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决战朝鲜》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10-10 08:42:4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决战朝鲜》读后感

刚刚读完【决战朝鲜】,掩卷长思,心潮起伏,果真是一本令人荡气回肠的好书!当我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了我国三名宇航员从宇宙空间站顺利返回地面的喜讯。标志者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及综合国力又迈上新台阶,对此感到由衷地高兴!

      以前,有关抗美援朝的书籍和资料也看过不少,但【决战朝鲜】史料更加全面、详实,场面更为恢宏,将抗美援朝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内容客观、公正,对战争中的主要对手---中美两方的优势劣势、长处短处都能实事求是地评述。以往看过的书,随形势转变呈两个极端。我还是小学生时,曾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一句话说:抗美援朝志愿军只有很少的大炮,更没有一架飞机作战,但在中朝人民的支援下和朝鲜人民军一起很快把美军打得火花流水,我认为此言无措,却有夸张的成分。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媒体又出现一种奇谈怪论,转向另一个极端,谈到抗日战争时把抗战胜利的原因归结于苏联出兵和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见【狼图腾】)很少提及抗美援朝,即使提起也是一句话略过:上方打了个平手!虽也不算错,但看不到我国在战略上的全胜,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之嫌。以至于不少青少年缺少历史知识。我在“三星智力快车”节目看到,那些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选手连平型关战役和孟良崮战役都不知道。因此建议将此书推荐到全国各大中专学校去。我认为,此书还可以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读课外读物。对啦,抗美援朝的另一层伟大意义在于从战略上讲,这场战争打出了我们的国荣、打出了我们的军威,在邻国粉碎了为数上百万人的十六国现代化联军,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使“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工业强国的第一流军队被限制在他发动侵略的地方,不仅没有越雷池一步,而且陷入日益不利的困境。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教训。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语)

      读了【决战朝鲜】,能够澄清不少人对这场战争的糊涂认识。有一种论调至今在国内有相当大的市场,认为抗美援朝为邻国付出人力、物力、财力上的重大代价,得不赏识。不如用来解放台湾。也就是说,要不是抗美援朝,台湾问题不会遗留到现在,早解决了。当你看了【决战朝鲜】你就会了解到:当时的形势是美军自仁川登陆后侵占了几乎整个朝鲜半岛,战火已经烧到鸭绿江边,联军统帅麦克阿瑟叫嚣:鸭绿江不是最后的分界,美军轰炸机屡屡轰炸与美朝战争毫无关联的我国东北安东等城市,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猖狂挑衅刚刚诞生的共和国。因此,这一仗是美国人逼着我们打的,如果不打,共和国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因此,抗美援朝的更深一层含义在下一句话---保家卫国。读过本书,就能了解到党中央在是否出兵朝鲜也持两种意见。庆幸的是:实践证实了出兵正确。尽管共和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前苏联大耍滑头,言而无信、出尔反尔,想让美军陷入朝鲜战争泥潭,无暇顾及欧洲战略重点,从而减轻对自己这边的军事威胁。我们面临的是:美军当时已经是世界头号强国,又有十五个国家的仆从军。但为了保卫新中国,无论如何也要出兵。在谁担任志愿军统帅的问题上,

      读了【决战朝鲜】,我才真正读懂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散文是我们在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学到的。那时对文章的理解远没有如今深刻。在中美两国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强弱对比悬殊的不成比例的情况下,志愿军取得了第一、第二两次战役的胜利,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从鸭绿江边一边打退到三七线,纵深400多公里。虽然在第三、第四和第五战役中因没有制空权,后勤供应线被轰炸瘫痪,武器装备太落后,攻坚力量不足,只得放弃了汉城,第五次战役受挫。但志愿军战士的战斗力要比美军高得多,后三次战役仍然让美韩军付出重大代价。假如志愿军拥有海空军和精良的武器装备,第一、二次战役便可取得更大战果,即达到毛主席希望的歼灭敌军几个师的目的。后三次战役甚至可以把联军赶下海去。五次战役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苏联不拿一枪一弹,不派一兵一卒入朝,单靠志愿军冒着美军飞机狂轰滥炸的情况下进行的。苏联的空军在抗美援朝中后期也入朝参战,也是受了我志愿军在一、二次战役胜利的鼓舞。

