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洞见》读后感-佛与进化心理学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10-04 07:57:2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洞见》读后感-佛与进化心理学

知识是什么?

如果按“分科”简单的进行划分,迄今为止人类知识包括:科学、宗教和哲学,如果对这三大“分科”做进一步划分,我觉得宗教和哲学由于其共同的目的“解答终极关怀”应被分为一类;科学的目的则要“小家子气”很多,如解释现象,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高效率等,科学的优势在于它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可以被我们人类这“幼稚”的大脑理解。本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是,作者利用了达尔文进化心理学,“拿来主义”了佛教的许多观点,尝试去解决一些我们一些普通人正在面对的偏“哲学”的问题。

作者从佛学角度切入,阐释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正是一种有趣且聪明的理论印证方式。作者通过古老的宗教哲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相互印证,反而会更有力地将作者本人的作品理念(无论是来自进化学的还是来自佛学的)树立起来,同时,佛学与科学交织的内容也大大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毕竟在多数人的常识中,多以为宗教学问与科学理论是水火不容的死对头。能做出这样的设定,源于对于对科学和佛学的深入理解,这也是作者罗伯特•赖特厉害之处。

下面讲讲书中的基本逻辑:

作者认为,人类的基本行为逻辑是在自然选择的“设计”之下去做某些事情,以帮助我们的祖先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比如,吃饭、做爱、赢得他人尊重和超越对手等。作者给“设计”一词加了引号,原因是自然选择并非有意识、有智慧的设计师,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但是,如果真有那个“设计师”,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从“他”的立场来思考:如果由你来设计善于传播基因的生物体,使生物体去追寻这些目标,延续这项事业,你会怎么做?换言之,假定进食、做爱、令同伴钦佩、战胜对手等行为能够帮助我们的祖先传播基因,那么你会怎样设计大脑,使他们能够追求这些目标?作者认为,合理的做法是在设计中至少遵循下述三个基本原则:

1. 实现这些目标应该能够带来快感。因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都愿意追求能带来快感的事情。

2.快感不应该长时间持续。毕竟,如果快感不消退,我们就再也不用去继续追寻了。比如,如果吃一吨龙虾就不再想了,那我们天天吃大萝卜也不是什么问题,那人类如何获得更高级的蛋白质呢?同样道理的还有性爱,交配一次,余生都将沐浴在欢愉的回味中(这太夸张了,哈哈),那你们根本不可能大量生娃,基因也很难更好地传递下去。

3.最重要地,人类大脑应该更多地关注上述第1点(快感会伴随着目标的实现到来),而不是上述第2点(快感会迅速消退)。毕竟,如果你更关注第1点,就会由衷地追求食物、性爱和社会地位等;然而,如果你更关注第2点,就会产生矛盾心理,你或许会问,既然快乐在得到之后不久就会消退,它害得你不断渴求更多,那么为什么还要如此积极地追求快感呢?找到答案之前,你就会感到厌倦,甚至厌倦人生,四大皆空,坠入空门,这可不是物种生存希望看到的,所以,关注到第2点的人类永远是少数(当然,这也是成佛成圣的一个很重要的法门)。

将这三种设计原则结合起来,就能相对合理地理解佛陀诊断下的人类窘境。正如佛说,快乐易逝,这将使我们陷入周而复始的不满足。原因正是自然选择的烦人“设计”:使快感易于消退从而带来不满足,驱使我们追求更多快感。毕竟,自然选择并不“想要”我们快乐,它只是“想要”我们多产——从它的角度来看的多产,很狭隘的多产(人类作为动物般的存续下去就好,他可没那耐心和精力考虑人类灵魂痛不痛苦)。使我们多产的方法就是使得对快感的预期非常强烈,但是快感的持续时间又不长。

综上,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个很“悲剧”的结论:人类的基本行为来自大脑,但遗憾的是大脑是个骗子+傀儡!它背后的主谋是“自然选择”,他们联合起来,为了唯一的目标——人类这个物种能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而已,仅此而已。

越说越悲观了?好吧,无论如何,谈论生命的意义怎样都不会让人太舒服。幸好,作者选择了“既来之则安之”的观点,没让读者觉得活得没啥意思,死了算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我们既然生而为人,那就让我们好好的活过这一生吧。于是,本书进入了比较“务实”的部分了,即不去讨论生命的意义了,开始讨论如果从利用进化心理学的帮助普通人过好这一生(对嘛,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还不如给点具体的办法,让我们求不得、减肥失败的时候别那么痛苦)。

此时,你就会发现,佛教说的贪嗔痴是有道理。我一直认为佛教是比较高级的宗教,起码它尝试去“讲理”,不像另外那几大宗教,它们只是利用人类畏惧死亡的特点描绘一个幻象世界,所谓“画饼”。佛教的贪是指:什么好的都想要(你又想八块腹肌、白瘦美,又想胡吃海塞过一生;又不想上班,又想钞票大大地,对,说的就是你!),嗔是指:什么坏事都想躲,而由于贪和嗔,对世界有了不切实际的认识,最后产生了痴。

回过头来说上文中的三大原则。既然我们人类都有这样的缺陷,那这缺陷的根源从哪里来(这才符合形式逻辑原则,即发现问题根源,从而解决问题;注意,不要妄图从形式逻辑上继续思考了,那是哲学家的事,再多你会疯掉)。是的,这根源就是从“造物”对人类设计的三大原则来解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正是有了这三大“骗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得以繁荣富裕,可代价就是物质发展的越快,这力量用得越透支,人类的精神也越痛苦。这也印证了人类现在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富有,但是精神越来越痛苦(这点不信你去问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他们会证明我所言非虚)。

从进化角度讲,贪爱是合理的。这是自然选择嵌入我们的动物思维。使得不能对任何事物保持长久的满足感,进而驱动人们不断的追求欲望。但遗憾的是,它也成了人类痛苦的源泉。成佛太难了,或许对于我们普通人,活得明白点就很不错了。于是,请来读读这本书,它清楚的告诉了我们人类的局限和具体的解决办法,我剧透一下,那就是“冥想”(具体操作的方法有点繁杂,对于这种“形而下”的东西我总没耐心写)。我们或许无法根本摆脱,也无力和自然选择一战,其实自然选择是偏爱我们的,我们又该去恼谁呢?

最后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造物面前,做点微微的调节,让自己好过点。当我们面对佛说的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时,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别太难为自己了,这是人类本性”或许会好一点,因为人类在了解到一种痛苦的根源时、了解到地球上几十亿人都有类似的痛苦时,起码不会太孤单太茫然、心里也会好过点。

最后的如果:如果你有悟性和大勇气,敢能指着自然选择的鼻子骂,你丫别得意,我虽必败,但誓死不降!你能主动做点什么,惜福、勿贪、少执念、少妄想、偶尔学着冥想下,不在学佛与否,事事修行,时时磨炼,那就善莫大焉,阿弥陀佛!

毕竟,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觉,睁开眼第一句便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