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孙子兵法》读后感——行军篇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9-18 09:18:31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孙子兵法》读后感——行军篇

1


原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解析:孙子说:凡是驻扎军队查勘敌情,穿越高山要顺着山谷走,驻扎要选择向阳的山坡高地,若敌军在高地驻扎,我们不能盲目向上冲锋进攻,这就是在山中行军打仗要注意的。

理解:绝山依谷,谷地大多水草丰美,在谷底行军可以减少后勤压力,也可以减少爬山带来的体力消耗。视生处高,高地位置好,可以及时发现敌情,有利于防守,也可以预防一些地质灾害,当然要控制好水源,也要防止秋后放火烧山。视生处高,处高的前提是视生,不能盲目迷信高地的优势,否则就会有马谡街亭之败了。

2


原文: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解析:横渡江河之后,一定要远离江河。敌人横渡江河而来,不要在对方渡河的时候进攻,等他一半人马过河,另一边人马还在河里的时候进攻,这才是有利的;如果要打仗,不要在江河旁边和敌人开干;当敌人在上游,选择适合生存的高地驻扎,自己不要驻扎在下游附近,这是在江河行军要注意的。

理解:给自己留后路,不要让敌人断了自己后路,去断敌人后路。春秋三家分晋就是水战引发的纷争。水,是生命之源,但也有毁天灭地的力量。

3


原文:绝斥泽,唯亟去勿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解析:通过沼泽草地,要抓紧通过不要停留;如果两军在沼泽草地上打仗,一定要在水草多背后是树木众多的地方,这是在沼泽草地行军要注意的。在平原视野开阔的地方,右后方地势要高,前面的地势要低,后面的地势要高,这是在平原行军要注意的。这四种场景下行军做的好,所以黄帝才能战胜其他四帝。

理解:处山、绝水、绝斥泽、处平陆,这四种行军场景,稳妥第一,行军占地利,留后路。黄帝,赢了其他四帝,就是在地利上做的好。这里提到黄帝,并且说黄帝是赢了其他四帝,说明黄帝真实且强大,人文初祖,名副其实。

4


原文: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解析:军队偏爱比敌人地势高厌恶位于敌人下方或下游,向阳的地方更有价值背阴就不太好,选择驻扎地方要适合生存、休息、环境干净卫生可靠,军队士兵不生病,就是胜利。在丘陵河堤这些地方,一定要在其向阳方向且让其处于右后方,这样军队就有优势,这就是地形给的帮助啊。上游下大雨水势汹涌而来,想要过河,就要等待雨停水势平稳才行。

理解:行军打仗,防止被人断了水源,被人包围,被水淹,被火烧。向阳高地视野好,背后山谷有水源,不容易被包抄,进可攻,退可守。高地适合降维打击。

5


原文: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解析:凡是地形上有高山陡壁流下的溪涧、四周陡峭中间低如在井中、群山环绕易进难出如同牢房、树木纵横遮天蔽日如同罗网、地势低洼泥泞难行如同陷阱、两侧高山中间只有窄窄的一条路如同一线天,一定要尽快走开,不要轻易靠近。我离得远,让敌人离得近;我迎着这些地方,让敌人背靠这些地方。在行军时有崎岖难行的高山、沼泽地带、芦苇丛生的河流、高山丛林、草木茂盛遮蔽视线的地方,一定要提前反复探查了解情况,这是容易隐藏伏兵的地方。

理解:行军最大的威胁就被人埋伏,这里讲了容易被人埋伏,容易被断后路的几种情况。侦察兵,古代探马、游骑,都一定是战斗力最强的群体之一。

6


原文: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解析:敌人离我很近却没着急进攻我们,是因为他占据了地利优势;敌人从远处而来挑战我们,是想引诱我们冒进;敌人在地势平坦的地方驻扎,是因为有利的条件;树林树木摇晃,是敌人里面在行军;草木茂盛遮蔽视野,容易被敌人故布疑阵;飞鸟在树林上空回旋,是树林里面有埋伏;野兽害怕奔跑,是敌人在突袭;尘土高高直直的飘起,是敌人的战车来了;尘土低但是蔓延宽广,是步兵在行动;尘土分散成几堆,是敌人在砍柴割草;尘土少但是来回升起,是敌人在查看地形准备安营扎寨。

理解:通过敌人的行动分析敌人之所以行动的原因,观察飞鸟、走兽、尘土的变化,发现敌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改造环境,也是人的伟大之处。通过环境的改变,就可以反推人的行动,进而决定自己的应对之策。

7


原文: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解析:敌人使者言辞谦卑但是却抓紧备战,是为了突袭进攻;敌人使者言辞激烈威胁要进攻,是为了撤退;敌人将战车放在前面步兵放在后面,是在列阵准备冲锋进攻;敌人没有约定好就突然过来议和,是想算计我们;敌人开始奔跑战车准备出击,是期待我们和他交战;敌人先进攻然后又撤退,是引诱我们进攻;敌人扶着木棍兵器站立,是饿了;打水了抢着喝,是渴了;看见好处却不着急抢,是累了。

理解:孙子的行为心理学,看透敌人的动机,还要消耗敌人气力,这样看透了敌人,消耗了敌人,就能轻易胜之。

8


原文: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食肉,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解析:营寨落满了飞鸟,是营寨空虚没人了;晚上有士兵高声叫喊,是因为恐惧畏战;军队纷乱无序,是主将缺少权威;旌旗旗杆不稳乱动,是军队组织混乱了;敌军军官发怒,是士兵困倦不听话了;杀马吃肉做粮食,是军队缺少粮草了;不准备返回营寨的敌人,是准备拼死一战了;敌人士兵互相谝闲传说三道四,是主将失去了众人的信任;连续不断的赏赐士兵,是遇到了大问题;连续不断的惩罚士兵,是遇到了大困难;主将先发飙后来又服软,肯定是个大傻子;敌人使者说话委婉客气又带着礼物,是想休息罢战。士兵怒气满值准备迎战,时间很久都不肯交战,也不肯离去,一定要小心敌人有什么阴谋。

理解:收集哪些情报,情报反馈了哪些问题,如何做好决策,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9


原文: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解析:士兵并非是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能够集中兵力、正确的判断敌人的计划、攻取敌人就可以了。只要不认真思考轻视敌人,肯定要被敌人俘虏。士兵还没有充分信任主将,这时候被主将处罚,肯定不服气,不服气就很难使用他们。士兵充分信任主将,主将却不能在他们违规时处罚他们,那这些士兵是不能使用的。因此整合部队要靠军令清晰、奖罚分明,再靠日常操练到位让大家行动一致,这样就能打胜仗。军令能够一直贯彻到底来教化士兵,则士兵会信服;军令执行不彻底则士兵不服气。军令一直执行到位,主将和士兵才能互相处的好。

理解:这块将士兵的管理,主将和士兵是一体的,如何令士兵信服,靠的就是军令执行到位、奖罚分明、日常训练到位!上面讲了很多行军要注意的事情,都是外部因素,最后讲的才是内部因素,内部整好了,够强大,才能应对各种外界的情况,可以及时的抓住机会,也能及时的规避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