美军的空中打击,我们在海湾战争、美伊战争、空袭塞尔维亚和阿富汗等战争中听到的太多了,不愧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但是他们虽然是具有世界一流的现代武器装备的机械化部队,但美国大兵们的勇敢精神及战斗力远远赶不上经过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锻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伊拉克的皇家自卫队军队在美军打击下一溃千里,那是他们太缺乏战斗力、太不经打,连以色列都打不过,还能与美军抗衡?北朝鲜眼红中国共产党统一了中国大陆,迫切希望统一朝鲜半岛,北朝鲜在美军仁川登陆后被打得溃不成军的情况下,要求志愿军用血肉之躯顶着美英的飞机坦克不顾一切南下,为他统一朝鲜,全然不体谅我军的艰苦。我们所以敢于派志愿军进入朝鲜,敢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美国过招,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下的决心,我们国家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的太久了,幼年的共和国急需充分的时间与一个和平的环境发展经济,但帝国主义列强太小觑我们,抗战虽胜但小日本又没有被打服,而我们如果出兵能够取得胜利是最好的结果,即使打平也能让世界刮目相看,用领袖的话说就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出兵朝鲜势在必行。

      读了【决战朝鲜】的另一层感触就是对实现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美国国会每年干涉中国内政,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反对我们增加军费开支。欧盟各国跟在屁股后面扮演应声虫的角色。奇怪的是,国内也有人跟着鼓瑟,说什么应该把这笔钱用来办学,应该发给百姓。慈禧太后把海军军费挪用建颐和园,结果甲午战争大败于倭寇。对增加军费说三道四的国人,请你们看看【决战朝鲜】,志愿军用步枪、机枪、手榴弹与美军的坦克、飞机、重炮拼搏,每次杀伤敌军一万,我军也要付出牺牲七八千的代价。即使在几次胜仗中,本来团团包围了敌军,由于我军火力弱,硬是让一部分敌人坐着坦克冲出重围,不能全歼。更悲惨的是:在朝鲜这个地方,冬天多寒流,夏天多洪峰。难怪他们老是遭灾。大批志愿军战士被活活冻死冻伤。因后勤物资被炸,炒面都供不上了,只好吃树皮草根,非战斗减员现象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依然给美军骑一师、第八集团军、美陆战一师、美步七师、美第六师、美空降团和英法土耳其等仆从军以及南韩军以重创,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可敬之处。遗憾的是我军自抗美援朝后的现代化国防建设在十年动乱后受挫,彭德怀、罗瑞卿等老一辈军事家开展的军事大比武等活动被批为“只专不红”。其恶果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充分暴露出来。所以,对西方的叫嚣,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束之高阁,置之不理。海湾战争期间,有媒体报道说美国正在研制无人驾驶战斗机、无人驾驶坦克,未来的优秀军事家可能是电子游戏高手。读过此文,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如此战争,打到什么结果才是个胜负呢?

      读了【决战朝鲜】,又一次感受到毛主席军事思想的伟大和学会打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性。志愿军在第一、二次战役中运用运动战、迂回战的战略战术,诱敌深入、分割包抄、即国内战争中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以夺取或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战术,狠狠给了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一个大大的教训。【奇袭白虎团】中志愿军王团长一段二黄原版唱段,精炼地概述了毛主席的战略战术:

