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文化苦旅》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10-24 09:31:21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文化苦旅》读后感

历史漫漫,苦乐皆存

蓝子淇

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伴随周围的一片寂静,我津津有味地读起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把自己看作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历史有时候不堪回首,但我们有时又不得不回首往事,去寻找文化背后的苦楚。

这本书在陈述历史的背后充满了痛苦,使人有许多共鸣。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黄州突围》,大文豪苏轼屡遭贬谪,但他并没有一直失意,仍然能够乐观地走下去。书中的许多文章里都有这样苦乐皆存的情况,就像文章所说,“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由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小人总能掌握大局,诬陷大师,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读完此书,仿佛我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去体悟一整条河的苦……

人文山水

王一禾

初读本书,只觉得它只是一堆奇怪字眼的堆砌,很难不产生审美疲劳。但细细品味才发现,它呈现出来的,不是奇山异水,而是“人文山水”。

人们看山看水,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迪,这样,山水就不是原来的模样。它融入了人的情感,这种情感由量变产生质变,就有了文化的意义。

我看到都江堰的水滚滚流下,也知道李冰这位大功臣。但若不是余秋雨。我永远不会知道江水还能被李冰指挥,整齐划一地冲向一方,没有一滴水会走错。作者提到的很多地方我都没去过,莫高窟、黄州、宁古塔……但通过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种有山水却以人为主导的世界。

文化最初的模样

徐小月

一开始,我认为这本书实在算不上好看,没有动人的故事,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有的只是作者用华丽的写作方式去展现一个个冰冷的古迹遗址。它们距离我们是如此遥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飘荡不定。但也正是作者跋涉千万里之后留下的文字,描绘了文化最初的模样。

在都江堰,作者震惊于其规模之宏大,技术之先进,更为李冰的人格魅力操守所折服;看着王圆箓的圆寂塔,作者浮想联翩,哀叹于当时人们的愚昧,更悲痛于展现华夏文明的古物轻易流失;到达黄州,作者又感慨于苏东坡深受友情的寥落和精神的孤独之苦,也欣慰于他最终完成了自己的“突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废井冷眼》一文,读到文末才知晓作者通过这口“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的井来表现历史之悠长与文明之脆弱。

人类不堪一击的文明,也许只会成为历史褶皱中的微尘,但又如作者所说,“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这本书描绘历史,展现文化,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还历史以生命,还生命以过程

朱子玥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也许于世无奇,但在书中借山水包含理性的哲思,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推衍到人生,这样的文字给喧嚣以宁静,给急躁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如此,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也才有风韵。

我认为,《文化苦旅》的文字具有如下的特征:

其一,深——自然背景下的人文气息。

虽说是文化之“旅”,却少有游记的轻快笔调,反而有着跨越时间、空间来自千百年前的历史纵深感。如“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压弯,仅仅一支毛笔,就负载起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写尽了文人的遗憾,更是中国文化的苦难,这文字透出无尽的凝重与沉郁,是对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的追寻。

其二,雅——整齐蕴藉的语言句式。

余秋雨在平淡中蕴含无限诗意,在蕴藉中包含无限雅致,语言幽默生动,亦庄亦谐,并非简单的华丽辞藻的堆砌。此外,排比的句式更是增添了一份雅致,“花,仅仅是一枝刚开的花儿,但在这儿是沙漠驼岭,是荒山凉亭,是久旱见雨,是久雨放晴。”排比的使用,让所有景观在作者给下都不是死物,而是被赋予了生命和动感的生灵。

其三,盼——在悲痛中前行的希望。

一个又一个,一代接一代,飘然而逝,历史中固有遗憾,文化固有苦难,留下了废墟,留下了塔寺,留下了牌坊,留写了衣钵;而对文化学者来说,则是留下了个特定方域的远年标帜,一个长江下游民众精神的皈依佐证,一个长久的属于海边的希望,一个不息地祈铸着昌盛的记忆。

苦难过后的文明得以重生,作者透出的是一份崇敬,他深知古代文人的悲哀,更寄希望于因痛而生的企盼。只要历史不阻断,一切都会衰老,可我们依然会更沉着,不必纠结眼前的痛楚,更要阔步朝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