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10-10 08:19:2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由于我的读后感由太多很小的感受组成,在这里只能进行一点浅显的思考,我读书过程中随之生发的感想估计都有几万字。另外请对后文我所说的“不坚定马克思主义者”提前确定印象,我只是个读了一点点马克思文字的读书人而已。

  搞明白一个问题,花了我不少时间,一个人究竟可以完全体验到几种梦?

  第一是白日梦,最低级的梦,基本上做完就忘。大多是美梦,印象能深刻些,毕竟白日做梦这么明显的鄙视谁都看得出来。也可能是噩梦,理论上不怎么会记得,但是记得也没办法,这时就有点难忘记了,可能是因为身体太虚弱,也可能是因为受到了打击惊吓等。

  第二是梦想,稍微高级一些,停留的时间很长。在长期来看,大多数是幻想,少部分能够成真一些一点,极少部分能够全部成真。当然,这不是统计出来的,如果要谈当下能实现的梦想,很多人肯定选择跳跳脚就能够得着的那些,这肯定不是我所说的梦想,而是现实。梦想会消失,也会被实现,产生于人内心最真实的渴望,是人为自己构建的最终目的的“抽象体现”之一。也不是说什么人没有梦想就如同咸鱼一般,反正即便死掉不是人的目标,所有人的归宿也就是死掉而已,只是看多少人能把自己记得久点。

  一共三种。

  第三种是理想,甚至没有梦这个字眼,在“人们”的理解中是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实现的梦想。梦想和理想的最大区别就是一个会被放弃,一个不可能被放弃。对比一下可能更容易理解,梦想是依托于个人而存在的,实现个人价值与意义,理想是依托于一个又一个个人而存在的(这里照例没语病),实现一个又一个人,也就是人们的价值与意义。所以,梦想可能会消失,但是理想一定会被实现。一个人可能会不记得自己的梦想,但是在他人的帮助下,一个人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觉得记者斯诺在当时在苏区(匪区,红区),国统区(白区),也看到了这样三种梦,留下的最深刻感受,大概就是一种理想实现的具体过程,从白日梦到梦想,最终认为那就是理想。斯诺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写一边记,打破了白日梦,丢掉了不切实际的梦想,遂书写了可以称作理想出现并被逐步构建的开端,所以谈感受要从这里开始讲。

  关于这样一种理想,在书中有太多生动的例子可以证明它在当时人的心中,是必能实现的。

“我同一个邀我前去看红军剧社演出的年轻干部出发时,人们已经纷纷朝着那个用古庙临时改建的露天剧场奔去了。那天是星期六,距日落还有两三个小时,保安似乎已经倾城而出。学员、骡夫、妇女、被服工厂和鞋袜工厂的女工、合作社职工、苏区邮局职工、士兵、木工、拖儿带女的村民,大家都向河边那块大草地涌过去,演员们就在那里演出。很难想象有比这更加民主的场合了。不远的网球场上甚至还有几头羊在啃草。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

我看到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演出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人去怎么注意他们了。”


如果对那段历史有印象,会对红军在抗日红区演出的舞台戏印象深刻,主要是震撼,似乎那样贫瘠土壤上是很难孕育艺术的,其实不然。当然,现在还有人用这种方式来做宣传未免太落伍,但是在当时这种方式是极其先进而且有效的。毕竟从活的画面和语言中获取“印象”和“经验”比从单纯的说教里获取要便捷得多,我记得我小时候也和我奶奶一起看过戏,简陋的土戏台子,我们为了省钱,常饿着肚子看戏,对故事演绎的简陋印象也就来源于此。


所以凭借我们这一代的过去经验,也不难想象这样的场景,那时候村长也还是可以和普通老百姓坐在一块儿看戏的。当然,那个时候我们的梦想不是和村长坐在一起,而是台上唱戏的时候,我们看戏的也能填饱肚子,后来就带着自己煮的盐茶蛋,实在饿得不行了也会买两块发糕,毕竟再怎么说精神上的富足也填不满肚子。后来爷爷知道了就不让我们去看了,也许是怕我们花钱了。


“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有一次,我看见这样的一个少年在一张大地图前,向一班新兵讲解世界地理。我生平所见到的两个最优美的儿童舞蹈家,是一军团剧社的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从江西长征过来的。


