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南京传》读后感范文精选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5-21 08:18:36归属于读后感范文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南京传》读后感范文精选

《南京传》读后感

区卫健委  邵益飞

《南京传》由著名作家叶兆言先生所作,共九章四十六篇,约30万字。叶兆言以史为纲,以朝代为线,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到1949年南京解放,历溯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用“东吴的天空”、“六朝人物”、“吴姬压酒劝客尝”、“南唐往事”、“旧事燕子傍谁飞”、“应天府”、“治隆唐宋”、“民国肇生”为章,重述千年古都南京兴衰荣辱的厚重历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帝王将相,也有文人墨客。南京作为都城已经存达1700余年,追溯文明可至6000多年前。千百年来,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南京建功立业、施展才华,为社稷江山、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贡献力量,他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垂范后世!

南京与众不同,六次毁城,六次再生;破败与繁华,落寞与坚强;南京的历史遗存极为丰富,有明故宫、九龙桥、鼓楼、江宁织造府、六朝陵墓、明孝陵、鸡鸣寺、雨花台、王安石故居、中山陵等;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南京有极强的忍耐力,更有惊人的新生力;南京既是一个平和、包容的城市,又是一个博爱、宜居的城市。

读了《南京传》,加深一份了解,增进一份珍惜。

2号作品


在历史长河中感悟南京城

              ——读《南京传》有感

区人社局  张怡梦

一提到南京,每个人都可能会想到“六朝古都”这个称号。秣陵,白下,石头城,建业,建康,金陵,江宁,应天……南京每个名字的变化背后,都体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体味了中华历代的起起落落。

《南京传》,是由南京本地作家叶兆言于南京三汊河口写的南京历史,其中语言蕴含着作者对南京的浓厚情感。初读此作,仿佛有种作者正与我面对面,慢慢地道出南京历史,亲自带领着我从东吴走到中华民国。

作为一名南京本地年轻人,可能最感兴趣最熟悉的还是最后一章“民国肇生”。近代的南京太多灾多难,却也在一次次战火中涅槃重生。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逼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后来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努力下,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是有史以来,首次用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被日军占领,超过30万人被杀,史称南京大屠杀。1949年,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新的历史时期就此开始。

一座金陵城,半部中国史,虽说《南京传》着眼的是南京历史,但细微之处尽显中华兴衰,重温民族脉络。读完此书,再游秦淮河、环玄武湖、爬明城墙、览总统府……可能又是另一番意境与感触。

3号作品


南京——回忆碎片

区城管局  孙茜

高中的历史老师曾在课堂上问我们,历史是什么,当我们面面相觑的时候,他告诉大家: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浅读叶兆言先生的《南京传》,叶先生用宏阔的视野,带我们回顾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也让我们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变迁。书中的文字,让我内心激荡无比,也勾起了我的万千回忆,对我而言,南京城是历史,更是现在。


儿时记忆——馄饨

我的爷爷奶奶是老南京人,而我年幼时跟随父母在异地求学,每年寒暑假,父母都会带上我在奶奶家小憩数日,奶奶家的后巷是一条坑洼的小路,两边挤满了占道的小商贩,有卖炸串的,有卖水果,还有卖冰粉的,给人感觉是脏、乱、差,但孩童时期的我却吃得津津有味。斑驳的记忆里,是奶奶塞给我一个鸡蛋和一块五毛钱,让我拎着小锅去巷子里煮一碗馄饨,馄饨皮薄肉鲜,那香气至今还在我脑海环绕,长大以后,巷子宽了,也空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宽阔街道。卖馄饨的老板仿佛人间蒸发了,从那以后,虽然我也吃过很多柴火馄饨,但再也找不回小时候巷子里的那个味道了。


求学记忆——路

我的整个大学生涯都是在南京度过的,那时候回家只有一辆97路公交,清晰的记得周末的公交车挤满了学生,满到什么程度,只要公交车门一开,总有几个人会掉下去,尴尬地咧嘴一笑,再快速地上车。公交司机扯着嗓子喊着,往里走往里走,一个小时的车程很长,但是大家都乐此不疲,因为那是唯一一条从仙林通往市区的路;现如今再回母校,地铁早就通上了,或者拿起手机很轻松地通过打车软件打上一辆车回家。原来那辆拥挤的97路公交,也变得空空荡荡起来。但我还会偶尔怀念,那辆挤满了学生的97路公交车。


现实比对——环境

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带我去苏州旅游,刚下火车我就惊叹,这路面真干净啊,忍不住深呼吸了几下,瞬间人都精神了。那时候南京的路尘土飞扬,尤其是大桥底下,即使掩面而过,也要吸上几口尘土,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头。这一巨大的反差,给年幼的我,造成了不小的心理落差。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再去苏州城的时候,突然觉得那个幼时在我心中自带主角光环的城市变得平平无奇起来,路面依旧整洁,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这时候才恍然发觉,南京的路,已经干净整洁敞亮了很久。而我,也早已习惯了南京城的璀璨。

南京,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一座青春靓丽的现代化都市。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十朝都会,天下文枢。我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感受它的温度,读懂它的内涵。一句“梧桐美”让多少人对这座城市向往,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又让多少人流连。它陪着我长大,也将陪着我变老。

