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应物兄》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8-17 08:05:26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应物兄》读后感
 

读完以后就在想:应物兄到底死了没有呢?我从“他是应物兄”这个结尾猜,应该是死了,因为这是灵魂出窍以后指着自己的尸体说的一句话。

这部小说有大量的知识点。它借小孩的口说“马吃草的时候是闭着眼睛的,所以那些名画都是瞎画”。甚至还有大段文字讨论为什么有人喜欢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illeuism)。细细读下来都还是挺有意思的。书中有很大的篇幅在讨论如何吃羊杂碎还有仁德丸子。最后的灯儿老人还给出了完整的仁德丸子做法,就不知道有没有人起而效之。好的羊杂碎是要让羊脱肛,将这种残忍化为美食文化,似乎跟吃猴脑、取熊胆也有得一拼。如果说西方人谈动物福利是一种虚伪的话,那这种将为了口腹之欲而虐待动物的行为视作文化,是不是也很残虐?这就好比《世说新语》里王敦到石崇家喝酒那一段一样,面对一双双玉手背砍下来而面不改色。这居然被视作名士风流,是不是我们这个民族审美的变态?当然,西方的鹅肝做法也高尚不到哪里去。至于从论语中选一句“温而厉”来当避孕套的品牌,已经不是笑谑,更近似一种讥讽了。

这本书除了风格有点像《红楼梦》和《金瓶梅》,结构上也非常像。前面花大量的篇幅都是兴高采烈的事,让人无比期待“太和研究院”的落成。但从暗示芸娘不久于人世以后,华学明疯了,副省长被抓葛校长调走等一系列事件就发生了。最后是程济世这尊塑像的倒塌以及应物兄的车祸。100章的内容,似乎只有最后七八章涉及到了“呼啦啦大厦将倾”的内容。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不像红楼梦的地方是,红楼梦一书,好歹让大观园落成了。而这本书则热热闹闹地爨了半天局,还没入席就散了。给人一种今不如昔地感觉。

程济世最后的电话象征着偶像的倒塌。书的开头曾经提到乔木先生对他的不屑,后面在热闹中乔木先生又提到“坏学生偶尔作业做得好就会得到超常的表扬“,似乎都表示出对海外儒学研究的不屑。为什么要安排一个国民党军官的后代、儒学家与谭嗣同的后代在香港一度春风而且生下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的阿斗呢?而且这个阿斗还跟白人、跟大陆“暴发户”的下一代乱搞搞出两个怪胎。就算不是在说“断子绝孙”,那也是在暗示“此路不通”吧?而程济世在电话里说“如果有问题该怎么处理你懂的“一句话,似乎又把他伪君子的形象暴露无疑。

为了吸引海外大集团的投资以及海外鸿儒程济世归国(本质上是为了抱大树)创建儒学研究院,在副省长栾庭玉的支持下,校长葛道宏亲自指挥,一群人在编造仁德路的旧址,规划程家大院的模型。表面上轰轰烈烈,暗地里却各有算盘。但看着一群知识分子为了个人的蝇头小利煞有介事地卖弄学问编造谎言,真的是一股悲凉从胸中涌来。主人公应物兄为了实现自己儒学研究的个人理想,不得不厕身其间,利用也被利用,给人的感觉就像在洪流中一叶扁舟,还想着牢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主宰自己的命运。

所以为什么要让应物兄车祸而死呢?似乎在暗示总归有飞来横祸,不会给我们出路?书中借几个人物的对话,讨论的新儒学,还有对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的回应。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对照现实来看,历史并未终结,似乎西方找不到出路,而我们也不见得就已经找到了。所以,最后偶像的倒塌暗示海外儒学出口转内销不可能成功?后台的垮台暗示政治与学术的相互利用最终不能长久?华学明的疯在暗示所谓登峰造极的学术成就是多么的脆弱?那些逐利的商人纷纷作鸟兽散,又去寻找另外一棵树一朵花?应物兄是做到了无累于物,但就不得不死了。

但和《红楼梦》不同的是,作者最后还是保留了一些真善美让我们感到一丝慰籍。文德能英年早逝,和芸娘的爱情像探戈舞曲一样无疾而终,但他安排了文德斯和陆空谷成婚。程济世的倒塌,和双林、乔木、姚鼐、何为等人的屹立形成对照。尽管一堆人模狗样的人编造了一个大大的谎言,但作者最后还是让应物兄看到了真正的仁德路和程家大院。他还安排了张子房先生去写新的《国富论》,让文德斯出版自己的书和哥哥的笔记《thirdxelf》。

读了后记才知道,虽然焦虑,但作者和我们一样,不想走入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