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08-22 09:54:1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

      一天的24个小时,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做哪些事情?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平淡的。所以,看到这本书的厚度和题目我很惊讶。换了个名词,它也毕竟只是一天,怎么会有这么丰富的故事可写?每个中国人都对文化古都西安有所耳闻,可换了个时空,它又会如何地引人遐思?所以当打开第一页,我就仿佛已化作一缕轻盈的魂魄,飘掠过长安城星罗棋布的108坊上空,屏住呼吸,去见证一场12个时辰内注定惊心动魄的追逐。

       故事的时针从巳正,也就是上午九点缓缓开始拨动,长安城西市外驼铃声早已难耐地响成一片。坊门缓缓开启,一队戴尖帽穿胡袍的商人,也顺着人群涌入。他们冷冰冰的脸上没有笑容,而他们带来的不是换取财富的货物,而是隐藏起来的獠牙。是的,这是来自北方草原的狼卫,只是今日他们不再满足于游牧,而是要给这天宝三载的上元节,带来一些不一样的礼物。

      当突厥人危险的獠牙正在黑暗中闪烁冷光时,我们的主角,张小敬,此时正在阴湿的死牢中置身于又一次梦魇。只是这次,除了荒漠孤城,只有他一人在尸山血海中守护龙旗。凶恶的敌人比鼙鼓声来得更快,惊醒的他张大着独眼,现实却冰冷而讽刺,烽燧堡已化作囚牢,他曾至死守护的东西不久将用死亡回报他。岂知血淋淋地剥开一颗忠心,比让一个将士埋骨沙场更加残忍绝望?而更讽刺的是,这个死囚犯在此刻迎来一丝生机——这座要毁灭他的城市,又来寻求他的保护。


      这丝生机不仅改变了张小敬的命运轨迹,也凿刻出了这场故事开端的轮廓。接下来的12个时辰,不,也许仅仅要在日暮之前,他要制止所有狼卫的阴谋,让天子在这桂华流瓦的盛世之夜,在勤政务本楼安然无恙地观看拔灯红筹,与群臣酣然宴饮。


      布景已搭好,接下来所有人物一一粉墨登场:李泌的道心在江湖之远和庙堂之高间徘徊,偏与执有时只隔着一念;贺知章的深谋远虑却只为太子安坐东宫,也不仅是东宫;姚汝能跟着张小敬横冲直撞,他还想不通这人究竟有什么能耐;平康坊的歌舞升平缭绕着巨兽般的右相宅,那门前阀阅与脂粉香气格格不入,却比它们更长久;永王还驰骋在马球场上,这里安放着他的孝心和几年前的噩梦;元载紧皱眉头从大理寺走出,随即轻轻微笑起来,他在权谋着什么,也在美梦着什么;龙波在祆祠里嚼着一片薄荷叶,只待计划的机关触动,他将亲手填满这绵延十几年的仇恨;而盛世的主人,唐玄宗和他的太真,还在殿堂之中脉脉相忘,比翼双飞的誓词已默念了百千遍。宫外即将拉开序幕的灾难似乎与他们无关,直到复仇者将刀尖指向腐朽的统治根基,我们才能看到,将盛世的表象剥离后是怎样的千疮百孔,以至于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几年后现出颓势,仿佛一个残破的靶子,任谁都能钉上一箭。


      此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角色,很多是记载在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甚至是一笔带过的小人物。而正是这些在历史夹层蒙尘的名字,被作者用妙笔唤醒,用超然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这盘风波诡谲的棋局上,织就一张权力与欲望交错的网。


      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当然是张小敬。不仅因为他是主角,更因为这个角色塑造得实在富有争议,他本身就是个巨大的矛盾。我们司空见惯各种英雄式的人物,仿佛横空出世般降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不可否认,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也不可免俗地出现了这些桥段。可若仅仅如此,我们对张小敬也只有崇拜;可我读完后的感觉却是心疼。
      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短短十个字足以概括他的盛年,前者是沙场之忠勇,后者是爱民之无私。可也正是这个为了朝廷和百姓出生入死的兵,因蒙冤而死的老战友变成一头发狂的孤狼,最终被他曾效忠的信仰锁进囹圄。我不知道张小敬在狱中等死的时候有没有后悔曾在西域拼死守护象征大唐威严的大纛——也许没有。因为直到结局,我相信他会有愤怒,有不甘,有太多复杂的情绪喷薄而出,唯独没有后悔自己一直以来的选择。就像他经常说的那句话:“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一个誓愿守护长安百姓的人,为了让人们把平凡的日子安安稳稳过下去,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使用什么手段,乃至牺牲自己,都是无怨无悔。

      就像书中两个互相呼应的场景,张小敬和萧规在西域烽燧堡裹旗跌落,以及结局部分两人在长安城城墙上再次裹旗而落。第一次他们尚是生死之交的战友,这个动作喻示拯救;而后一次,两人已站在对立的立场,这个画面意味着结束。萧规因仇恨而扭曲,张小敬却始终如一。也许他并不复杂,如李泌所说,是比谁都单纯的一个人,所以才会坚定地一条道走到黑,哪怕路上荆棘丛生,哪怕路上千夫所指。也正是如此,他的选择,才因沉重而可贵。

