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南北战争三百年读后感1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1-31 08:47:07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南北战争三百年读后感

第一次听到书名,我脑海中闪过的一个念头是“美国南北战争打了300年图片”,这不是科幻小说吧。之后了解到这是来自清华博士李硕的大作,描写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政治形态。

本书是以作者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写成的,参照了大量的史料和学者观点。由于我阅读这本书时间拖得比较长,此篇读后感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印象深刻的知识点,如有错漏,请大家自行买书研读,这本书十分推荐。

公元3世纪,东汉末年,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历经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直至南北朝近四百年的时间,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长江(淮河)南北朝廷对峙,最后由军事化程度更高、国家资源调配更强的北方政权完成了统一。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实例战场分析、战役胜负因素分析和南北战争的决定因素。

一、实例战场分析

这一部分,作者从历史文献的描述,结合同时代欧洲以及后世明代戚继光著作等,分析比较了骑兵和步兵的优缺点,以及骑兵的发展情况。在汉匈战争中,中原政权掌握骑兵技术同时发展了骑兵冲击战术,相比于统治力较弱的游牧政权,汉朝在战争中取得了更大的优势。骑兵冲击战术在作战过程中实现了能量最大化的输出,即人力加马力。同时利用马匹的机动性,骑兵单位可以实现战场的穿插,对步兵阵型形成压迫。南北朝时期骑兵步兵的作战也是延续了汉朝时期的特点。在古代信息无法有效传递的情况下,前线步兵在高度紧张中会因为一些错误的信息(敌方、我方均有),导致大规模溃败的情况。此外,主将对于在夜间营地中奔走呼号(包括精神崩溃)的士兵是直接处死的,因为这有可能引发营变,导致将领失去对士兵的控制。

二、战役胜负因素分析

南方政权利用密集的水网和山林,以及阻隔南北的长江天险,实现与北方政权的对峙。南北方政权的交战也体现一定的季节性。在5-7月份丰水期,南方可以通过长江支流、淮河向北方运兵,对北方开展打击(反击),北方则是在冰冻期对南方开展报复和劫掠。东晋时期皇权衰弱,世家大族(军阀)掌握了大部分兵员,桓氏利用长江中游支流开展北伐,但由于各大军事集团利益掣肘只能饮恨而归。北方政权初期优势在于骑兵力量,在野外作战对南方是胜多负少,在围城作战中由于后勤补给无法稳定供给,时常功亏一篑。南北朝战争期间北方整体保持对南方的优势,南方在刘宋时期,曾经开展北伐并击败前秦,这是得益于刘裕个人的军事能力以及刘宋建国初期军人集团的进取心。

三、南北战争的决定因素

战争的决定因素就是人和财。北方政权初期带有较强的游牧民族特色,在作战过程中往往是通过劫掠的方式获取补给,战利品也是朝廷给官员发薪酬的主要方式。北方政权还是保持较高的军事属性,在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之下,是以军功贵族为主的政治力量,确保对南方的军事优势。北方朝廷在官僚系统中还逐渐吸纳了士族、高知,实现了编户齐民,使得财政收入和人口掌握能力大增。而南方政权初代建国一般都是军人集团出身,但是历经二代三代后都会重文轻武军事能力衰弱的情况,从而边境军阀推翻取代。南方在历次战争还出现了多次的货币超发和举债行为,政权为了支持利用制币权向市场投放劣质铜钱(铁钱),当出现战争失利时,南方经济秩序直接崩溃,进而导致叛乱和改朝换代。随着北方政权更迭,尤其是拓跋氏的汉化改革,北方政权完成了中原化并以正统自居,将南北统一视为朝廷重任。北方在具备了对南方的人力、财力、统治力的三重优势后,以关陇集团为主的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