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鲁迅《故乡》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12-22 08:29:32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鲁迅《故乡》有感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1881年,鲁迅生于浙江绍兴,1898年鲁迅到南京水师学堂求学,1919年12月,鲁迅阔别故乡二十年后,鲁迅从北京回到老家绍兴探亲、搬家并接母亲等人到北京。重回故土,已是物非人非。于1921年1月作《故乡》发表于《新青年》。
一、时代悲剧
20世纪20年代,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了2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侵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迟滞,工厂倒闭。农村经济凋敝。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加上天灾,农民生活几乎陷入绝境。
可以说,杨二嫂的悲剧是大部分原因来源于时代的悲剧。
在谈杨二嫂之前,不得不先说一下闰土。
关于闰土,大家都很熟悉,想必有学过《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同学,都想拥有一个像闰土这样的朋友,可以带着我们去雪地抓鸟,夜间刺猹......可以说少年闰土的形象,对于我们来说就像那夜晚金黄的月光。同样的,他对于“迅哥儿”来说,闰土同样是那轮金黄的圆月,在心上却没在身旁。
而中年的闰土的登场,全然粉碎了这层滤镜。
中年闰土,他对“迅哥儿”说话是恭敬的,他不是以“迅哥儿”心里朋友的一个形象出现,而是一个奴仆的形象,“恭敬”这个词似乎刻在他的骨子里,不仅他自己,甚至对于自己的儿子水生。他觉得人是有三六九等的,甚至将自己归于最后一等。
文中并没有提到闰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只借迅哥儿的母亲提了一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里的留白,作为读者的我们其实不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受过这方面的苦,才会想方设法规避这样的苦楚。也就是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同时,生活凄苦的闰土,在去见好友迅哥儿时,不忘带上干青豆,我们似乎又被中年这个淳朴善良的闰土感动了。被时代生活打压而没有失去骨子里的人性,这应就是为何读者为什么讨厌杨二嫂,而对闰土没什么负面情绪的缘由。
讲完闰土,杨二嫂的形象其实就明晰多了。
鲁迅先生真的很会用对比的手法,杨二嫂的本身角色的创建,就是用来反衬闰土形象的。
原文并没有聚体的事例描述以往的杨二嫂,对杨二嫂的以前形象,只用了这样几句话:“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
淳朴善良诸如此类的性质,我们并不能看出。不过至少一个“终日坐着”的规矩的女子,绝不会放下身价,去占小便宜,说那些尖酸刻薄的话。
而后面杨二嫂都是以反面角色出场。以言语展现起尖酸刻薄,用行动表明她爱占小便宜,到后面张口说闰土私藏碗,表现其人性的丧失等。
杨二嫂和闰土就是受时代社会打压下形成的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一种被别人踩后,踩着别人活着,一种一直被别人踩着活着。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体现了时代的病态与不幸,若不是时代的过错,杨二嫂或许会变成终日坐着的中年美妇,而闰土或许变成带着孩子一起快乐玩耍的父亲。当然,这边说或许,是因为会有生活或其他方面的影响。
杨二嫂、闰土只是千万个中国人的缩影,鲁镇也只是个小城镇,这样一个小城镇之下,人性尚且被社会所影响,更何况整个中国、整个社会。
二、生活的苦难
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三》里面有个这样的情节,刘诗诗饰演的单纯善良的龙葵在被关进锁妖塔的时,衍生出了另一个暴戾的人格——红葵,在自己或者哥哥景天受到欺辱,红葵就出来保护自己和哥哥。
  对于一个人的影响,环境是很重要的因素。而家庭、社会是构成环境的要素。
对于杨二嫂家庭,鲁迅先生并没有做出详细的了解,从原文中只能推断出年轻时的杨二嫂,是个家里小有资产的美人。
所以,她同鲁镇的其他女子不同,她整日的端坐着。因为美,所以她矜持,因为有底气,所以她觉得她和鲁镇的其他人并不是一类人,和迅哥儿才是在同一个起点之上。
  原文道,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让闰土她苦得像一个木偶人了。对于杨二嫂来说,何尝不是同样的境况?
