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作文4篇
《童年》读后感1
袁明哲(故事新编《小茨冈的新生》)
小茨冈背着沉重的十字架,一步一步缓缓向前走,“好重啊,我背不动了”。小茨冈靠着篱笆低声喃喃。小茨冈背上青一块紫一块,胸前被勒出一条印子,小茨冈终于坚持不住了,倒下了,大声叫道:“谁能帮帮我啊,我快被压死了……”一个农民路过,费尽全力救下了小茨冈。小茨冈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外婆心疼地给小茨冈涂药,担心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外公把舅舅骂了一顿,小茨冈也在床上躺了几天。
舅舅来看望小茨冈,米哈伊舅舅坐在床头说:“不好意思小茨冈,我不知道你抬不动,当时我俩就是想省省力气,让你抬,真是不好意思。”“哼,肯定是被你母亲逼来向我道歉的吧?”小茨冈翻了个身,不耐烦地说。“哎呀,你别生气了,给你带了东西,放这了,祝你早日康复。”舅舅把一个盒子放在了床头,转身就走了。
一个星期一眨眼就过了,小茨冈的伤也慢慢好了,伤一好他又成了家里的“开心果”了。又到了派对夜了,全家都开心极了,这场派对比往常更热闹,外婆将烤好的馅饼分给大家;外公与来客聊天,聊的尽兴极了;雅科夫舅舅欢乐的弹琴,每弹完一段就兴奋的叫一声,似乎有说不尽的快乐;小茨冈伴着琴声肆无忌惮的跳舞,树头的蝉卖力地给小茨冈伴奏,连风里都夹杂着欢乐的气息,就这样他们度过了幸福美满的一夜。
《童年》读后感2
黄俊凯
“童年”,宛如一首悠扬的歌谣,总能勾起人们无尽的回忆与遐想,令人回味无穷。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开展了“《童年》整本书阅读”活动。同学们都全情投入,认真读完了《童年》这本书,而我更是受益匪浅。
《童年》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从3岁至10岁的童年生活画卷。作者高尔基以自传的形式,以自身经历为镜,清晰地折射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书中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吝啬、贪婪、专横又残暴的外公,宛如一头凶猛的野兽,经常对外祖母和孩子们施以毒打,还狠心地剥削手下工人;慈祥的外祖母就像温暖的太阳,给予大家无尽的关爱;乐观的“小茨冈”如同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阿廖沙心头黑暗的角落;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好似一座巍峨的高山,坚守着正义;知识分子“好事儿”则如同一盏明灯,给阿廖沙带来力量和支持。
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章,是米哈伊尔舅舅带着一伙人来外祖父家里闹事,还打伤了外祖母的一只手臂。外祖母那受伤的手臂,就像一根尖锐的针,刺痛着我的心。
究竟是什么让米哈伊尔如此疯狂?是外祖父的残暴无理引发了孩子们的叛逆,还是外祖母的过度慈爱滋生了孩子们的任性?我想两者皆有。教育绝非依靠暴力或溺爱就能完成。家长们若真想管好孩子,绝不能像外祖父和外祖母那样极端,而应悉心引导,如此才能让家庭充满温馨与美好。
《童年》读后感3
孙宇轩
《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著作,其系列还有《在人间》、《我的大学》、《我的母亲》等作品。《童年》讲了主人公阿廖沙幼年丧父,随母亲来到外公家生活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记录了当时苏联时代的黑暗、社会的不安和革命人士的崛起、外公拷打式的教育和外婆对孩子们的溺爱。
故事开头阿廖沙的父亲为了照顾得了霍乱的他,不幸染病离世,这将年仅4岁的阿廖沙打到了谷底中。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外婆来了。他好似一束光,把阿廖沙从黑暗中拉了出来。外婆如父亲生前那般细心的照顾他,陪他玩耍、给他讲故事、照顾他的生活,在等待去外公家的那一段路,让阿廖沙感觉到了久违的幸福。但残忍的上天却给他当头一棒, 来到外公家里,阿廖沙感觉自己像一个外人一样,在家里面显得格格不入。两个互不搭理的表哥,永远为了财产而争吵打架的舅舅,残忍严厉的外公,都如万斤巨石般压在了阿廖沙的胸口,让他喘不过气。幸好还有外婆和小茨冈陪在阿廖沙的身旁,总能给予他氧气般的关爱。
后来,因为一场大火,他们搬了一次家。来到新的家里,阿廖沙认识了“好事儿”,他们一起聊关于人心、哲学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好事儿”变成了阿廖沙的第一位人生导师。后来母亲回来了,阿廖沙便开始上学,好景不长,因为米哈伊尔舅舅老是来找外公的麻烦,母亲又嫁给了继父,阿廖沙又过上了之前的日子,又搬了一次家。在新家住了一小段时间,他又到母亲那里去住,发现了继父虚伪好赌的本性。他十分伤心,又回到了外公家,听取了外公的建议,走向了人间……
这本书,写出了时代的黑暗,道出了人心的丑恶和美丽,作者用笔书写出了充满这个世界的爱和污秽。记住马克西姆·高尔基这个名字,记住《童年》这本书,以这本书警惕我们,要努力充实自我,心向阳光,以自己的藐小之力驱散前途阴霾。
《童年》读后感4
荣梓瑶
最近我看了《童年》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阿廖沙的童年故事,阿廖沙幼年丧父,妈妈和外婆带着他去外公家住,发生了一系列故事,直到母亲死亡后,阿廖沙独自一人去谋生。书中有着互相算计的两个舅舅,极度溺爱孩子的外婆,性格暴躁的外公,性格友好的小茨冈……有些人物有着强烈的对比——外婆的溺爱与外公的暴躁,因此培养出了两个性格奇怪的舅舅,连舅舅教育出的表哥家庭观念也很淡漠。
我记忆最深的片段是阿廖沙第一次挨打,因为表哥萨沙的算计,阿廖沙把白布放到染桶的事情被外公知道了,外公先是打了萨沙,在准备打阿廖沙时,外婆抱走了阿廖沙,外婆却被外公推倒在地,因为阿廖沙的反抗,惹怒了外公,外公直接把阿廖沙打晕了,之后外婆和母亲大吵了一架。通过这个片段,我看出了外公和外婆各自的性格的差别和表哥萨沙算极的性格。
以小见大,读完一本书,我深深体会到家庭的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自我塑形、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单方教育,爱和引导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温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