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5-16 08:38:0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新津区花源中学——杨飞


     上学期最后一次班主任讲堂培训中,王蓝艺老师一如往常惯例,也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教育的情调》。我作为理科老师一直以来最缺乏的就是阅读,不是不想读,是不知道读什么,所以我特别喜欢和感谢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因为王蓝艺老师作为名师在书籍推荐上肯定是自己品读后觉得很有价值的书目,再之作为教育者,我们本身就应该博览群书。你想学生有一碗水,你自身就该有一桶水。另外,我们一线教师也应该时刻保持初心,不能简单机械的重复每天的工作,需要一些新的源泉,来引活自己的这潭池水。


01

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怀着期待的心情,终于等到了快递员的电话。拿到书我就被它小巧的外表所吸引,暗想这书肯定简单易懂。翻看书的第一页,我就被震慑住了,觉得它很难看下去,没有章法,没有逻辑,倒像是一个教育者积累的零散的随笔。看到后面,我才领悟到,原来,它研究的就是一些教育现象啊!

     很多教育学著作都试着归纳一些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能够解决类似的教育问题,而《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这需要我们克服生活的惯性与身体的惰性,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我作为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现在看到这本书都觉得有些晚了。因为在面对孩子的好奇心时,我并没有认真去对待。现在很喜欢问“那是什么”,即使是对于她认识的东西,她也反复地问:“那是什么?”以前我一直以为是孩子记性不好,说了又忘了,然后又不厌其烦的重复一个我认为很科学很固定的答案去回复。即便有些答案以她现在的年龄阶段来说是不能理解的,我也没强求,我知道这是正常的。但是我没意识到孩子的好奇心可以用一个好的故事去延续。成人与孩子的世界不一样,而如果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积极地体会孩子所处的教育情境,多想想:他真正需要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有什么困难?


02

读懂孩子的内心需要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因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个体。研究孩子不像研究植物,有合适的温度湿度空气,种子都会发芽,在高温下,植物都会死亡,当我们试着去寻找教育的普遍规律时,很容易忽视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我们既要学习教育学理论,更要有热情,要看到个体。

《教育的情调》

     这里面还有很多生动的小故事,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非“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学面面观”这一小节莫属。在这一节中,作者提到了两个小故事,其中一位英语老师好不容易通过自己的教育机智和一个具有对抗倾向的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然而,在那名学生丹尼尔在课堂上制造了混乱之后,老师的高声呵斥一下子就破坏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融洽关系。这种事情在我身上可谓是时常发生,学生上课的不专心一下子就浇灭了我上课的好心情和教育热情,于是我一般都反馈给他们一个威慑的眼神以便继续我的课堂节奏。如若遇到过分的情况,我甚至也会停下来大声呵斥他们。如此一来,课堂进度倒是没有耽误,但后来我去上课明显感觉到学生们的反应不再如以前一般活跃,我想,大概是我亲手破坏了本可以好好经营的师生关系吧,正如书里说到的那样,这种关系上的变化会大大动摇老师在教学能力和学科知识上的自信。所以,我读到了这一节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以后,我决心要多去用心思考,必须清楚学生们眼中的我们是什么样的,读懂学生的内心,懂得如何看他们和聆听他们。

03

学会反思

     我们要看懂眼神。眼神不仅能传达整体情绪,还能反映一些微妙的意味,语言可能骗人,但眼神很难掩饰。观察体会眼神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了解学生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教师也要运用自己的眼神,而自信的眼神往往是由于丰富的学识,热烈的眼神必然是出于对孩子真挚的热爱,你的眼神传达了你的经历、态度、能力、气质等,所以,丰富自己,才能拥有优秀教师的眼神。

    我们要学会反思。反思是我们增强敏感性,生成教育机智的必经之路。教学的机智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无法通过技术性的培训而获得,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么样做才更好,在脑中产生各种平行时空的短片,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作出机智的应对。

    《教育的情调》书中的观点之所以带给我们触动甚至是震撼,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居高临下的态度,主观的想当然的思想,机械的僵化的管教方式来“教育”。只有当我们真正读懂了《教育的情调》不断重复的对孩子作为“人”的属性的尊重和重视,才能实践真正的人的教育,希望自己能把从中获得的启发运用到之后的教育教学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