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活着》读后感17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6-17 08:57:11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活着》读后感

翻完最后一页,福贵和他的牛在夕阳中渐渐远去,“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这本余华的经典我是最近才读完,之前觉得通过影视已经充分解读了这个作品,以为书名“活着”二字能在不同时代被理解为不同的内涵,“活着”本身就充满了穿透性的力量,甚至觉得作品的广泛传颂是因为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就是每天的“活着”。
英译本to live ,而不是living,也解释了“活着”既是目的。

身体的“活着“,欲望的“活着”,灵魂的“活着”。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最底层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不被满足时,人就是那个状态。挣扎地活着。

时代的沙尘变成每个人背负的大山。

真的去读文字,感觉这个故事果然没有辜负它那大名鼎鼎的“活着”,一个微小的人在时代的狂风暴雨中去唱命运的歌,而且并不只是悲歌,越到暮年越有一种风平浪静的坦然,也有忍耐到极致的释然,愤怒后的平静。

1993年32岁的余华写完这个故事,在旧时代的浪涛中取一瓢饮,酿成这杯叫做“苦难”的酒一直在时间长河中散发着岁月的回甘。

多年以后那个在田间放牛的老人用第一人称讲述他的人生。余华带读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命运的喘息,越是朴实的讲述,越是对苦难的克制,这张力就越是催人泪下。

如果用几十字简述,福贵是命运多舛,不断失去的一生。出生富贵地主之家,吃喝嫖赌,后来输掉家产,妻离子散,被抓去壮丁,目睹了战争的各种死态,从死人堆里出来,解放后,曾经赢得他家产的人被当成地主枪毙,他自己因祸得福捡了一条命,想开始好好活着了。饥饿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凉底色,为了不被饿死,把女儿送人,让儿子读书,刚刚看到点希望,妻子重病,儿子又被抽血抽死,女儿嫁了一个好女婿,却又难产而死,妻子久病卧床最终也伤心而死,跟女婿一起抚养外孙,女婿被水泥板压死,他独自一人抚养外孙,却无意给孩子吃了豆子噎死。最终只剩下他一个,后来只有一只叫福贵的牛陪着他,他嘲讽着说他和牛是两个“老不死”。

他的人生就是在见证一场场死亡并与之殊死搏斗,他们一家在死亡与死亡之间的空隙中努力活着,刚刚尝到命运给的一点甜枣,然后冷不丁的又迎来下一场至亲的离去。那种痛苦应该是人间极致的苦。

极大的戏剧张力在悲喜中让人泪流满面,也给了影视作品无数演绎的空间。

“命运之苦”是急转直下地来到他的身边。曾经少不更事的他在命运面前也是毫无忌惮,甚至愚蠢得可笑,被命运打了一巴掌满地找牙之后想改过自新,开始臣服,输光了所有才懂得什么是责任,失去了才懂得存在的意义。

他对家人开始珍视,对身边仅有的一切心怀感恩,人都是要吃了大亏之后才懂得那些道理。但命运还是没有绕过他,继续蹂躏他,开始的他是有力量愤怒的,对自己的愤怒,对无常的愤怒,但他发现愤怒也不能改变什么,他的力量如此微小。

他从愤怒转向了认命,从福贵的讲述中,没有了愤恨与抱怨,只剩下他珍视他曾经拥有的一切,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外孙苦根,这些人虽然一一离去,他记得所有他们拥有的温情和一家人在漫长的苦难中偶得亮光的丝丝幸福感。他再穷也不忘给儿子有庆买几颗糖,也不忘给女儿凤霞置办一场好婚礼,他想尽力去冲淡苦的感觉。他原谅了输光了所有家财的自己,原谅了让儿子死于意外的春生,甚至开导他不要轻生。他懂得谁都是不容易的,可怜之人逐渐练就了一颗悲悯之心,不这样开导自己又怎能活下去呢。遗忘与麻木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福贵不同,他只是小心翼翼地把记忆封存。他孑然一身的时候,倒是有点超脱了,但他都没忘,打开记忆的盒子,讲述本身也是他与自己命运的和解。即使他没有遇见那个听故事的人,他也在一遍遍地跟他的牛提起家人们的名字,也许他一直活在自我的讲述中。

余华是那个“把快乐留给自己,把悲伤留给读者”的作家。
叙事就像那道豁开的口子,伤口展现在眼前,醒目,刺激,惨烈,荒诞,只是看不到太多愤怒了。被抓去壮丁,不敢愤怒,只有保命;家里的锅被拿去炼钢铁,没有愤怒,只是盲从;儿子被抽血抽死,是愤怒到极致,却无从说理。不懂如何愤怒,也是某种愚昧或者恐惧,战争,土改,大跃进,饥饿,文革,福贵刚好是把所有苦难闯关卡集齐了的人。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那个时代,不可思议的,就是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真实。余华没有明确抨击时代的意味,只是客观叙述。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苦难阈值,身处太平盛世的我们受不了其中任何一种苦难了,何况叠加,这是我们的幸运。

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暇去回顾福贵们经历的那些苦难,每天人们都在面对自己扑面而来的现实问题。疫情下的艰难世事,生存环境的内卷,信息庞杂带来的无所适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历史的螺旋又在新的困境下重复过去的情绪。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苦难阈值。人类的悲喜大多都是相通的,人性自始至终好像没怎么变过。到底怎么活,是一种选择。不矫情,不虚度,不敷衍,每一刻感受生命的呼吸,拒绝向下坠落,生命哪有绝对躺平一说呢,高枕无忧地躺平一定是早就有所依托。

历史之所以滚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还不是无数的人们在最后人生谢幕离场的时候,对命运说“我曾认真活过,我来过了,我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