     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

     猛穿插巧迂回分割围歼,

     入敌后把他的逃路截断,

     管叫它首尾难顾无法增援,

     在五次战役中,志愿军扬长避短,发扬我军善于近战、夜战的特点,杀的美军哭爹叫娘。因此美军说月亮是中国军队的。白天美军出动大批飞机狂轰滥炸,我军就用抗日时地道战的打法,边打边挖掘出大量坑道与敌人周旋。五次战役后,在粉碎美军夏、秋季攻势中,苏联支援的坦克、大炮(包括“喀秋莎”火箭炮)和部分飞机到位,后勤供应也跟了上来,后勤保障跟不上和活力不足的短板大为改善,我军装备有所加强,发展到能够和敌人打阵地战甚至空战的有利局面。五、六十年代的我们这一代人谁不熟悉【地道战】、【地雷战】影片,在抗日战争我军民创造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确实发挥了巨大威力。但我认为存在着严重缺陷,不适合现代战争,地道战是在被动的环境下作战,地雷战比较死板,况且容易被工兵起掉。1965年,林彪写了一篇【人民战争胜利万岁】还拍摄了一部同名纪录片。外国人管人民战争叫做“人海战术”。那时在“全民皆兵”口号下大办民兵。每年的国庆阅兵也改成了检阅“首都民兵师”。正规军队的现代化被严重削弱。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教训中,特别是海湾战争后,我们才逐渐认识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读了【决战朝鲜】我更加崇敬和怀念彭德怀元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在中国早已成为伟大人格的一种象征。一生追求真理,无私无畏。正如【决战朝鲜】作者李峰评论:“彭德怀,中国共产党的骄傲,中国军队的传奇,中华民族的英雄,中国人民的永恒星座。他身上所代表的那种为人民、为正义而不惜粉身碎骨的人格力量,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一个单纯的军事统帅的影响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中华民族曾拥有过这样一个‘真正的人’真是神话”可怜彭老总戎马倥偬一生,没有死在敌军的炮火中,反而死在同志的误解和冤屈中。死后骨灰盒上的名字竟然是“王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彭总的冤案才得以昭雪。

      总之,【决战朝鲜】非常值得一读,我希望我的朋友都能一睹为快!

抗美援朝入朝中国将领名单介绍:

一、主要指挥员:

1、司令员:彭德怀、邓华、杨得志、杨勇

2、副司令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陈赓、宋时轮 

3、政治委员:彭德怀、邓华、王平

  4、政治部主任:杜平、李志民、甘泗琪

5、参谋长:解方、李达  6、后勤司令部司令员:洪学智

  7、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张明远、吴先恩

8、空军司令部司令员:刘震、聂凤智 

9、空军司令部副司令员:常乾坤、段苏权、成钧 

10、炮兵指挥所司令员:万毅、高存信、匡裕民 

11、炮兵指挥所副司令员:成钧

12、铁道司令员:贺晋年、刘居英 

13、铁道副司令员:李寿轩、叶林 

彭德怀

名清宗,后改德怀,字得华,号石穿,小名锺伢子,湖南湘潭人,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军事家、开国元勋,元帅军衔。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与毛泽东、朱德等共同开辟江西根据地。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副总司令,发动百团大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攻占西北五省。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

邓华

(1910年4月28日-1980年7月3日) ,湖南郴县人。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党代表、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八路军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旅政治委员,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辽吉军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古田会议、长征、湘南起义、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等,组织指挥了海南岛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协助彭德怀指挥抗美援朝第一至第五次战役,组织指挥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及1953年夏季反击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0年7月3日在上海病逝。

陈赓

(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陈赓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随后参加东征。之后赴苏联学习间谍技术,回国后参加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1年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参与指挥朝鲜战争。回国后担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位。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杨得志

(1911年1月3日-1994年10月25日),原名杨敬堂 ,男,籍贯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今属株洲)三望冲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和南京军事学院。

杨得志于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班长、排长、连长,第四十五师管理科科长、九十三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团长、副师长,第二师师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三四四旅代旅长,冀鲁豫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一旅旅长,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一、第二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杨得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杨勇

(1913-1983),开国上将。1933年10月,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政委。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司令员。1953年5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 北京军区司令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洪学智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1913年2月2日出生,15岁投身革命,戎马一生,功勋卓著,于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洪学智先后担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为新中国军队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1月20日22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宋时轮

(1907.09.10-1991.09.17),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南醴陵北乡黄村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萍醴边游击队队长、湘东南第2纵队政治委员、红军学校第4分校校长、红35军参谋长、独立第3师师长、红21军参谋长、中央苏区西方军参谋长、江西军区作战科科长、红军大学第二大队大队长、军委干部团教员、红15军团作战科科长、红30军军长、红28军军长、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6团团长、雁北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津浦前线指挥部参谋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执行处处长、山东野战军参谋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司令员等职。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东征、西征、山城堡战役、冀东抗日武装暴动、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梁山阻击战、宛西战役、宛东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9兵团司令员和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委、军事科学院院长、中央军委教育训练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军事卷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战史军史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参与恢复军队院校和教育训练工作。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1年9月17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4岁。

