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谏逐客书》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10-01 08:08:0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谏逐客书》读后感

公元前238年,也就是秦王政九年,22岁的秦王嬴政正式临朝亲政。在过去的几年,秦国政权由太后赵姬和相国吕不韦控制。赵姬空有恋爱脑,对政治时局并不敏感,宠信嫪毐并与其生下两名幼子。嫪毐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在秦国呼风唤雨,欲以自己与太后赵姬所生的幼子将秦王取而代之。时年,长信侯嫪毐叛乱,被秦王镇压,诛其三族。

嫪毐案发牵连吕不韦,公元前237年,吕不韦遭罢相。恰逢此时,在秦国负责水利工程的郑国亦被告发为间谍,来秦修渠是为耗费秦国人力财力,达到削弱秦国经济实力,延缓秦兵东征灭韩,破坏秦一统六国大计。秦王震怒,欲杀郑国。那些由于其他六国有才学者来秦受到重用,而自身权势被削弱的秦宗室大臣借机向秦王提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闲于秦尔,请一切逐客。”在排外情绪高涨的关口,秦王政决定将所有客卿一律驱逐出境。

李斯遂向秦王上《谏逐客书》,劝谏秦王勿以一时冲动而毁秦数代基业,当以统一天下为目标,以六国贤才为己之才,以六国之民为己之民,方能“跨海内,制诸侯”。秦王政纳李斯谏,废除了驱逐客卿的命令。郑国也就修渠一事对秦王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认真思考后,认为郑国是不可多得的水利专家,且水利一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继续重用郑国修渠。《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谏逐客书》全文洋洋洒洒八百余字,事理清晰,铺陈有序,避轻就重,一针见血。为秦国计而披肝沥胆的谋臣形象跃然纸上。通篇详读下来,读的不是文采,不是论理,读的是唯才是举的大国之策,读的是胸怀天下的霸业雄心,读的是秦国崛起的历史必然,读的是神州一统的终极归宿。

秦国本是边陲小国,与其他六国相比,实力悬殊差之甚远。历史有时候就像上帝手中随意抛洒的糖果,接到这些糖果的往往不是身姿矫健或离他最近的,反而是蹲在远处不知怎么就被砸中的幸运儿。如果晋国没有被韩赵魏分掉,它应该是最有实力问鼎天下的;如果赵武灵王没有因决策失误,枉自丢了性命,秦国的崛起或许还要晚很多年;如果没有吕不韦的奇货可居之思和经天纬地之才,就没有雄韬大略的秦王政即位,秦国一统天下的铁蹄或许只能在梦中徘徊。

然而,秦国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几代明君,强秦目标清晰,虽遭数度劫难,毫不动摇,唯才是举,君臣合璧,雄图天下,共谱华章。

秦穆公重用虞国百里奚,宋国蹇叔,晋国邳豹、公孙支等人,开启秦国客卿制度之河,励精图治,从而达到“并国二十,开地千里”,整个广阔的西部地区为秦国独控。秦孝公重用卫国商鞅变法,富国强兵,收复失地,一跃而成强国之首。秦惠文王重用魏国张仪,采纳其连横破纵之术,多次逆转危势,击溃六国灭秦之兵。秦昭襄王重用魏国范睢,远交近攻,灭义渠、灭东周,长平之战大败强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秦庄襄王得到卫国吕不韦帮助,对吕不韦说:“得分秦国与君共之”。公子落难时仍大气豪迈,问鼎王座后践一诺千金,将秦国推上强盛的顶锋。梦想一代一代延续,目标一代一代接近。终在秦王政39岁那年,完成祖辈宏愿,秦得以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此文带来两个震撼。一是秦王嬴政不被情绪左右,不为好恶取舍,以国家利益为抉择标准的胸怀。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如果您之前的四位国君拒绝客卿不肯接纳任用他们,国家就没有走向富裕的实力,秦国就不会获得强盛的美名了。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得贤才者得天下。秦王听进去了。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不问可用不可用,也不论是非曲直,只要不是秦国人一律赶走,只要是客卿一律驱逐,您这样做只能说明您重视的是声色珠宝,而轻视的却是人民。用人是用其所长,就像美好的物件,总有让人欣赏的一面。当天下一统,不论哪国人都将是秦的子民,若胸怀宽广,海纳百川,则天下尽在囊中。秦王听进去了。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泰山不舍弃微小的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巍峨;河海不拒绝涓涓细流,所能汇集成它的宽广深远;而一位王者,不分别对待所有的老百姓,才能显示他的仁德高尚。地不分东南西北,人不分内外客主,一年四季都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三皇五帝无敌于天下的原因。何谓胸怀?何谓天下?这是最好的答案。秦王也听进去了。

