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文/徐紫桐)
马克西姆·高尔基这位文坛巨匠,以自身经历为蓝本,用细腻笔触勾勒出俄国社会的缩影,《童年》便是他自传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字里行间满是对苦难的审视与对光明的渴求。
小说中,阿廖沙三岁丧父后,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家。外祖父的染坊里,既有暴戾的打骂与自私的算计,也有外祖母如暖阳般的呵护。外祖母会在昏暗的木屋里讲神奇的童话,会在危难时挺身而出保护家人,她的善良与坚韧,如同漫漫长夜中的微光,照亮了阿廖沙灰暗的童年。在那个充斥着贪婪与冷漠的环境里,阿廖沙目睹了人性的复杂,却从未丢失内心的纯粹,在苦难中悄然成长。
合上书页,我的心绪久久难平,阿廖沙的童年与我此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小我便在家人的悉心呵护中长大,清晨有温热的早餐,夜晚有灯下的陪伴,遇到难题时父母耐心讲解,失落沮丧时亲友温柔安慰。我不必像阿廖沙那样过早直面生活的残酷,不必在争吵与冷漠中小心翼翼求生,反而拥有宽敞明亮的书房、无忧无虑的校园时光,以及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的温暖与关爱。曾经我总觉得这些美好理所当然,甚至会为一点小事抱怨不满,可读完阿廖沙在苦难中仍坚守善良与希望的故事,我才懂得自己所拥有的平凡日常,竟是阿廖沙遥不可及的奢望。
《童年》让我深知,幸福从不是凭空而来。阿廖沙在逆境中向阳而生,外祖母用爱抵御风雨,这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安稳与温暖。生活给予我的馈赠,不仅是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更是懂得感恩与知足的心境。高尔基用文字让我看见苦难中的微光,也让我明白,唯有珍惜眼前的美好,怀揣对生活的热爱,才能不辜负这份幸运。未来的路,我会带着这份感悟,感恩身边的陪伴,勇敢面对可能出现的挑战,用真诚与善良回馈生活给予我的所有温柔。
2
编后简评
这篇读后感紧扣《童年》核心内容,以“苦难与光明”“珍惜与感恩”为脉络,结合自身经历谈感悟,立意深刻、逻辑清晰、情感真挚,是一篇兼具思想性与感染力的优秀读后感佳作。
文章最突出的亮点是解读精准,感悟深刻。小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小说情节的简单复述,而是精准捕捉到《童年》的核心内核——阿廖沙在苦难中的成长、外祖母的善良坚韧所带来的光明。通过分析外祖父家的冷漠自私与外祖母的温暖呵护形成的对比,提炼出“苦难中坚守纯粹与希望”的深层内涵,展现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而非浅尝辄止的阅读体验。
对比鲜明,情感真挚且有共鸣。全文以“阿廖沙的苦难童年”与“自己的幸福生活”为对照,从“温热的早餐”“灯下的陪伴”到“宽敞的书房”“无忧无虑的校园时光”,列举具体生活场景,让对比更具画面感与说服力。小作者坦诚反思自己曾“觉得美好理所当然”“为小事抱怨”,再到读完书后懂得“平凡日常是奢望”的转变,情感真实可触,既体现了阅读带来的思想成长,也极易引发读者的共情与共鸣。
结构完整,逻辑连贯且层层递进。开篇点明《童年》的文学地位与核心基调,中间先解读小说中“苦难与微光”的关键情节,再自然过渡到自身生活的对比与反思,最后升华主题——珍惜当下、怀揣热爱、感恩生活,形成“读文-悟理-省己-立志”的完整逻辑链,脉络清晰,层层深入,让感悟的产生顺理成章,不突兀、不生硬。
语言风格上,流畅凝练,表达精准且富有感染力。用词准确生动,如“文坛巨匠”“漫漫长夜中的微光”“向阳而生”等表述,既展现了良好的词汇积累,又贴合读后感的抒情与议论调性;句式长短结合,读来朗朗上口,议论部分条理清晰,抒情部分真挚自然,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以平实而有力的文字传递出深刻的感悟。
整篇文章以《童年》为媒介,实现了“读他人故事,省自身生活”的阅读价值。小作者不仅读懂了小说中的苦难与微光,更将其转化为珍惜当下、感恩生活的内在动力,展现了优秀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思考能力。这份从阅读中汲取力量、反思自我的态度,正是读后感的核心意义所在,值得称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