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刀锋》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12-23 09:00:31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刀锋》读后感

毛姆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名声特别响亮,作品却不怎么显眼的作家。他到底写了有什么?月亮与六便士!我能听到有人回答到。额,对,那是他写的,还有呢?

我一直都觉得,我们国内的书商都是绝顶的艺术家,能够将最破烂的内容包装成最引人入胜的产品。《跳转人生》就是一很好的例子,一个国外三流作家写给小学前学生看的五流作品(好吧这么说可能有些夸张了)能被国内厂商包装成名著的样子。

光是题目那翻译都足以令人佩服,原作名字仅仅为”Bounce,” 直译为”弹跳”,又枯燥又浅薄。翻译成《跳转人生》,搭配上那个封面,霎那间有了点《简爱》的经典现代写实派名著风范。害得我无缘无故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去攻读一本稍微运用那么一点批判性精神与文学鉴赏能力就会摧枯拉朽地崩塌下去的作品。

说实话,这我都能接受。被骗了就被骗了,也不能说是被骗了,能包装成那个样子是厂商的水准的体现,而我自己不提前了解要看的书是什么,吃了亏,我认了。更何况,相比国外,国内的质量实在是没得顶,书页纸质良好封面厚实,字体排面清晰整齐,更何况价格比外面实惠了不知道多少个零,所以真没什么好抱怨的。

但我还是,再一次地,被诈骗了,这次,我更加不爽了。

刀锋是我妈在看完且热烈喜爱着《月亮与六便士》后借回来的,我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参和。直至我看见了这个。

“以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

这个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可以被称作现代史上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对知识学,语言学与逻辑学所做出的贡献少有人可与其并肩。我一直有在学习哲学的路上听闻他的学术,也有在间接途径中做过了解,但一直没有机会直接攻读他的作品,想到这本书以他作为原型让我顿时来了兴趣。毕竟了解一下他的个人与成长,或许给我一个跳板,更好的理解他的哲学概念呢?

诈骗,纯粹的,毫无疑问的,不可置疑的诈骗。

先总结一下书的内容吧。第一人称视角,作者是一个随时随地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这貌似是一个在当时比较流行的写作手法,《伟大的盖茨比》也是这样写的,唯一的区别是《伟大的盖茨比》比较好看……)观察着一组友人从小到大的生活历程。这群人包括:艾略特,一个势利肤浅的小人,过着浅薄没有价值的人生直到最后孤零零一人病死在自己的别墅里;伊莎贝拉,一个聪明绝顶,闭月羞花,一手一足之间充满了风度,然而却也极度物质主义,心胸狭窄的女人;格雷,一个蠢头蠢脑,老实憨厚,一天到晚只想着工作,连自己的老婆疯狂的爱着自己兄弟都不知道的,大大的老实的好人;苏珊,一个我真的不知道有什么目的角色,哦不,我知道有什么目的,我待会讲;索菲,一个酗酒成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女人,其存在的唯一目的就为了衬托我们摆在最后,金光闪闪的角色,女士们先生们,屏住呼吸,掌声有请:

我们的男主角,啊,这个就特别啦,拉里,一个一战退伍士兵,在目睹自己的战友为了自己而壮烈牺牲后,脱身成为了一个超凡脱俗,视金钱为粪土,视女色为飞尘,不食人间烟火的人间传奇。他不要工作,不要钱财,唯一的兴趣就是读书,越高深的书他读越开心,哦,他还学会了大概四五六个语言,哦,他还特别他妈的帅,帅到爆棚的那种,帅到连作者这个旁观者都会为之着迷的地步,哦,他还懂得探寻世界的真理,我有提到吗?这个人超级不爱钱的,他超凡脱俗啊,他全世界的跑就是为了寻求生与死的真理啊……

全面纸片化,是这本书角色的通用特点。我怀疑这些欧洲白人文学作者早在近一个世纪以前就早已掌握了我国现代龙傲天网文的精髓了,这个拉里能够再纸片化一点吗?火上加油的是,由于这本书都停留在作者的第一人称视角上,拉里这个角色(好吧其他角色也没好到哪里去)都是以他人的目光来描写的,造成了强烈的物化效应,以至于拉里感觉根本就不像是一个人;他的角色浅薄得连一滴水都能戳穿了!

毛姆《刀锋》彩色动漫化(2021)

我不瞒人,我承认,我个人是特别喜欢那些不喜世俗,不顾钱财,甚至可以只身一人游荡世界的浪漫化人物,我钦佩那些两袖清风,不沾尘世的艺术家,但这本书那对拉里糟糕的描写竟能让我对这类人物产生了几乎不可逆转的憎恶感,我差点就把我手里的全部哲学著作变卖成投资建议,转行去当华尔街的走狗了!

……冷静想想,还是算了


角色物化这个毛病可以说是弥漫在这本书的每一行之间。拉里这个人的超凡脱俗能让每一个遇上他的女人都无可救药地爱上他。诶,等等,我好像在哪里听说过这个剧情。《月亮与六便士》?妈的,连剧情都没创意了。书中有三个主要女性角色,还有两个女性配角,猜一猜爱上拉里的有多少个?给个数字,随便猜,就随便乱猜一个数字,别急,我给你时间啊,

好时间到了。答案是全部。这就是说,这本书里面出现过的所有女性角色,全部,划重点啊,全部!无一例外!都爱上了我们的男主角。

老实交代,这到底是文学作品还是后宫漫画

爱上就算了,我简直无法用言语去形容毛姆在描述这种爱的时候所选择的用词。以下是我在书中照搬过来的,这个片段是在描述伊莎贝拉在多年后与拉里重逢后的所发生的事,自己品。

