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1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1-20 08:35:07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

       最近,因为疫情哪儿也去不了。因此只能老老实实的在家读书。交替的看了二本主题基本相同的书,一本是有罗瑞卿大将的女儿罗点点编纂的“死亡如此多情”副标题“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另一本是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医生写的“见证生命,见证爱”。这二本书的主题就二个字“死亡”。中国人是很忌讳谈论“死”的,而我对这个命题产生了兴趣,大家会感到奇怪,我的朋友中也有人认为我消极。

       我之所以对这个命题产生兴趣,是因为我亲眼目睹了我家三个老人的晚年生活,他们的生命长度足够长,都在90以上。但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否令人满意呢?可以说:极其糟糕。他们都是我至亲的人,我看着他们受罪,心里难受,但爱莫能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更多的体会了同辈人的离去。

       见证了种种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死亡事件,促使我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不远的将来,如何应对衰老?应对死亡·?孔子在论语中有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的意思是生的问题还悟不透,如何知道死呢?我觉得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可能要把这句话改一改:未知死,焉知生。

​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偶然,离开这个世界是必然。但用什么方式离开却又不由我们作主。如果是猝死那到也好,一了百了。但也有可能是生病,那用什么治疗方式?那些是可接受的,那些是不可接受的,这就需要有预案。抢救到什么程度?到什么程度就不需要抢救或治疗了,这也需要有预告。否则,你的亲人到时只能听凭医生处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老死,就像周大新小说“天黑的很慢”中描述的那样,先是失聪,然后失能,最后还可能失智。


       2017年经济学人智库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中国排名第71。为什么追求“善终”的中国人,死亡质量却排名靠后。我个人认为与中国人对死亡认识有关。中国人忌讳谈“死”其本质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抗拒死亡。中国人有一句俚语:好死不如懒活。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待死亡的一种心态。


       “死亡如此多情”的编者罗点点,她在退休前的职业身份曾经也是一位医生。2006年,罗点点创办“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倡导生前预嘱和尊严死。著有《我的死亡谁做主》。在“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中,记录100位医务工作者在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死亡事件。这当中有悲伤,有不舍,有遗憾,有欣慰。此书共分四个篇章。第一篇“选择”用了十四个案例讲述了患者,家属,医生在生离死别的关键时刻的各种艰难选择的情景。第二篇“爱与情”用了二十一个案例讲述了医生与患者,医生与患者家属,患者与亲人,朋友在生离死别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情与爱。第三篇“医患关系”用十六个案例讲述了在生离死别的关键时刻医生与患者,医生与患者家属的关系处理。第四篇“坦然面对”用十六个案例讲述了患者面对死亡的坦然面对。


         “见证生命,见证爱”的著者路桂军教授最早是一位麻醉科医生,从麻醉科到疼痛治疗到生命关怀。路教授一路的行医路程,使路教授成为生命教育,生命关怀领域的专家。“见证生命,见证爱”这本书更多的是探讨当患者已被确定不可治愈,甚至可能连延长生命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的时候,医生,患者,患者亲人如何让患者能在尊严中离世,能在生命即将结束时,还能有一个美好时刻。
        交替阅读是我在上学时形成的一个习惯。我在看书时,经常会有2~3本书放在身边交替着看,这样能有效的延长我阅读的时间。这次正好阅读了2本主题一致,但从不同角度闸述关于生命,关于死亡的书。因此,一併写入这篇水平受限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