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四个月,终于将《激荡三十年》看完了,对于我来说,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在阅读本书前,我一直对国内的企业发展史感兴趣,但在市面上主流作品都是记录世界级的伟大公司的历程,这些都是成功者视角的传记,而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一将功成万骨枯,我更倾向于认为在历史中堙灭的“失败者”更有阅读的意义,十分幸运,偶然的一天恰巧看到了《大败局》,而随后阅读的《激荡三十年》则进一步拓展了观察维度——它不仅记录企业的生死,更将个体命运与时代脉搏紧密交织。
在我看来《激荡三十年》比《大败局》更值得观看,原因在于我认为国内的很多企业的起伏和当时所处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书中清晰展现政策周期对企业命运的绝对性影响,这种时代齿轮与个人野心的错位张力,正是本书最震撼的叙事内核,本书以编年体叙事的方法进行记录,我认为是十分高明的一种选择。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优秀的人往往拥有相似的品质,我喜欢看历史、也喜欢看投资的故事,我发现优秀的企业家、领导者、投资家首先需要有的品质是自知,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所谓“时势造英雄”,而却极少有英雄能引领时代,认清自己获得成果是源于运气还是实力,作者通过多个案例揭示了商业领袖的认知悖论:他们既是旧体制的突破者,又往往成为新规则的牺牲品。这种宿命循环印证了塔勒布'反脆弱'理论——真正的生存智慧不在于预测变化,而在于构建抵御系统脆性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非常感慨,国内的进步确实很快,但在浮躁的土壤之下,也非常难培育出沉稳、历经起伏的伟大公司,这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在GDP年均增长9.5%的'中国速度'背后(1978-2008),企业平均寿命仅2.9岁的数据反差,暴露出'野蛮生长'模式的深层危机——当制度红利消退时,多少企业能完成从机会驱动到价值驱动的转型?
当然,这本书也有明显的不足。它与《大败局》中的一些企业故事高度重合,而且大多数案例都集中在失败上。由于采用编年体叙事,本书对企业的跟踪难免显得碎片化。例如,对联想、华为等仍然存活的企业,未能像《大败局》那样进行“全景式解剖”。
合上书页,窗外的霓虹灯勾勒着全新的商业天际线。当我们惊叹于“激荡三十年”创造的财富奇迹时,更该思考下一段三十年的商业史将如何书写:那些正在酝酿的制度突破与价值重构,又会以怎样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