王平

男,1907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三溪口镇大湖地村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在本乡参加组织农民协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三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六师十六团政治处主任,第四师十一团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十一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长,红二十七军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中共晋察冀临时省委军事部部长兼阜平县动委会主任、县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和中共地委书记,冀中军区政治委员,冀晋军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和区党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兼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北岳军区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察哈尔军区司令员兼察哈尔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和公安厅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政治委员,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委员,炮兵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1998年2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李志民

(1906年7月9日-1987年1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南省浏阳县高坪区西坑村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乡农协副委员长、游击队党代表、红军中队党代表、大队政委、团政委、军团卫生部政委、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抗大分校政治部主任、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分区政委、军区副政委、纵队政委、兵团政治部主任、兵团政委等职。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红一方面军长征、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西征战役、北岳区反"扫荡"、大清河北战役、平绥路战役、保南战役、正太战役、青沧战役、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察绥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兰州战役、宁夏战役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陕西军区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政委、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志愿军副政委、志愿军政委、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委、军委顾问、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组织领导部队剿匪和参加修建宝(鸡)天(水)铁路及屯田垦荒、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和秋季防御战、参与组织指挥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和金城战役、参与领导志愿军部队积极支援朝鲜人民重建家园、致力于军队院校教育事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7年11月1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1岁。

解方

(1908年-1984年4月9日),原名解如川,字沛然,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小四平镇。1930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参加东北军,曾任参谋、副旅长、师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之首,他历任中央军委情报部三局局长、三五八旅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副参谋长、十二兵团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军委军训部副部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副院长等职,曾当选为党的七大代表和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

甘泗琪

(1903年-1964年),原名姜凤威,别名姜炳坤。湖南省宁乡县十都月山楠竹山(今黄材镇八渡水村)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历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二零师、晋绥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抗美援朝中,他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结合志愿军实际,对政治工作中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作认真的探讨。其中关于政治工作要"钻进去,冒出来"等重要论述,对全军政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志愿军回国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并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2月,甘泗淇病逝于北京,终年61岁。

李达

(1905年4月19日-1993年7月12日),原名李德三,陕西省眉县人。早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师参谋长、军参谋处处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湘赣苏区反"围剿",参与创建湘鄂川黔苏区和长征。抗美援朝期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1954年 11月,李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计划部、监察部部长。197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93年7月12日,李达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吴先恩

(1907年-1987年),河南省新县人,1926年投身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参加过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历任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军需处处长、总兵站部部长、红九军供给部部长、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供给主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长、华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湖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湖北省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北京军区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曾当选为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刘震

(1915年3月3日-1992年8月20日),男,原名刘幼安。湖北省孝感孝昌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奠基人之一。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军委委员,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聂凤智

(1913年9月-1992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吕王镇(现属大悟)花桥村人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排长、连长、连指导员、营长、营教导员、副团长、团长、团政委、军分区司令员、旅长、师长、纵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军长等职。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长征、莱阳战役、平度战役、高密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潍县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大学教育长、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中朝联合空军司令员、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副司令员、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参与指挥了一江山岛战役。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2年4月在南京逝世,享年79岁。

杜平

(1908-1999),江西省万载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常乾坤

(1904-1973),山西省垣曲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创建者之一。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段苏权

(1916年~1993年9月28日),湖南茶陵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30年参加革命,历任茶陵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湘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共黔东特委书记兼红军黔东独立师政治委员等职。1934年11月底至1937年11月受伤脱队,归队后,历任中共平北地委书记兼平北军分区政治委员、冀热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八纵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参谋长、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志愿军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空2军军长等职。1955年授少将军衔。1964年起任中国驻老挝桑怒工作组组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等职。

1993年9月28日,段苏权因患脑溢血去世,享年78岁。

成鈞

(1911年6月19日-1988年8月6日),原名成本鑫,湖北石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发展壮大和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万毅

(1907年8月8日~1997年10月31日),男,满族,原名万允和,字倾波,辽宁大连人,满族将军中军衔最高者,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政治工作领导者和高级将领。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10月31日,万毅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高存信