你可能会想,他们怎样能经受这样的生活。已经死掉或者被杀的,一定有不少。在西安府污秽的监狱里,关着二百多名这样的少年,他们是在做侦察或宣传工作时被捕的,或者是行军时赶不上队伍而被抓的。但是他们的刚毅坚忍精神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的忠贞不贰、坚定如一,只有很年轻的人才能做到。”


那个时候少先队员和党员其实在很多层面上都不分彼此,所以他们的理想是一致的,这么看来,对比今日,少年先锋队员的根本立场其实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是历史阶段发生变化,现实状态发生变化,现在的人根本无法理解过去的历史使命,所以觉得少先队员不必承担什么实现理想的重任,于是觉得少先队员变化了而已。事实就是这么简单,没有那么多的阴谋论调。简单的来说就是现在的中国足够强大,少年先锋队员不需要承担这样的重任了,仅此而已。


所以我们现在自然可以怀疑自己是否能经受住生死的考验,我们可以犹豫是否要为理想献出生命,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想见,那时的少年与我们同岁,而且生理构造并不比我们高级多少,能够承受住那样的考验,确实是受到特别的精神激励,有人说无外乎是为了让自己的亲人免受战争的折磨,不经灾难的离散,我想这远远不够。我一直认为能够让一个人献出生命的,只有一种价值,那就是超出一个人未来可能创造价值总和的价值。


我想只有一种理想能够,下文就展现了斯诺对这一理想的思考。


“中国已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为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捐躯牺牲,这种思想或者这种思想的背后动力,都是不容摧毁的。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遭受挫折,可能暂时退却,可能有一个时候看来好像奄奄一息,可能为了适应当前的需要和目标而在策略上作重大的修改,可能甚至有一个时期隐没无闻,被迫转入地下,但它不仅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在一起一伏之中,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原因很简单(正如本书所证明的一样,如果说它证明了什么的话),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而且这种胜利一旦实现,将是极其有力的,它所释放出来的分解代谢的能量将是无法抗拒的,必然会把目前奴役东方世界的帝国主义的最后野蛮暴政投入历史的深渊。但是在这里如果有读者认为这个结论太“令人惊惶”,笔者欢迎他不妨重读一下本章开始部分的引语,从中可能找到辩证的安慰——这是不能拒绝的——因为在预测的领域里,主观力量自然是十分活跃的。”


尽管斯诺夹杂私货以及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斯诺所持的赞许态度,他对现实中的共产主义和想象中的共产主义并没有混为一谈,而是用切身体会来说明一种的确如此与未来的确切可能。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称共产主义和苏维埃的未来构想为理想,不是因为有这样外人的正面评价,实际上,这样的评价不足为道,只是通过他对当时党政官员以及军民生活的相对客观呈现,我们可以笃定这样理想实现在当时之人的心中是确切,笃定的,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为之献出生命,所以到今天,我们便无法否定,他们用生命为之奋斗过理想的坚定。


  至于有多坚定,我暂时无法完全明说因为我也没有搞懂,更别提使你信服,当然,还有借口就是:未来还存在着无限可能。这只能说明我不是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已,像我反驳法轮功所说的那样,我并不抱有任何信仰,单纯如同信仰唯物主义学说的人,坚信抽象的天地规律一定能指引人们“人定胜天”。

我相信大多数人,虽然未曾亲历,应该也从书籍文字和影视作品里,都听过看过这样的理想被支持被肯定或者被否决,所以我就不详细解释这样的理想究竟是什么,我只想追问,共产主义描述的理想社会是否可以是真正的理想?


我觉得曾经是的,有清晰蓝图,有被实现的可能,有一群有着共同将之实现目标的人它就是理想。在《红星照耀中国》描绘的那个世界对照后来的历史,我们可以完全肯定。


但是现在,我们要打个问号,暂时只能说是梦想。现当代的经济学家已经从各种角度证明这种共产主义社会理论模型的荒谬性,同时他们自身也未曾证实自己模型的可行性,能青史留名的经济学家都是靠着对现实世界的模拟以及对知名理论打下补丁,而现在中国社会主义路线是一种修正主义的社会主义路线(大家百度就可以理解),所以我觉得补丁也许无法支撑那样宏伟的理想成为现实,但是未来,那样宏伟的理想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也许是与现在理想完全不同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