4号作品


历史可以传承  文化就是历史

           ——读《南京传》有感

区人社局  赵 俊

初读《南京传》,便被他暗色调的外表所吸引,而砖红色的“南京传”三个字显得格外醒目,这本书仿佛就像是从城墙上掉落的砖块一样,注定承载着南京城的往事。

《南京传》这本书以东吴至民国这1720年以来南京城的历史人物为切入点,用一个个故事,串起了南京城的历史,既有历史书的严谨,又有文学书的有趣,让人读起来有种欲罢不能的带入感。

我简单梳理一下书中的朝代,从东吴开始,然后东晋,然后宋,齐,梁,陈,然后隋朝,唐朝,接下来便是乱世,五代十国:梁,唐,晋,汉,周,然后五代十国之后,又被宋朝统一,由南唐到宋朝。宋之后是南宋,然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这么一座伟大的城市,承载中国历史了不起的一个侧面,让我们通过南京这座城市更加清晰地理解了中国的历史。

南京是个霸气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悲情色彩的城市。六朝古都,彰显了南京虎踞龙盘的帝王气质,但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让南京尝尽了战火纷飞的苦涩。南京是一个颇具王朝气运的城市,但这种气运,总是伴随着宏大而短暂。

时间来到现代的南京,作为东南沿海的特大都市,南京有的不仅仅是灯红酒绿的商业气息,更有朝代更迭的历史底蕴。走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目光所及的各种城墙,承载了南京历史的厚重,呼吸到的,都是历史的气息,就连南京人最爱吃的鸭子,仿佛也带着一种莫名的历史传承。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工作生活在这样一个既庄严又活泼的大城市的我,无疑是幸运的,我既可以爬上明城墙,触摸斑驳的砖块回望历史,也可以在新街口琳琅满目的商场中流连忘返,这截然不同的体验放在南京这座城市显得那么自然,仿佛他就该是那样。

现在,疫情如猛虎野兽,席卷了这座古老的城市,让他的发展遭受了不小的冲击,但一个个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南京人,也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韧性。每次南京城都在苦难中浴火重生,我相信这次也不例外,而现在的我也工作在南京城里,成为了城市运转的小小螺丝钉,虽然渺小但必不可少,我愿竭尽所能地守护这座城,浮沉千帆看尽,归来仍是少年。

5号作品


不一样的南京

              ——读《南京传》有感

区市场监管局  戴倩茹

南京有过很多名字,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门、白下、江宁、昪州、上元、蒋州、集庆路、应天府、南京、江宁府、天京……从公元211年孙权建都于此,十二朝称都,六次毁城又重生。南京就是这样一个饱含深重苦难的城市,数番夷平又重建,只要给一点机会就能崛起。从吴人血性到求稳平和,南京随世而安,倔强又不曾丢掉那点懦弱。

《南京传》中,城市在历史演变进程中留下过的每一片鳞爪,都被精心收藏,并加以悉心研究,认真取舍,充分描述。叶兆言向读者详解“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金陵等南京古名称的历史意义;回溯山、水、城、林的周遭变化;记录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等名人在南京留下的传奇故事;赏析描绘南京诗词歌赋的经典作品;甚至分析出南京人老实本分,木讷无趣的性格成因。无论是“历史深处的浓墨重彩”,还是“历史背后的灰头土脸”,都被作者化作顺畅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仿佛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却经得起反复吟读、感叹、体会。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文字功底,是文学家才能赋予《南京传》的精妙语言,恰如妙笔在纸上绘出的一朵花。

全书的框架是以南京建城为起点,随着中国王朝的兴衰递进,描绘着南京城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一直至新中国建国,南京不再作为首都而止。南京史很大一部分就是中国史,能看得出来叶老师在书写时的克制,没有一不小心就脱离南京这个主题继而放大到描写某某王朝的背影,这很难得。南京城从汉末民风彪悍的吴地兴起,经过南朝的浸染演化,渐渐变得温文尔雅又似乎弱不禁风。历史的洪流裹着着这个身不由己的城市,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书中有一段话我印象极深,大意是南京就像所有文人墨客的命题作文,谁都可以来打点一番,而其中的翘楚甚至是和南京不沾边的外地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时却道不清一方水土。难得的是,作者叶兆言却是个地道的南京人。

南京最重要的高光时刻是六朝、南唐、明初和民国,本书也在此着墨最多,国史、人物故事和城市建设情况还能融合,在叙述的次序上也有技巧:先说在南京建立政权等大事,再介绍关键人物的经历,例如李昇、朱元璋,最后补充一些时人对这一都会的观察记录。不过最精彩的故事还是在南京城被攻破的时候,每一次都是血和泪,“何因不享百年祚,酖毒山川是建康”(张之洞诗),每一次都带着人们回顾之前历次的历史转折,充满了文学张力。

历史学家写史,重史实,重考据,虽枯燥乏味却严谨准确。文学家写史,重细节,重故事,虽有趣好看却未必准确。但是,任何结论都不应该是绝对的。阅读严谨准确的历史著作,你未必能摸得到历史的脉络,看得清历史的精髓。而那些被历史学家忽略的历史细节和故事,有时候才凸显出历史的真正意义。恰如现实生活中,精确判断往往不如那些模糊判断准确反映事物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