要知道,在历史上,秦王政是以残暴无情、强硬专制的形象而存在的,横征暴敛,法度苛刻是那个时代的标签。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可以令出即行,唯我独尊。然而,当国家利益和个人情绪发生冲突的时候,他能够立即调整自己,作出对国家有利的选择。

秦王因李斯的《谏逐客书》而收回逐客令,看似政令反复的小事情,却是秦王对自己错误决定的反思和修正。君王首先也是人,有人的喜怒哀乐,有人的意欲难平,有人的优缺并存,因此也避免不了会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意孤行,不懂得反思和修正。因为只有懂得反思和修正的君王,才有可能缔造政治的文明,而一个国家生存的强度,首先取决于政治文明的程度。

另一个震撼是李斯的不卑不亢,敢于直言。事逢嫪毐谋反、太后被逐、吕不韦罢相、郑国间谍案发,母慈子孝成了笑话,护国仲父成了政敌,友邻睦邦全是谎言,秦王最信赖最仰仗的温情世界一举坍塌,愤懑、屈辱交织的怒火正盛。他一客卿,怎敢?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篇直抒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豪不留情批评君王错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欲以满腹才华在乱世之中开天辟地的士子;一个与人谋,忠人之事,不顾自身安危冒险进言的客卿。反映了一个怎样的时代啊!如果以我们今天的眼光去看,秦灭六国确实有许多惨绝人寰之处。如长平之战坑杀赵军俘虏40余万;公开镇压六国贵族复辟活动,推行铁血整肃政策,一次坑杀数百上千儒生。但从当时秦统一六国的政策理念来看,它是将六国看做“暴政”,将统一中国的战争归结为“灭六暴强”,认为只有推行统一“圣治仁义”之制度,才能使天下太平。与此有同样认识的各国士子加入到秦国的政治舞台,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不计母国存亡,不求个人得失,以星星之火点燃帝国政权将一统天下的信仰,推动统一文明的历史进步,维护统一文明的历史合理性。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篇扭转乾坤的谏书。在秦王正式接掌秦国政权,内忧外患之际,稍行不慎,便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功亏一篑。这篇谏书直刺秦王于愤怒昏聩之时,挽救秦国于危崖绝壁之际。一个心中只有小我的人,是绝不可能提出这样的谏言。是时代造就了李斯,也是李斯成就了秦王政的时代。

历史车轮滚滚而过,有人连呻吟也来不及发出就无辜牺牲,有人在轰轰烈烈中成就万世伟业。历史的价值在于它走向文明的时候,往往不以个体命运去衡量,这也是历史悲剧的核心。

鉴往知来,太阳的辉煌和月亮的沉默都是宇宙的组成部分。摈弃偏见,清空陈腐,才能虚怀若谷,包容万象。唐开放包容,接纳万象,不吝输出,才有大唐盛世,天下归心;清闭关锁国,因循守旧,逆流而行,造就一段苦难屈辱的民族史。纵观今日之天下,已数倍于两千多年前的天下,而故事,似乎还是两千多年前的故事,不过扩大了一些地域,换了一种演绎的形式。千百年后,或许也就是一段云淡风轻的历史罢。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