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1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10-24 10:05:42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我一向对阅读长篇小说是患有恐惧症的,因为一旦被吸引就恨不得一下子看完,非常费时间,影响工作和睡眠;而且一旦陷进去了,会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随之欢喜随之忧虑,影响生活和情绪。前几天赵姐送给我一本书,犹豫了半天,还是忍不住,利用一个周末快速读完。

      这本书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很早就听说过,从书名理解,说的应该是东北的故事,少数民族的故事,至于说的什么内容,也没细想过。文学作品就是记录民俗风情的画卷!书里面对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动物、植物的描写,似乎摊开了一副冰天雪地、茫茫林海的水墨画,里面点缀着温顺的驯鹿、暴躁的黑熊、高大的堪达罕(驼鹿)、美丽的野花、各式各样的蘑菇、鄂温克人住的希楞柱,他们与自然融合,顽强地在额尔古纳的右岸这片白山黑土里四处迁徙,生生不息。在这里,他们要面对的寒冷、饥饿、雷电、疾病、瘟疫、战争和死亡,有亲情、爱情和各式各样的生离死别。

      以第一人称自述的这位活了101岁的鄂温克人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讲述着她从清末时期出生、结婚、生子,到八十年代族人逐步搬下山定居,只剩下她和一个孙子执着地留在大山的将近100年里,身边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原型名叫玛丽亚·索,在族人都搬下山定居之后,她不愿意去敬老院,只想坚守在山林中,坚守最后的鄂温克驯鹿文化,面对鄂温克民族驯鹿和狩猎文化的逐渐消亡,老人悲伤的说:“一想到鄂温克人没有猎枪,没有放驯鹿的地方,我就想哭,做梦都在哭!我只想回到驯鹿身边!”老人2022年因年岁已高,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竭而去世,享年101岁。

      看完小说,感慨的不仅是悲伤,也有很多思索。作为享受到现代文明的人,不能为了自我要感受原始社会那种文化,而对他们所处的封闭、困苦的环境而由之任之,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让你去体验那种原始的渔猎生活,你可愿意?所以说,让他们搬下山来定居起来,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是一项很好的政策,虽然一种文化会被灭失,但对于他们部族的生命来说,这是很值得的。至于在那片林子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不愿意出山固守着那份执着,也是完全能够被理解被尊重的。

还有几点感受:

      1.人离不开团体,团队离不开社会,离开团体的个体和离开社会的团队,难以存活。鄂温克人渔猎生活,但是必须组成一个族群,互相协作相互配合;离不开定期前来以物易物的安达,用他们的鹿茸、皮子换取面粉、布匹、火柴、酒等生活用品,如果没有这种交易,他们更加难以存活。

      2.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何等的脆弱。原始社会生存环境恶劣,缺乏医疗保障,小说中的人物,因受冻、雷电、野兽袭击等,大部分都是意外死亡,还有因为遇到了生活中的难题而造成巨大心理问题的,能善终到最后,很少很少。

      3.弱小就会被淘汰,物竞天存,这是颠扑不破的规律。面对新的、先进的东西一种态度是努力学习和快速适应,这样自己的部族才会兴旺、自己的基因才会遗传,就如同日本的明治维新一样;另一种态度是拒绝,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方式自生自灭。最可怕的是既学习新的东西,又怀念旧的东西,在现代文明与古老丛林中来回辗转,反反复复不做决断,最后心理崩溃直至绝望,个人如此,一个团队、一个国家亦如此。“我”的外孙女,天才画家依莲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后投河自尽,这样的结局最让人痛惜。

      4.要真正保护好鄂温克人敬畏的森林,保护我们身边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最根本的是要靠人类的自律,包括人口控制到地球能够承载的程度,不能一味想尽千方百计地增加粮食产量、砍伐森林、开发化石资源,这才是体现书中鄂温克人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和谐相处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