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亚细亚的孤儿》读后感7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1-26 10:21:33归属于读后感6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亚细亚的孤儿》读后感

无意间听到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决定把这本书找来看看。台湾文学相对小众,电子版本很少,只能买来实体书拜读,读完之后,感触颇深。

小说以胡太明的前半生为切入点,展现了殖民统治下台湾的方方面面。太明出生在一个士绅家庭,爷爷是传统文人,一直眷恋着中华文化,也曾把幼年的太明送到私塾。可惜在殖民同化统治下,爷爷的坚持显得渺小而寂寞,中国传统的大家族分崩离析,作为族长的爷爷无力回天,抑郁而终。

太明的父亲是一个中医,是在传统文化和殖民文化夹缝中生长的畸形。他知道自己是华夏儿女,不能忘本,可是面对现实,他又动摇,企图获利。他有着很强的业务能力,把父亲卖掉的土地慢慢买了回来,但他又维护着封建糟粕,比如纳妾。

太明的哥哥志刚则是日本奴化教育下数典忘本的代表,他自私,贪婪,毫无底线。做保正,改姓氏,穿和服。像哈巴狗一样向日本人效忠,可惜并没有获得“主子”的认可和善待。

至于太明,则更为典型。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却不得不学习殖民国知识。他同情普通百姓的遭遇,憎恨日本人的压迫和傲慢,却总是默默承受,不敢激烈反抗。他不愿也不敢参加政治斗争,总是在逃避。太明似乎代表了最多数的台湾民众,他们不左也不右,不反抗也不退缩,他的身上有着鲜明的人性,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自己的良心。比如他认为纳妾不好,但是对父亲的妾和庶子却是同情的。他厌恶作恶的日本人,但对于善良的,还是欣然交往。

太明性格的养成,有着多种因素。他受过两种教育,使他无法真正地偏向哪一方,所以他的爱与恨,更多地出于人性。同时他是一个封建地主,即使同情底层百姓,也没办法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因为没有山穷水尽过,所以他的反抗软弱无力。他又是一个知识分子,使他不愿用暴力去反抗,甚至对政治运动也退而远之。太明就像西方小说中的“多余人”,他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和边缘参与者。

作者给了太明一个开放式结局,也许是被现实逼疯,也许是逃到大陆开始战斗。这样的结局,其实是作者的迷茫,也是大多数台湾群众的迷茫。书的名字-亚细亚孤儿就是对台湾的最好诠释。台湾的历史就是回归与分离不停交织的历史。所以台湾人民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他们不知道自己路在何方。他们太弱小,又太重要,于是总成为大国间的棋子,没人真正在乎他们的命运和想法。

今天,这种不安全感还在深深影响着台湾的一切,当我们斥责他们的时候,也应给他们一些理解和同情,毕竟对于所有底层百姓而言,能安居乐业,谁愿意颠沛流离,能在大屋下安心躲雨,谁愿意在风雨中漂泊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