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罪与罚》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10-09 09:11:01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罪与罚》读后感

作者简介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类灵魂的伟大的审判者。”——1821年11月11日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医生家庭,1849年(28岁)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捕,流放西伯利亚十年。1866年(45岁)出版《罪与罚》。1881年(60岁)搬柜子过程中用力过大导致血管破裂,于当天去世。

故事概况

故事发生在俄国废除农奴制(1861年)之后,估计约在1865年。在本书“尾声”部分的第二节中(P689)提到“旋毛虫”,在注解中写到“1865年底至1866年初,俄国报纸上刊载过一则搞得人心惶惶的消息:俄国医学界发现了一些至今鲜为人知的旋毛虫,由此产生了流行病。”由此推论得知。19世纪中期,欧洲各种思想、学说流入俄国,皇权、神权的地位动摇。

从主角拉斯卡尔尼科夫的一个可怕想法写起,他计划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且也确实那么做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是什么样的人,处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环境,周围有哪些人,这些对他有什么影响?是的,他杀了人,他怎么看待这件事情?他被魔鬼操控了,那么他最后是否获得了新生?

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人,当时俄国社会的面貌在彼得堡这座城市里包罗万象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言行思想中展露出来。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生活的故事,每个人都是复杂立体的。

“你们当中有谁没有罪过,请他扔第一块石头。”

失业的小官吏——马尔梅拉多夫

遇见卡捷琳娜时,虽然自己也并不富裕却愿意抚养卡捷琳娜与前夫的三个孩子。后来丢了政府工作,没有收入,家徒四壁温饱难续,却整天借酒浇愁躲避现实,甚至从一贫如洗的家里偷东西变卖换酒钱。因为他无力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当妻子逼迫女儿索妮娅出卖身体挣钱时,他也只是旁观而什么都没做。他在小酒馆向陌生人倾吐心事,表达自己的负罪感,通过卡捷琳娜的打骂获取内心的赎罪感。他宽厚温和,怜爱家人,但却怯懦无能到可恶自私。

没落不甘的政府官员家小姐——卡捷琳娜

卡捷琳娜嫁给马尔梅拉多夫之前,带着与前夫生的三个孩子贫穷的生活。少时有良好的出身,接受过贵族式的教育,后来却没落成为一家温饱逼迫继女沦落风尘的怨妇。强烈的自尊心、虚荣心接受不了现实的鞭打,面对无能的丈夫和嗷嗷待哺的孩子、一无所有的家庭,她变得疯狂和偏执。她逼着索妮娅出卖自己挣钱,也明白自己的可耻,对索妮娅有着深深的愧疚和爱。她认为命运不公,她不应该沦落于此,她父亲曾经差一点就做了市长,她如贵族小姐一般长大,她跟周围这些粗俗的人不一样,即使她比他们更贫穷。或许对她来说,那些反反复复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和强调,是她生命中唯一仅有的尊严。

资产阶级——卢仁

彻底的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对他真没什么好说的。他出现的第一场,说到“经济学的真理进一步告诉我们,社会上办得好的私人事业越多,也就是说完整如一的长上衣越多,社会的基础就越牢固,公共事业也就会办得越来越兴旺。”时,对他还产生过一丝幻觉,以为他很可能是被主角误解。后来发现他那一段言论不过是鹦鹉学舌、拾人涕唾,只是为了显摆他所知道的新思想和新理论,而实际上他眼里只有利益和算计。当他设计陷害索妮娅时,自私自利的面目暴露无遗,遭人唾弃,自此退出故事圈。然而,相信当时的俄国社会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农场主——斯维德里盖诺夫

