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7-27 08:46:1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读后感

明天,确切地说是今天,我就要离开这个给予我自由的城市了。我拿起这本4月就收到却只看了开头的书,决定用最后一天看完并写完读后感——因为我主观地判断这本书我无法带回去。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

What My Mother and I Don't Talk About

那时,安静听起来就像鸡蛋碰碎在陶瓷碗边;安静听起来就像橘子皮被剥离果肉;安静听起来就像教堂里一声闷声的咳嗽。
非常有画面感的描写,只有安静的时候才会注意到平时听不到的声音。

读完第一篇,我感受到的是很大的失望和空洞。作者想要和母亲交流,可是母亲一贯的态度让作者难以开口而选择了沉默。作者向母亲倾诉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没有得到期望的回应;自己过敏却被母亲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在每一个需要母亲的时候,母亲都“没在”。顺带我很喜欢文章的这最后一句话。
“我爱你,越过了太阳,月亮和星星”。我还很小的时候,她总是这么对我说。但我只想要她爱我,此时,此地,在地球上。

母亲的看门人
My Mother's (Gate) Keeper
这是一个既让我感到无奈又让我萌生出希望的故事。

作者的家庭配置我无比熟悉,一个独断专行、从不退让、固执,“一家之主”的父亲,和一个做错了事只会笑着回应,看上去像是很好懂的少女,却又摸不清她心底颜色的母亲。也许这套配之下,纵使那第三个人——孩子觉得这不合理那不合理,两位当事人可能觉得这根本不是事儿,孩子所提出的那些不合理,反而是在搅局,破坏此刻的“和谐”吧。

地母节
Thesmophoria
恐惧的长矛刺穿了时代的迷雾,一瞬间,我的胃里翻江倒海。
我对她的渴望仿佛自我的瓦解,或是自我的升华——集中于令人战栗的孤独的痴迷。
这句打算再多思考思考。
如同任何一段记忆,它也会改变,有时是出于人的意志,有时是出于某种必要性,有时则是因为遗忘,甚至是出于审美目的。
这个故事也在结尾和解了。

原来被那样爱着也会受伤,原来那种亲密的关系和我想象的并不一样,原来分离和我想象的如此不同。

而不只是一句干巴巴没有感情的“我想你了”。


仙乐都
Xanadu
刚看完的时候觉得有点联系不起来。

之前的故事里,主要角色就是自己以及自己的母亲。而这篇故事出场的却大多是男性角色,母亲好像只是一块背景板。即便如此,作者也想向她袒露自己的想法。

我对“因为父亲的车祸而自责”的片段很有感触。

以及,有时候事实是什么或许不那么重要,只是看我们选择相信什么。


米内塔巷16号
16 Minetta Lane
青春...遗憾...母亲也曾是少女。平行世界里也许存在着另一种可能性。

很有画面感的是,母亲走了,粉色的楼也没有了的前后呼应。


十五
Fifteen
一开始我以为这篇故事是两代人以母亲的身份对话,感觉会是一个很有趣的视角。

后来才发现是母亲有一个如此受伤的过去。


没有不能说的秘密
Nothing Left Unsaid
故事是我们最伟大的财富。一个人愿意与另一个人分享故事,是对彼此亲近度的测试,是恩赐。
测试我很同意,恩赐还得想想。

故事是一场对遗忘的抗争,对失去的抗争,甚至对死亡的抗争。每当长眠之人有故事被讲起,他都迎来了一次重生。每当过去的声音响起,我们便同时活着多种人生。
好!这就是对故事的告白!

这是一篇用故事连接而成的故事。母亲、外祖母的故事很有趣;童年就能因为故事知道世界满是惊奇并非温室也是非常有趣的体验。我也喜欢故事!


妈妈的同一个故事
The Same Story About My Mom
我们总是在挑选故事、改编故事,把故事讲给别人听,用来证明自己或是故事中的某人所拥有的品质。
曾经有个心理医生对我说,我只是生错了家庭。“只是”这个词是她用的,不是我。每当人们问起我的父母,我偶尔会说,我们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其实这句话听起来比我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更加主观,更有批判性。我只是感觉到,我们是完全不同、彼此独立的人。只是在一生中,我们都有意无意地伤害彼此,也笨拙而谨慎地爱着彼此。随着我年纪的增长,做母亲的时间变长,这种感觉与我十四岁时的感受一样新鲜而弥久。
我第一次意识到“不同的价值观”这个表述更有批判性。这里似乎隐含着一种,不自觉地优越感。我觉得讨论到这个问题,那么问起父母的人很可能与自己价值观相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说另一个不在场的人价值观不同,似乎有一种排斥在外的意思,并且自己这方更优秀。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

曾经不体面的母女关系,曾经觉得自己做可以“更好”,在作者成为母亲后,发现这很难。我不禁在想,作者真的和她母亲是价值观不同的人吗,真的话,为什么她最后会觉得自己和母亲真像呢?