她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她的眼睛盯在他长着一层金黄色茸毛的健壮手腕和修长有力的手上,在她的脸上我看到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对性*的饥渴表情。这是一幅肉欲的面具。我怎么也不能相信,在她那张美丽的面庞上会出现这样**的神情。像是动物的而不是人类的,她脸上的美一下子被剥去了;表情变得吓人,令人厌恶。它叫人联想到一条发情的母狗。

我在看什么。我的双眼目睹了什么。这到底是啥。我是谁。我在哪。请等我一下,我要拿我用来洗鼻子的生理盐水洗一洗我的眼睛。

好了,洗完了。我并不反对性描写。我不是那种,照鲁迅说,“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立刻想到**,立刻想到雜*,立刻想到私生子” 的那种人。在我自己的作品里我都有意无意地加入我自己对情与性的解构与重组,特别是那种在风平浪静之下的酝酿更是我的至爱。欲望是一个人类无法避免的特点,给予其浓墨重彩的描写无可厚非。

可毛姆写的东西……是我文笔太差了?是我想象力太过于薄弱?这种对性的描写除了【物化】之外我根本不能够想象出其他的量词了。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女人的内心构造,她的个人意志,她的能动性。她在这一段描述中根本就不是人,而是一个工具,用来向读者表达拉里到底有多么的吸引他人,他有多么的超凡脱俗,他是多么的令人着迷。即使这段描述是以伊莎贝拉为重点,拉里才是这一段描述的主角。我们甚至可以把伊莎贝拉换成一只大象,其在书中的功能性都不会有损失。

有人可能会说,这一段物化的描述也可以是作用在伊莎贝拉身上的,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对此我想说,如果不是整本书都充斥着这种没有个人意志,没有人物动机,只是单纯为了将拉里摆上神台的情节的话,我或许还能够接受这个意见。要知道,另一个女性角色,苏珊,她整一个在故事里存在的意义都只是为了告诉我们读者,所有遇到拉里的女人都爱上了他。诶!你听见了吗?女人很喜欢拉里!拉里不是gay啊!

为什么一个人会超于常人?整本书都在向我们阐述拉里有多么特别,多么的不像其他的那些凡人,而当那些凡人在忙着那些毫无意义的鸡毛蒜皮的时候,拉里却忙着寻找着生死的真理,他只身一人环游世界,甚至去了印度拜访了当地的贤者,在书的最后用好几页纸的空间来讲述印度教的教义与思想结构……

(顺带一提:我就想问,如果我真的想了解印度教,我为什么不去自己去读印度教的经书?我为什么要花好几页的时间听毛姆,这个英国白人,给我一个廉价二手版本的印度教义呢?)

呃啊,跑题了。为什么一个人会超于常人?这个问题是这本书需要回答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到底为什么一些人能够成为伟人,流垂青史,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无法抹除的一笔,而另一些人,另一些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九的”凡人“,则注定被时间的长河淹没,毫无意义的活过自己的一生,连自己的孙子都记不住他们的全名呢?

我不知道答案,但我不需要答案,我不是那个把尼采的【超人】摆上纸面的人。但毛姆是啊,这本书就是描述【超人】的啊。《刀锋》全篇都在用来阐述拉里的超人之处,那究竟为什么拉里,而且在这么多角色中只有拉里,会如此超凡?就因为他目睹过战争的残酷?这世界上有无数的士兵亲眼看见自己的战友牺牲,其结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治不好的创伤后综合征,怎么就拉里变成了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宗教哲学超人呢?

他生下来就是这样的?天注定?

一个注定成为超人的男人,以及一堆为了他疯狂着迷的女人,我貌似在什么地方读过这种东西……

欸我日你妈。

艾茵兰德。这个资本与法西斯主义结合的走狗。好吧,这么说可能有点过了。兰德的作品都是用着同一个模板的。《源頭》、《阿特拉斯耸耸肩》,都是讲述“超人”与爱上了他们的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包括《刀锋》,都似乎在表态:某些人注定是超人,注定要带领剩下的凡人,剩下的羔羊,带领他们走上那光辉璀璨的未来,而那些螳臂当车,想要阻止他们前进道路的小人,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迟早会被人类历史的洪尘给彻底的铲除!

我不觉得我在夸张,这真的就是法西斯的思想。

这个梗非常的没品……


我不认为毛姆是法西斯,我也不敢这么认为。但我觉得,毛姆的作品充斥着那么一种白种男人的自信感,white men's burden,将那些下贱的种族抗在自己的肩上当成了自己的职责,而在这过程中,他们的女人则会成为最拿手的搭档,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就安静的在一旁享受男人给她们带来的肉体上与精神上快感。

至少,这些都是我的个人感觉。我不知道在文坛上《刀锋》的位置是什么,但在我这里,它的位置很糟糕。

最后我们回到诈骗这个问题上,好嘛?

我想问问,我的维特根斯坦呢?这个拉里就是所谓的“以维特根斯坦为原型的角色”?我是瞎了吗?

根据维基词条,《刀锋》的拉里似乎是以 Chips Channon, 一个英国国会保守派党员,为原型的

《刀锋》的维基词条甚至就没有提及过维特根斯坦的名字!就用书中的拉里与真实的维特根斯坦做做对比,维特根斯坦根本没有发表过什么有关印度教的论文,他的宗教信仰在年轻时取自自叔本华,而后弃其不用并皈依回非教堂的一神基督教,在我的考察中他也似乎没去过印度,不仅如此,他在语言学与逻辑学上的贡献远超于他在宗教上的研究,他有过的三个男朋友书中也只字未提,而且,不过这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了,维特根斯坦不是金发啊,大佬!


你怎么不说这书是以鲁迅为原型写的?反正都是吹,你还怕吹大了?