(1915—1996)辽宁开原市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任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司令,解放后任炮兵学院副院长、院长。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授少将军衔。

匡裕民

(1907年-1977年),万安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炮兵司令员,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贺晋年

(1910.10.1~2003.05.11),男,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贺家湾人,陕北红军创建人之一,原军委装甲兵副司令员(正大军区职待遇)。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在党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3年5月11日7时3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刘居英

(1917年-2015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吉林省长春市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15年12月6日,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98岁。

李寿轩

(1906-1984)湖南省宝庆(今邵东)县人。一九二六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当兵,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五纵队十二大队中队长、大队长,红三军团第四师团长,红八十一师参谋长,红二十七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为中共"七大"代表和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梁兴初

(1912年8月23日-1985年10月5日),男,江西吉安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115师教五旅旅长,新四军独立旅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军长等职。

王近山

原名王文善,男,汉族,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第十师二十九团团长、副师长,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师长等职。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副团长,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旅副政治委员,一二九师新编第八旅代旅长、旅政治委员,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留守兵团新编第四旅旅长,太岳纵队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对配合太岳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日军秋季大"扫荡"起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十二军军长和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陇海铁路、滑县、豫北、宛东、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川东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国家公安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军区顾问等职。是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5月10日在南京逝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曾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等职。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党内,曾任中共四川省委、成都军区党委第二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曾泽生

(1902年10月-1973年2月22日) ,1902年10月生于云南省永善县大兴镇,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滇军第98师军士队队长,原国民革命军第60军军长,1948年10月17日率60军战场起义,起义部队编为解放军第50军,任军长。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曾泽生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

黄继光

(1931年2月24日~1952年10月20日),生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通讯员 。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牺牲,年仅21岁。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 ;所在部队党委追授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为之题词。1982年纪念黄继光英勇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为黄继光纪念馆的黄继光塑像座下的山岩石墙上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杨根思

(1922年11月6日~1950年11月29日),原名羊庚玺,江苏省泰兴县杨货郎店(现泰兴市根思乡根思村)人,革命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在军旅生涯中,历任新四军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解放军副连长、连长等职。先后参加淮海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擅长爆破,多次荣立战功,1950年11月29日在朝鲜战场阻击美军南逃任务战斗中牺牲,时年28岁。

2009年9月14日,杨根思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

邱少云

(1926年~1952年10月12日),男,汉族, 中共党员, 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原四川铜梁县关溅乡 )玉屏村邱家沟,革命烈士。

邱少云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放弃自救壮烈牺牲,年仅26岁。

1952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决定为邱少云追记特等功 ,1953年6月,他获得"一级英雄"称号 ,1953年8月30日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于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罗盛教

(1931年4月22日-1952年1月2日),原名罗雨成,1931年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圳上镇(原松山乡)桐子村。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罗迭文家。

1946年入湖南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免试升入湖南省立九师简师班学习,毕业后考入省立十三中(高中部),改名罗盛教。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第141师侦察队文书。1952年1月2日,罗盛教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莹而英勇献身。罗盛教牺牲后,朝鲜政府为他修建了纪念碑和墓,并授予罗盛教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志愿军政治部授予罗盛教"中国人民志愿军爱民模范"称号,朝鲜最高领导人,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为罗盛教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美方将领

道格拉斯   麦克阿瑟

美国著名军事家,1944年麦克阿瑟被授予陆军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

他因在菲律宾战役中的表现获颁荣誉勋章,和父亲阿瑟·麦克阿瑟是史上第一对同时获得荣誉勋章的父子。麦克阿瑟是美国陆海空三军中获得勋章最多的将军,也是美国将军中唯一一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的人。麦克阿瑟被美国国民称之为"一代老兵",麦克阿瑟是美国最年轻的准将、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其三个"最年轻"的经历堪称美国战争史上的奇才。

马修·邦克·李奇微

美国陆军上将(Matthew Bunker Ridgway,1895年3月3日-1993年7月26日)。

1895年,李奇微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门罗堡,曾经参加过朝鲜战争。

1993年7月26日,李奇微去世,享年98岁。

马克·韦恩·克拉克

(英语:Mark Wayne Clark,1896年5月1日-1984年4月17日),美国四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第五集团军司令与朝鲜战争时的联合国军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