这太美国了
While These Things/ Feel American to Me
其实,我对种族问题没有很深的了解。

这本书的前几个故事也有带到过,但在这篇里占据了更大的比重。

这才让我意识到这真的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就好像我从未经历过某个灾难,却突然很神奇地共情了的感觉。


母·语
Mother Tongue
越读到后面越觉得真实,很想安利这篇。

害怕成为母亲那样的人,从未后悔疏远,但两个人都一直等待着对方的道歉。


你听得到吗?
Are You Listening?
没学好语言的聋人母亲,却比“正常”的我们更会语言。太神奇了,我不禁思考是不是我们太依赖语言而忽视了其他不起眼却丰富的信息。


哥哥,可以分给我点零钱吗?
Brother, Can You Spare Some Change?
我担心如果我告诉她我不愿意相信她挑的礼物,可能会伤害她。同时我也担心礼物会有附加条件。更重要的是,我感到这仿佛是种背叛,背叛了她曾经教会我去相信和遵守的信条。内心深处,我也深恐自己倘若说出实情,她就会停止对我的付出。
这段对有条件的爱的描述太细腻了!

婚姻会改变母亲,也会改变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人总是会变啊。


她的身体|我的身体
Her Body | My Body
所谓的糟糕的包办婚姻只是一层面纱,遮掩的是更深层的东西,令人看不清楚。
我在想,书中屡屡提到的种族问题,会不会也是掩盖了什么?

这篇故事很长,我被种草了这本书:《理解边缘型母亲:帮助她的孩子跨越紧张、难测、无常的关系》,克里斯蒂娜·安·劳森著。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All About My Mother
我认为,写作中最难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主导性的情绪完全剔除,转而运用另一种情绪和理解。当你写到他人的苦难,尤其是亲近之人的苦难时,你必须献祭自己,让自己沉浸其中。你不能就这么等着他们自己讲完一段话,然后快速地说你同意他们的观点,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或是小聪明。这很奇怪,真的,想要抓住曾经伤害你的东西,这种感觉很奇怪。你必须相信它不会再伤害你,才能让它占据你的内心。
这篇里作者关于现实和真相的那一部分很有意思,但是我觉得有一点绕,这让我很想去读英文原版,我怀疑是翻译的问题。


我在山上看见了恐惧
I Met Fear on the Hill
小说的扉页引文来自“正直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歌:

一片树林分出两路,而我——

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一条。

我一直认为,这句诗最动人的部分正是那条破折号形成的断句——“而我——我”,仿佛说话的人正在努力向自己证明,这条路就是正确的那条。但他的嗓音里微微的断点暴露了自己的怀疑。
有时候我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我说那些话立那些flag也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勇气。
每当我们谈起每个故事的两面性,我们总是以为会出现矛盾的叙述。可事实上更多的时候,分歧根本在于这个故事的内容本身。在我母亲视角,和平队是那个夏日的主题,是第一个跳进她脑海的内容。可在彼得的视角里,这件事甚至没有在小说里出现过。这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他的婚姻死于另一座山上。
矛盾的叙述常用于剧本杀推理。内容本身这个很真实,我们的记忆似乎很擅长突出些这个,忽略些那个,于是就算是相同时间段,不同的人所认知的最重要的事也会不同。
母亲说彼得未曾满足自己对他的期待,听到这里我内心升出奇特的感觉来,因为这让我想起这些年来我对自己爱人的期待。与其说这是自我意识的延伸,不如说这只是一种对仰慕感的渴望——从中获得鼓舞,仿佛自己也同时变得更好了。但同样地,这也会给人带来冷峻的距离感。听母亲说起她的这个看法,我感到自己并不是孤单一人。
这段自我剖析,绝了!

展现了一个一直以来都很坚定的母亲,啊越写越短其实是我累了...


竟然写了快3小时,我正听见窗外的鸟叫。明明就要离开,我却还没收拾行李。其实我早想读这本书,但之前很难进入到用心体验这些细腻情感的状态。当然,到了后面我也渐渐失去了感受力,都写不出来了。有机会我想再读一次,可我想大概不会有这个机会了吧。就好像书的标题一样,我逃避着这个标题,逃避着未曾谈起的事,等待着矛盾激发到不得不说的那一时刻的到来——又或者是道歉和和解......我不知道。大概是脑子已经不清不楚了,这段文字已经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