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12-26 09:00:30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作者:张广玲

也许谁的生命里都有一只想要往回的风筝,谁没有令自己痛悔的事,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心灵永远在阳光的照爆下? 但重回那个被时光深埋的地点,重新面对心灵的拷问,也并不都是每个人都有那份勇气,即使“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1]。“为你,千千万万遍”[2]我看到了哈桑的那一片深情,阿米尔后来的行为是赎罪么? 如果不知道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他还是否会愿意为索拉博千千万万遍? 可是,我们又有什么权利指责别人的过去。

《追风筝的人》主要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久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扶择?

少年时的友谊是那么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的。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很多人说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可我却看见他们之间有一道友谊的光芒在闪耀。

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

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和哈桑,还是高高在上雨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统治者”[3],这样的誓言只能是石榴树下的童话,“王子与贫儿”不可能成为兄弟,因为他们命中注定不亚等。包括二十年后,阿米尔重返阿富汗的自我救赎行为,也只不过是在获知自己与哈桑的同父异母兄弟关系之后对身世的无奈认可。这些年少无知的孩子潜意识里已经被灌输了相应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应该与不应该,一个哈扎拉下人理应为主人尽忠,而高贵的普什图少爷不值得为一个卑贱的哈扎拉小人冒任何风险。

“要是你厌烦我怎么办? 要是你妻子不喜欢我怎么办? ”好似是索拉博在替父亲说出他的心声,哈桑为了阿米尔的一个蓝风筝而被凌辱,为了阿米尔的豪宝而和妻子一起被枪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担心阿米尔会厌倦自己,会不喜欢自己。幼小的索拉博已没有其他来人,他害怕走上父亲的路。贯穿全文,阿米尔也有同样的困境,他为了父亲可以失去一切,甚至牺牲哈桑。可是唯一不同的是,阿米尔渴望哈桑为他牺牲但是父亲却不然,所以阿米尔是幸运的,哈桑则只能成为炮灰。

总结

这就很像一些家庭,那些最不受宠的孩子,反而常是最“专顺”的孩子,他们在成年后为了得到父母的欢心会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以至于严重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的幸福。可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值得另一个人做炮灰。因为,奉献者的生命重量会压得接受奉献者喘不过气来,后者会发现,除非他给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报,否则他心中总会有歉疚。或许,亏欠感是我们最不愿意有的一种心理,而如何处理亏欠感便成了左右我们人生道路的一个关键。于是,我们知道了“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