  对于闰土而言,是生活变得更苦了。而对于杨二嫂而言,她经历过小康甚至富裕的生活,这是从云端跌落到土里。
偶像剧里总有千金小姐落魄后,乐观开朗享受贫穷,然后碰到霸道总裁,在总裁的帮助下振兴家族企业这样的桥段。而现实生活中且不谈能否遇到霸道总裁,光是能接受贫穷已是不易。
由简入奢容易,由奢入简难。
过过还算富贵日子的杨二嫂,在这翻天覆地的转变下,能比闰土容易么?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原文并未提及杨二嫂的丈夫,不妨大胆的设想下,若杨二嫂的丈夫是一个同闰土般善良或者说懦弱的丈夫。若是遇到很多贪占小便宜的“杨二嫂”,说不得会被生吞活剥了。若是再好面子些,经不住那些人恳求与夸赞,只怕境遇会更加艰难。为了生存,杨二嫂也收起那幅清高的姿态,从“豆腐西施”变成市侩、爱占小便宜的“杨二嫂”。说不得,这样的转变还会被丈夫嫌弃俗气、市侩。
所谓相由心生也是如此吧,被生活压迫的她圆润的小嘴,变成薄如刀片的肉皮;都是胶原蛋白的脸蛋,也只剩下颧骨耸立;就连安静的坐姿,也变成张牙舞爪的叉腰。文中提到杨二嫂的两条腿跟圆规似的,又可不是嘛!似乎只有占别人更大的便宜,才能提醒她,这样的改变是对的。
可是当遇到出国留学却没有迅速认出自己的迅哥儿,她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的践踏,她说出了那句:“忘了,真是贵人多忘事。”
在杨二嫂的眼里,他们本该是同一类人,而鲁迅出国深造变成一个成功人士,而自己,受社会的磨搓,受家庭的限制。变成了那个自己曾经最讨厌的市侩的小市民的样子。
八零后、九零后的人们经常会说一句话:若非生活所迫,谁愿满身才华。
同样的,对于杨二嫂而言,若非生活所迫,谁愿满身市侩。
她或许并不是讥讽迅哥儿,而是在讥讽无能改变现状的自己。当初最想成为的样子越来越模糊,而和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相似的邻居全然看不上自己这副样子。杨二嫂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清楚自己的改变能让自己很好的活下来,另一方面她却又厌恶这样的自己。在厌恶中,她只能以尖酸刻薄回应自己的矛盾。
三、现代社会的杨二嫂群像
鲁迅先生的《故乡》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杨二嫂的形象本该是受封建官僚家庭社会压迫的一个女子形象,可这样形象在当今社会却似乎也不陌生。当然,这里说的不是人性的丧失。
很多女孩年轻时候可能和杨二嫂一样,有着娇好的面容,画着妆容,整日里安静的端坐着,她们有着自己的事业,就像杨二嫂一样,经营者自己的豆腐坊。她们拥有着很多的追求者。到了适当的年纪,她们选择其中最优秀、对自己最好的一个,在自己的男孩深情款款的花言巧语中,放弃工作,结婚了。
她似乎忘记婚姻不是像恋爱般只有浪漫。柴米油盐也足够让当初爱她爱到死去活来的男孩变心,而没有生活收入来源的女孩,在生活的漩涡下。从一只被圈养在笼中的金丝雀,变成了穿着围裙围着灶台和孩子打转的老牛。
房贷、车贷、孩子......一个个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在外打拼的丈夫对于没时间打理自己的她们,也没当初的爱意。总是将在外的不如意发泄在她们身上。贫穷使她们只留下买菜时的讨价还价。缺爱让她们对周围人又羡慕又嫉妒,碰到邻居说起自家的喜事,总要又酸又硬的讥讽两句。孩子成为她们对未来唯一的希望,把自己未曾完成的梦想都强加在了孩子身上,美名其曰:妈妈都是为了你啊!
读史书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感受:翻开书,满眼都是帝王将相;合上书,身边全是柴米油盐。
生活就像一把杀猪刀,逼着你,变成最讨厌的自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而就当下而言,社会已经解放,而很多人的眼界确被局限,希望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女性也在男性那虚无缥缈温柔的攻略下从“西施”变成“杨二嫂”。
这琐碎的生活,究竟糟蹋了多少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