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活着》有感11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9-11 08:14:59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活着》有感

“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我们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有人说:如果你已经体会过命运的无常,就一定要读一读余华的《活着》。

余华曾在序中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主人公徐福贵本是一位富家少爷,家里有一百多亩地,可他却是个败家子,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使父亲气恨而亡,接着他因为母亲生病而进城买药,却不幸被国民党捉去当壮丁,在战场上历经死难好不容易活了下来,回到家时母亲已经因病去世,女儿因高烧成了聋哑人,后来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而亡,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症在女儿去世后不久病死,继而女婿二喜工伤而亡,外孙子苦根吃豆子被噎死,故事的最后只剩下年迈的福贵和一头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行走在田埂地头,沐浴着十里春风,所有的一切如过眼云烟,所有的一切都留在了昨天。

书中不断变换角度,“我“是听故事的人,也是讲故事的福贵。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迈的老者不是痛苦的与这个世界说再见,惶恐着死亡的到来,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练中留下哀愁的容颜,抱怨着不公的昨天,而是心灵在岁月的磨练中洗尽铅华,洁白无暇。游览过万千世界,经历过生命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却是生命的一泓清泉,给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让生命在落叶中安详静美,不问花开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升高三的那个暑假,那个时候说不迷茫不紧张是不可能的,偶然的机会知道了这本书,起初是名字很吸引我“活着“很容易却也很难,这本小说并不长,我用了不到三个小时就读完了,这时只是觉得福贵活着很苦,他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个一个离开了,只有他一个人最后孤独的活着,他是《活着》的灵魂,已经成为一种意志,一种信念,福贵经历过的是我们大多数人不能经受住的,福贵还能用一颗平静的心去看待,我们更没有理由去屈服,这本书了成为我继续努力下去的动力。

时隔一年再读起这本书,看书的过程中我的心境和理解发生了变化,与之前不同了。我是一个不太喜欢重复读一个故事的人,再读这本书是一个学姐的建议,她告诉我《活着》是一本值得重复阅读的小说,再读一遍我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看到不一样的东西,结果也正如她所言,余华先生的文字冷静里透着力度就像一把泛着银光的手术刀,眼见寒冷,入体亦甚。

书中每个人的死亡都让人心疼,而有庆的去世让我无法释怀,善良坚韧的少年一心救人踊跃献血的结果是血尽人亡,相信不止是我,或许每一个读过《活着》的读者,都想要问一句“为什么?“作者余华在书中一共写到七次死亡,可写到有庆去世时,一向下笔锋利的他,伏在桌子上嚎啕大哭,曾一度停笔两个月,几经纠结,最终他一改往日犀利的笔法,为”人间至痛“郑重写下12个字”月光洒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两次阅读,我一直觉得这部小说的高潮就是这里,正如书上那句,”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我们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书中曾说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的意义是活着本身,在书中那段动荡的时间坐标里,那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人生,正应证了这两句话。而现在在阿富汗,叙利亚等身处战争混乱环境的老百姓或许一样适用,因为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种族甚至不同的性别而带来不平等,于他们而言,人只为活着而活着。

福贵的一生一次次遭受苦难,看到曙光,又一次次被推进深渊,一次一次接受命运的安排,他正是一个时代人们的写照,那个年代的人们都好坚强,比起现在,我们真是太幸福了,何其庆幸生在中国,何其庆幸生在今天,父辈们吃过的苦,我们无法感同身受,这一代,我们唯有珍惜与回报。人的一生,生死离别,从来无法控制,活着,太阳明亮,月光皎洁,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