联系等我都不能完全理解,只能进一寸算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