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学生佳作|如何将读后感写得引人深思?本文从《瓦尔登湖》作者梭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9-15 08:31:24归属于读后感怎么写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学生佳作|如何将读后感写得引人深思?本文从《瓦尔登湖》作者梭罗的隐居生活出发,思考了“人应该怎样活着”。

梭罗告诉我们

浙江杭州锦绣中学 邱子墨

“人应该怎样活着?”很多人都在心底问过这个问题。1845年,当梭罗在心底萌生这个问题时,他没有草率回复,而是在短期的思考后,便动身去了瓦尔登湖畔——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验证这个问题:人活着究竟需要什么?

19世纪上半叶,美国正处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过渡时期,社会上物欲横流,人们为了追求财富和物质,拼命工作,又拼命挥霍着从大自然中得来的一切。梭罗对此感到不可理喻:“我不知道碰到多少可怜、不死的灵魂,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无法喘息,在生活的道路上匍匐前行,推动着一座75英尺长、40英尺宽的大谷仓,还有一座从未打扫过的牛圈,上百英亩耕地草场,牧场和小树木。”人们被一种貌似“必然”的命运所支配,过着逆来顺受的生活,将积累的财富储藏起来,却“被飞蛾和铁锈再腐蚀掉,并且招来了盗贼入室行窃”。难道就没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吗?难道人们离开了城市灰败的角落、密集的漏雨棚屋和杂货店就没有办法生活吗?文明使人们的房屋得到改进时,却没有同时改进房屋中的人。这难道要永远继续下去吗?梭罗决定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

梭罗在他的老师爱默生的支持下,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在那里,他自己建造了一座小木屋,一切材料都从大自然中提取。不久,他就彻底地成为了真正的“湖畔居民”。他尽可能地自给自足,用劳动换取收入,将自己的生存开支降到最低。同时他也尽可能地让自己从“劳动”中解脱出来,空出大量时间,或欣赏湖山美景,或沉思,或写作。在梭罗记下的第一份账单上,他详细地列出了造屋的全部费用,共28.125美元,略低于当时剑桥大学单人学生宿舍一年的住宿费。第二份账单为第一季度的全部收支,尚结余8.715元。其余几份账单,皆为头八个月的收支结算——衣食住行支出总数为61.9975美元,收入36.78美元,差额正好是已成为不动产的小木屋。也就是说,他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充分享受了其他农人不敢奢望的闲暇、独立和健康。

与我国古代的那些“避世”隐者不同,梭罗是以一种积极探索的心态“隐居”瓦尔登湖畔的,他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提醒人们还可以“换一种活法”。梭罗的探索无疑是成功的。两年零三个月之后,梭罗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森林,离开了瓦尔登湖畔,带着《瓦尔登湖》的手稿四处演说,以“自然布道者”的身份呼唤世人去接近自然、亲近自然。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看看我们身边,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也达到了极致。人们早已在自己创造的水泥森林里迷失。没有人去问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被潮流的巨轮裹挟,向前涌去,人们只是担心自己有没有跟上,只是害怕落单,却从不思考自己的真正需要。人们已很久没有思考,作为从森林中走来的猿猴,回归自然才是自己的使命。

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少聪明人。梭罗只是想告诉我们,聪明并不总是褒义词。

(指导老师:周 勇)


评委点评

梦天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湘江诗歌》主编,出版有《老子》《周敦颐》《王夫之》《比月色更美》《神秘园》《屋檐三境》《单边楼》等多部作品):

《梭罗告诉我们》从一开始就抛出一个沉重的论题——“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个频繁造访成人世界的疑问出现在一个初中生笔下,让我有点吃惊。小作者借用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多的生活体验,来验证另外一个问题:人活着究竟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从而得出“人应该怎样活着”的结论——回归自然。此文写到后面,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直指要害,尤其是对人性的揭示一针见血。言下之意,当今社会自以为聪明的人何其多也,聪明反被聪明误,这里的聪明并不是什么褒义词。这对那些为了追求所谓体面的生活而不惜付出自由和健康的人而言,无异于当头棒喝。此文针砭时弊,论理充分,层次分明。

孙智正(青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青少年》《南方》《日食》等,拍摄电影作品《杀手》《90分钟》等):

《梭罗告诉我们》是一篇《瓦尔登湖》的读后感,或者说是书评。作者简略地概括了《瓦尔登湖》的大意,就是说明梭罗去寻求、体验“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是一个巨大而永恒的问题,我想从人类产生意识开始,就有人在寻求答案。答案有很多,比如为钱、为名、为权、为爱、为爱好、为解脱、为活着而活着,等等。

梭罗也有自己的答案:亲近自然,简朴地活着。作者的这篇文章让我也再一次思索了“人为什么活着”——我想“回归自然”只是其中一种方式;人是多种多样、参差各异的,每个人都可以去寻求适合自己的活着方式,关键在于我们得不断思考这一问题,不断地寻找答案,这才像活着的样子,才会有活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