荒淫、冷酷的家伙,腐朽的内心向往纯洁的阳光。最终,他或许深觉自己已因罪孽而溃烂,生命挥霍殆尽,阳光无法拯救,唯有结束。就像他所在的这个阶层,逐步在毁灭中沦陷。

沉重的母爱——普莉赫里娅

像极了全天下由古至今偏执的单亲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高标准的期待,像一座棉花一样的大山压在拉斯卡尔尼科夫身上。那种自我牺牲式的悲情的爱和付出,不仅是自己心甘情愿付出,甚至意图带着女儿一起,这种受苦受难式的爱,让接受者难以喘息,以致产生爱恨交织,逃避和疏离的行为。我无意伤害这位无私又可怜的母亲,只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自省——“凡是过度都是病”。

圣母情结-——杜尼娅、索尼娅

作者塑造了两个美好的女性——风尘中的索妮娅和淑女的杜尼亚,她们命运不同,却又有着同样美好的品德。她们正直纯洁,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规劝和拯救那些受苦受难的灵魂。或许是因为作者的信仰原因,希望通过这两位女性展示出上帝的救赎之光。对此,只能说她们都很好,衷心祝福她们在故事里获得美满的幸福人生。

拉祖米欣

他是一位真诚可靠的朋友,热情、正直、纯真、勤勉,也是这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人物角色。祝福他和杜尼娅永远幸福美满~!

拉斯卡尔尼科夫

主人公拉斯卡尔尼科夫是在彼得堡学习法律的大学生,聪慧过人、乐善好施、同情弱者,虽然穷困,但是前途是可预见的光明一片。为什么要杀害放高利贷的阿廖娜?

为了钱财?因为贫困?表面上看,仿佛是的。如拉斯卡尔尼科夫在自首后说,“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他境况恶劣,囊空如洗,无依无靠,指望至少从被害人那里弄到三千卢布,以便他打下自己初入社会的生活基础。”

而实际上呢?不止于此。

拉斯卡尔尼科夫是位无神论者,用信徒们的话说——他抛弃了上帝。他出类拔萃、聪慧过人、又自命不凡,他发现有一套关于人与权力的理论。在他的理论中,人分为两类“非凡的人”和“平凡的人”,非凡的人“推动世界向前发展”对人类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有权“准许自己的良心逾越某些障碍”去“为了实现他的理想”;而“平凡的人”如虱子,作用是为了“保存这世界,增殖人口”。那么,为了实现非凡人的理想而杀死一只对其他人没有益处的虱子,不可以吗?做了这件愚蠢的事情,以后用千千万万件高尚的有价值的事情来弥补,不可以吗?——这就是拉斯卡尔尼科夫的思想。

因为这种思想,他产生了一个让他痛苦不堪亟待解决的疑问:如何证实自己到底是不是“非凡的人”?——他需要证实。而正好这个计划,可以让他检验一下自己是否具备非凡人的特质——可以为了实现理想和目标不受“清除障碍”的干扰。

这样的思想让他苦不堪言,自首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初期也一直困扰着他。直至他重新信奉上帝才真正得到了内心的救赎,开始逐渐的新生。由此可以推测出,作者认为拉斯卡尔尼科夫之所以会产生将人类分为非凡人和平凡人两类并认为非凡人有权决定平凡人的生死的理论思想,甚至认为自己可能属于非凡人的类别,最终犯下大错。究其根本是因为他失去了信仰,才会深陷思辨的泥沼无法自拔。他不仅抛弃了上帝,甚至代替上帝对人进行审判。这是他最大的罪过——他扔出了第一块石头。他的灵魂迷失了方向。

一点想法

信仰,当然并非一定是信奉上帝,它可以是一种思想、一些生活哲学、一些生存原则。

阅读的过程中,想到“中庸之道”——可以防止我们生病,最大限度保障社会的健康值——因为书中说“凡是过度都是病”。我们老祖先的智慧,意义深远呢。

想到“勿以恶小而为之”——直接否定了书中主人翁的理论,即善足够多、权足够大,就可以掩盖前进途中的小恶。

拉斯卡尔尼科夫在狱中的那个梦境昭示了作者心中的真理——“各种各样的注意都以自我为中心……会给世界带来灾难”,只有为人类繁育生命的普通人才是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真正力量。

“生活已经代替了思辨”。新生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