      其实,我对张小敬的感受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我和姚汝能一样,认为这狡黠凶恶的死囚犯会借着靖安司都尉的新头衔逃走;这种看不透的猜疑,直到通过姚汝能对张小敬的道歉引起的一段推心置腹的对话,才瞬间融化成温情脉脉的感动。当时姚汝能心中百感交集,他无法理解集结于这个人身上的矛盾,冷酷的凶徒,仁爱的勇者,言出必践的游侠。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长安城在张小敬眼中不等同于君王的威严和百官的权势,它是一幅烟火蒸腾的画卷,坊间巷尾生活着小沙弥、阿罗约、回鹘老人、太常薛乐工、舞娘李十二和瞎眼阿婆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因他们的存在,这画卷才不是黑白无声的;因他们的存在,张小敬才会感觉在长安怪物一般的密网束缚之下,自己也是活着的。这种对人间烟火的眷恋才是支撑他从开始走到结束的动力,无论是与携带猛火雷的狼卫恶斗,还是在灯楼内与蚍蜉周旋,甚至面对本应是同阵营的官员的误解和陷害,他都能在短暂的灰心失望后重振旗鼓,成为别人的光。因为心中这个信念太强大,强大到他可以无视身上的伤,心中的怨,赤手空拳为了百万百姓的命运去与黑暗中的恶龙搏斗。


      有趣的是,浩如烟海的历史中关于张小敬其人的记载只有微妙的一句话,在马嵬坡之变中,“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而对我来说,他已不止是史书中这一个微不足道的名字,而是守护大唐的骑士。关于他的印象太多,他是万年县曾经的五尊阎罗,狠戾的手段令熊火帮这样的黑势力恨之入骨;他也曾是仁义果决的上司,尽管也迫于无奈出卖暗桩,仍选择自断一指负重前行;他是朝廷亏欠良多的老兵,在和战友相依为命据守烽燧堡的边塞岁月中,心中播下和兄弟们一起去看一眼长安的梦;而任职不良帅期间的捕盗经历,让他深谙人性,同时又悲悯人性,这不但是一柄与敌人对抗的利刃,也是悲哀的来源……这样一个人,外在太过刚硬,内心又太过柔软,怎能让人不怜惜?


         故事最后的结局十分耐人寻味。当一切尘埃落定,华宴散场,英雄已蹉跎。张小敬登上乐游原,俯瞰长安城,这一放眼当时世界绝无仅有、壮美恢弘之城。宫廷的党争,人心的善恶,都不曾在它身上留下丝毫痕迹,正如历史的长河曾缓慢冲刷着一个个王朝从新生至衰朽的痕迹。即便是帝王,也无法与这只无形的手抗衡。故事在张小敬九年来第一滴泪中落下帷幕,我们无法揣测他那刻的心情,是震惊?是怨怼?是悲伤?还是深深的无力?天宝三载上元节二十四小时驰魂夺魄的混乱闹剧虽已结束,但或许这只是为十一年后一场更大的动荡埋下伏笔……


      最后,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选择以长安城为地点来构造这个故事。长安在历史中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它虽是十三朝国都,却唯独与李唐王朝这史册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个王朝选择了一个城市,一个城市也成就了一个王朝。除了山川河流带来的众星拱月般的气势,稳定的社会环境、强大的经济军事和外交也奠定了唐朝开放自信、雍容雄健的基调。国祚近三百年的唐朝,在开元天宝年间达到巅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则映射出西域各国乃至远及亚洲之外的众国对唐朝的顶礼膜拜和无限神往。异族与中原的文化交融犹如百川入海,而海也因而更加深宏。


      城中108坊是王权下秩序井然的体现,而坊间的街道曲巷中,有王侯贵族的香车玉辇,亦有商贾平民的辛劳奔波,更有宴饮题诗的文人仕宦,所谓“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长安不仅是实在的物象,更是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和梦中乐土,哪怕跨越千年依旧如此。它是一种盛大的回归,远游的人思念它,失意的人憧憬它;尽管如此,它还是难逃衰亡的厄运。极盛的日光下也有阴影,自安史之乱作为分水岭顺着渔阳鼙鼓震碎了羽衣霓裳舞的飘逸,历史的车轮无情前进,长安城已无力承载凋敝的寒冬,而之后继任的帝王们,依旧无力改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稻米流脂的富足盛世在藩镇割据和宦党专权中终成往昔。


      长安城在历史中幻灭,却在记忆中得以永存。作者在后记中详细解释了选择长安作为故事发生地点的原因,想必也是曾被这座永恒之城所折服。同时将故事时间点楔入天宝三载这看似平淡的一年,则有更深的用意。

      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并不只是感受了一个酣畅淋漓的故事,更多的是使我从现代世界中伸出一只穿越时光的手,去贴近几千年前的唐朝,了解和瞻仰它,并通过作者在众多真实历史人物身上以绝妙想象构造出的生动塑造,更有冲动去爱上历史。我想,这就是文学艺术的魅力,千年前诗人们用浪漫情怀和千钧之笔将长安献给全世界,而现在读过这本书,彼时的长安仿佛又拨开岁月厚重的帘幕回到了我面前。与这样一个故事邂逅,与这样一个长安城邂逅,让热血褪却严冬的寒冷,也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