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读后感
初读《儒林外史》时,总认为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太“疯”了。可当读得深了才发现,这里面的疯巅是对一个时代最清醒的剖白。
书中那些被科举制异化的灵魂。范进未中举的时候,岳父胡屠户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街坊邻里也瞧不上他;中举之后,胡屠户立刻换了嘴脸,称他是“天上的文曲星”还有平日躲着他的乡绅也上门送钱送房。这前后的反差,突出了当时迂腐的科举制度。还有匡超人,初时是一个孝顺懂事的少年,为了攀附权贵,竟然
谎称妻子已死,转头娶了巡抚的外甥女,连昔日教他读书的马二先生都懒得再认。科举本是选才的路,到头来却成了 噬人性的网。
但书中不全是这样的“儒林丑态”王冕隐居不仕,对着荷花作画时说“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守住了文人的骨气。杜少卿散尽家财接济穷人,敢当着众人的面拉妻子的手游园,活成了封建礼 教里的“异类”。这样的人就像浑浊水中的清水,让读者在看透荒诞后,还能摸到一点温暖的底气。他们不是没见过功名的诱惑,只是认为“人性”比“做官”更为重要。
合上书之后,我意识到,范进中举后的发疯显得并不奇怪了,他只是被一个“唯功名论”的时代逼迷了心。吴敬梓写这部书,写出了当时的迂腐,当读书人为了做官不顾颜面,当尊严只靠功名来换,人会变成什么样了。而那些守住本心的人,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