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郑天华散文集《乡村吆喝声》感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1-13 08:50:4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留住乡村的根繁叶茂
——读郑天华散文集《乡村吆喝声》感悟

文/孙登勇
 

那一声长长的,带着乡野泥土芬芳,蜿蜒悠长的吆喝声,勾起了多少人的童年记忆,吊起了多少人的乡愁胃口,惊醒了多少沉睡的乡村梦,让日渐枯萎的村落,展示出新的勃勃生机。

只要有梦想,会挖掘,善发现,精耕耘,广袤的乡村,永远都充满朝气和活力,都是经济发展的掘金地。这是我阅读该书最大的心灵感悟,

勾魂的吆喝声,再攀登上乡村振兴的大舞台,绚丽的身影,不就是一副风光迤逦的风景图吗?

最近,这本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乡村吆喝声》的散文集,在读者中引起不小的共鸣,书的作者为乡村生,乡村长,民办教师起步,执教过中学语文教学,改行从事行政工作后,官阶乡镇党委副书记,直接服务农村、农业、农民30多年,现在退休赋闲在家,几乎和农村农民休戚与共,拉拉扯扯交道了多半辈子时光,被誉为鲁西“赵树理”的聊城市茌平区籍乡土作家郑天华先生。

这本共分10个部分,收集近年来被各种报刊采用的佳作文章115篇,貌似土胳膊土腿,土骨头土肉,土嘴巴土脸膛,土衣服土盖头,庄户话农村言,土色土香土滋味,土的只掉土坷垃渣的“土”作品,一经问世,为什么如此的吸引读者眼球,童叟老幼,城乡僻壤,细嚼慢咽过后,众口一词的给予褒奖?称其为没有任何修饰雕琢痕迹的,最生动形象浪漫语言的典范。如:大鼻子、二瘸腿、三疤瘌、四聋子、五小辫、六白眼、七哑巴、八豁子、九麻脸、十歪脖……,狗妮、迷糊、二窝窝、三齐溜等,这些生动形象的兄弟爷们名字,如果没有长期农村生活的积累,没有驾驭文字的高超技巧,怎能够把它们串接成一篇又一篇,土而不俗,谐不伤雅的文字作品。《骂街》堪称农村生活的半部经典,一篇《骂街》活灵活现。,抑扬顿挫,承上启下,婉转起伏的将农村妇女有气无处发,有怒难处泄,既想找回失物又不想轻易伤了邻里和气的左右为难,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色彩浓郁”。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多年璀璨文明,以农耕传承为基调,在激情大地上,播撒思想火花的古老民族,褐色的骨髓里早已沉积满“土”的激情热烈,即便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高度工业文明的发展时期,农民城镇化成为时代奏响的美妙乐章,韵味摇曳的古老村落,在膨胀发展的视野里,在疾驰如飞的脚步里,粗壮的轮廓日渐模糊起来,但是,高楼林立的水泥遮挡,缺少填充的目光焦渴,被安全门防盗窗紧紧束缚的脚步,一时半会,怎会填充满还空落落的心房,还没完全习惯城市音符,就已经开始远离土地思绪的人们,怎能不向往田野风光的绿浪翻腾,拽一拽,街头巷尾,肆意笑骂过后,早晨阴,中午亲,傍晚“晴”的帮纫针的邻里相守。

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盛夏酷暑,男女老幼,袒胸露背,漫步街头,旁若无人,毫无顾忌的任你坦荡如洗的目光,无拘无束,亲吻每一块体肤,扫描每一瓣腱肌,那些裸露着的黝黑,那些慢慢咀嚼的手足相依邻里亲情,那些已经深深缠绕了几代人的心头烙印,那能说割舍就立刻快刀割舍。

但是,在时代的高速列车上,轰轰隆隆的机械化无人驾驶耕种播撒,让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披星伴月的庄稼人,整天闲的手脚揉搓无处安放,却是谁也无法辩驳的客观事实……。

这部散文集,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顾盼期蒂中落生的,给那些脚板开始由粗糙干裂变得润滑细嫩的庄稼人,和已经游走在城市里的昔日农民兄弟,盛上了一份安放心灵的精神盛宴,瘪縮的胃口,干裂的唇齿,如沐雨露,岂能不即刻迸发。

质朴醇厚,字字句句,都沾满泥土芬芳,盛满农村语言色彩,是该书最大的特点,也是吸引每一位读者,一口气接着一口气,爱不释手继续读下去,再继续读下去的神诀妙招,更是郑天华作品最大的语言风格。改革开放初期,他发表在《群众艺术》杂志上,并一举获得优秀作品一等奖的小说处女作《二慢憨成亲记》,不仅从深层次,多角度,很好的攫取讴歌了时代巨变的乡村,更是他语言风格的毕露奠基,从而使他成为文学殿堂里,一棵长满泥土气息的瑰丽花朵,悠悠的芳香绵延不绝,直至今日,更加缭绕醇香,沁人心脾。

《拔草时节》、《乡村吆喝声》、《骂街》、《缭绕的炊烟》、《串门》是回望原野的点睛之作,浓郁的乡间气息,就在这些字字句句间慢慢弥散。《乡亲们的名字》、《古董二爷》、《三坏肚子》、《聋子四叔》、《抻炕五嫂》、《骨眼六子》、《七赖毛》、《能人“见九”》一笔一划,仔仔细细,雕刻描摹出了兄弟爷们的眼睛嘴巴,眉毛胡须,诙谐幽默中,牢牢铭记住一个个乡村细节。

长满乡风土韵的日月如歌,是千百年来华夏子孙的根脉相袭,这种日积月累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了中华大家庭的滋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苗禾生长一片地,一方的流水潺潺映衬出一方的花好月圆。俗语乡音浇灌欢乐时光,根键苗旺的二十四节气,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更是郑天华作品不断拔节生长的肥田沃土,如果没有丰厚的生活积淀,没有细若发丝的缜密思考,这些早已经熟透了的节令小笺,怎么还会铺展成繁花茂盛的文字图卷,唱响久久不衰的《乡村吆喝声》,给逐渐远逝的乡村记忆,留住一片根繁叶茂的碧色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